打印

勾画瑰丽的非遗文化长卷

勾画瑰丽的非遗文化长卷

陆少平

光明网- 2011-07-22 10:32:33 来源:黑龙江日报

  今年,我国第一部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发布实施。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氛围中,我省在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活动中令人瞩目:适时推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成功举办首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工艺品展;积极筹备第十二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哈博会),使得抢救非遗,弘扬我省地域文明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书博盛会

  非遗丛书成重头

  据了解,在第21届全国书博会上,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受到新闻媒体、文化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丛书收录的内容,覆盖我省公布的“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有进一步拓展。丛书勾画了瑰丽的黑龙江非遗文化长卷,展示了黑土地各民族多彩的传统艺术,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益章介绍,《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编写工作酝酿于2005年,正式启动于2009年。丛书分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三大系列,共三十卷,计划至2012年年末全部出完。这次出版的是丛书的前十卷:《黑龙江摩苏昆》;《黑龙江伊玛堪》;《黑龙江乌钦》;《黑龙江民间神话》;《黑龙江民间传说》;《黑龙江民间故事》;《黑龙江谚语》;《黑龙江歌谣》;《黑龙江节庆文化》;《黑龙江萨满文化》。丛书的编、著者,均为省内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及民间艺术大师、传承人等。

  克服重重困难

  以文字流传

  丛书编撰人之一、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王铁峰认为,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脉的崇山峻岭,孕育了彪悍的狩猎文化;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江河及无数的支流河汊,哺育了丰饶的渔文化,三江平原的辽阔大地,移植并且改进着先进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广袤、开放、神奇的大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和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学、艺术、风俗等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记者了解到,在《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整理、编撰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难题,丛书之一《黑龙江摩苏昆》的整理就是一例,2006年,“摩苏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苏昆”是鄂伦春族民间长篇叙事诗,被称之为史诗,是认识北方渔猎民族社会、经济、艺术、宗教、风俗的珍贵资料。

  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文字,“摩苏昆”形成以来,只是在民间口头传承,一直没有文字本。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没有人能够完整演唱全本的“摩苏昆”。而且,熟练掌握鄂伦春语的人也越来越少,“摩苏昆”的传承面临着严重危机。2002年,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时把“摩苏昆”列为重点项目,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为编撰者孟淑珍提供了经济支持,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之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摩苏昆”的收集、翻译。《黑龙江摩苏昆》作为《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首卷出版,完整再现了鄂伦春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届少数民族工艺品展

  展示文明探索产业道路

  王益章介绍,今年5月,省民委与省文联联合举办了黑龙江省首届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览。展览参展作品种类丰富。有来自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等12个民族的作者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参展。其中,独具黑龙江省地方民族特色的鱼皮画、桦树皮画、满族剪纸、刺绣、靺鞨绣、赫哲族鱼皮衣、鄂伦春族狍皮服饰等,是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

  据了解,8月,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哈尔滨市文联将共同举办第十二届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哈博会)。在连续多届哈博会的推动之下,我省挖掘和抢救了一些濒临消亡的艺术门类,产生了大批独具黑土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精品。更为重要的是,以“哈博会”为契机和平台,探索出一条走市场化、产业化的民间民俗艺术之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