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委员建言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呵护与传承

委员建言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呵护与传承

中新网 2011年07月07日 20: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化遗产需要呵护与传承

  ——委员建言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周丽燕

  2011年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据悉,为保护环境,西湖景区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

  与此同时,北京故宫博物院24日宣布,为了进一步给观众创造安全、有序、舒适的参观环境,自2011年7月2日起,故宫游览路线调整为自南向北单向参观路线: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一律由神武门离开故宫。同时取消神武门(北门)售票窗口。

  提起杭州,就会想起西湖;提起北京,就会想起故宫。文化遗产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也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申遗,是一个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吸金石。凡是申遗成功的中国世界遗产名胜景点,八方游客慕名而来,赚得盆满盂溢。以平遥古城为例。十几年前申遗成功,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有了一个放眼世界的大平台,产生了平遥走向世界、世界聚焦平遥的双向互动效应,旅游门票收入增加70倍。这是“正效应”。而所谓“负效应”就是申遗之后,突飞猛进的“旅游热”使资源捉襟见肘,不堪重负,结果不仅让世界遗产累得吃不消,而且还领受了“黄牌”。几年前,我国“三江并流”、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和布达拉宫六处世遗被亮“黄牌”。如丽江古城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打乱了以人类为主体的原生态“生存链”。将世遗当做摇钱树,旅游开发竭泽而渔,必然付出惨痛代价。

  申遗,是城市文化的一次再认识。文化遗产呵护与传承的原则,始终还是第一位的。与丽江古城之弊正好相反的是,为了此次申遗,杭州拆除了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搬迁了2000多户居民,减少常住人口7000余人,对西湖近8年的综合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水质治理等多方面内容,恢复1800多处自然景观。同样是搬迁人口,意义却大不相同。秉承“天人合一”哲理,保护始终是西湖景观秉承的母题。

  申遗,更是民族智慧与存心的考量与体现。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截至目前西湖申遗成功,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西湖申遗成功产8项。如何走出“呵护—开辟—破坏—再呵护—再开辟—再破坏”的怪圈?如何准确把握“呵护为主、合理开发”的原则?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城市文化遗产,对它的呵护与传承同样需要智慧。

  关注城市申遗进程,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记者:您曾提案建议故宫“逐客”,对于7月2日试行的单向参观路线,您有何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故宫的定位是国家级博物馆,占地72万平方米,是我国第一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其中的衡宇建筑、道路甬道、津桥花园等,均受《呵护世界文化和天然遗产公约》的严酷呵护,故宫里到处可见“请勿触碰”的提醒牌。但近年来故宫一向处于旅客接待超饱和状况,过多的旅客已对故宫的路面、台阶、彩绘、局部装饰等造成必然水平的影响和损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连年就故宫保护状况提出质询,要求提供相关的监测报告,同时世界遗产中心负责人多次向我国有关部门表达对故宫保护状况的关注。故宫深知自身超重的风险性,为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故宫试图经由过程前进门票价的价格杠杆来调控业已超负荷的参观流量,同时增添收进,输血文化缮治,但收效甚微。“十一五”规划中,北京旅游业对北京旅游景观的判定是以“参观为根本的焦点吸引力产物”,追求客流和景点收益的最大化成为景点的主要盈利模式,故宫就是典型。2002年—2009年,八年间故宫的旅客总人次增添了33%。故宫的文化呵护状况并未获得根本性的缓解。实践证明,故宫对北京第一位的财富进献,并不是其门票收进,而是其在世界规模内庞大的品牌效应。

  遵照国际公约要求,切实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要把刺激区域消费作为根柢目标,从区域成长的大视野来从头审阅故宫的区域价值。科学监测故宫客流,故宫若限制参观人数,不是让旅客“回”,而是让旅客“等”,不在“削减客流”,而在“放缓节奏”,不再以参观游为主的旧思绪,而是文化旅游的根柢转型:旅游处事从以参观为中心,变为以消费为中心;旅游产物以参观为主,变为以休闲度假为主。这才是对世界遗产操纵的令人知足的规划和调控。

  记者:您对故宫在游客接待方面,有何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正如国际著名策展人、学者奥奎·恩威佐说:“中国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文化遗产,但也面临新的问题,诸如在全球化时代,有限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面对游客数量的大幅增加。

  文化遗产的旅游开放是一个复杂、有弹性、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加强故宫的科学管理,应对故宫游客承载量进行调查研究,为安排哪些景观开放、开放多长时间及容纳多少游客提供了合理依据。此外,还应对游客参观和文物病害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找出游客参观所造成的环境变化与文物损坏活动的关系。

  在游客接待方面,需进一步细化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游客接待、组织、讲解,以及与旅游部门的协调工作。在旅游旺季,合理编排多条游览线路,以疏导分流过度集中的游客,减轻展示的压力。在旺季实行参观预约和预报制度,做到了分时段、有计划地接纳游客,降低景观的利用度。

  从长远来看,为了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满足游客参观的需求,建议故宫改变参观方式,除适度组织游客参观外,还将学习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先进经验,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数字展示中心,让游客全面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身临其境地观赏典型景观和丰富的故宫文化。游客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收获,也能极大地缓解旅游给景区展示保护带来的压力。

  记者:整个申遗过程,当然是媒体对民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的见证过程。我们看到,通过申遗,我国很多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的、有效的保护。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文化遗产“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

  樊锦诗: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努力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及周边环境不断改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增强。由于世界遗产的魅力使一些地方声名鹊起,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保护管理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些地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损害的现象是存在的。然而,文物就像人的胃,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少饭。因此,必须强调的是“申遗”投入应当量力而行,坚持少花钱多办事。不能以花钱多少来证明“申遗”的重视程度或者工作成绩,更不能因为前期的巨额投入而将成本回收或者盈利作为“申遗”成功后的主要任务。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务之急是立法和规划。首先应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而不是靠一些人“拍脑袋”。二是要做好规划,规划必须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在规划中,要考虑一个是本体,一个是环境。本体要保护,环境也要保护。有关保护的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中有一个操作指南,上面写得非常明确,那就是完整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在申报文化遗产时,高瞻远瞩的规划很重要。此外,各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也必需致力于文化遗产的监管和维护。

  记者:国家文物局曾经提出,杭州西湖一旦申遗成功,即设立专门的监测中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

  单霁翔:在对文化遗产的人为破坏中,包括负有保护责任的政府和科技界的失误与力量不足。特别是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措施的严重滞后,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使非法交易诱发的盗掘古墓葬、盗窃乃至抢劫田野石刻、佛教造像等活动屡禁不止,造成不可移动遗产被破坏和肢解,可移动的各类器物或流失海外,或被个人非法占有,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将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尽快完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体系的基础设施,搭建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基础信息网络,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和预警系统,提高预防风险的等级以及能力。与此同时,在世界遗产地每年向国际组织报送管理监测材料时,如果对方认为保护不利,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市政府能够在此之前,增设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和保护。有网友说,设立专门的西湖文化景观监测机构,加强西湖文化景观的日常监测,是《保护条例》中必须予以明确的。建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平台,建设用以支撑系统运行的实时库、历史库、集成库,实现国家、省、遗产地三级互联的动态信息监测和预警工作管理的总体设想”,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年度报告制度,符合文化遗产管理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使用的技术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先进技术,具有可操作性。

  ■链接

  文化遗产包罗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古代书画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端午节等)。其中,有世界级的,即被列进《世界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和省、市、县级的,即被列进响应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西湖申遗成功,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排名第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国有22个项目列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个项目列进《急需呵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排名第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