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师简介

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师简介

本教研室现有副教授4名,主要承担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主要选修课课程有:叙事民俗学、结构神话学、古代神话研究、古史与传说、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歌谣学、民俗学、民俗理论、说唱艺术、通俗小说传播研究等。现设有民间文学硕士点。


陈连山简历

1963年生于洛阳。
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士。
199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硕士。
200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
1985—1987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教师。
1990年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副教授。

主要著作:
《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1998年,外文出版社。
《游戏》,200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研究领域:
中国神话;《山海经》;民俗节日与民俗游戏。


陈泳超简历

男,1966年1月23日生,江苏常州人。
1984-1988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读书,获文学士学位(论文《冯梦龙真情民歌观》,段宝林教授指导)。
1988-1991年,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谈凤梁教授攻读元明清文学,获硕士学位(论文《白蛇传形成土壤的历史层积》)。
1991-1998年,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任编辑。
1995-1998年,从郁贤皓教授攻读先唐文学,获博士学位(论文《尧舜传说总体研究》)。
1999年起,进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同年8月晋升副编审职称。
2001年4月起,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员,同年8月被认定为副教授职称。

著作情况:
《尧舜传说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民俗与迷信》(江绍原著  陈泳超编)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月
《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此为***“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俗文学现代学术史”课题最终成果)

研究方向
民间叙事;古史与神话传说;民间文学学术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承。


黄卉简历

黄卉,198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文系副教授。

专著:

《元代戏曲史稿》
《今评新注元曲三百首》
《散曲流派传》(与吕薇芬合著)
《北京戏剧通史·辽金元卷》(合著)

论文:

《马致远的散曲艺术》
《真定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蛤蜊风味”——元曲独特的审美情态》
《燕南芝庵和他的〈唱论〉》
《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
《关汉卿的生卒年和里籍问题》
《邓玉宾和元代道情散曲》
《明代通俗小说的书价与读者群》
《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讲授课程:

散曲方面:散曲研究、元明散曲研究、元明清散曲;
戏曲方面:元代戏曲史、明清戏曲研究、元明杂剧研究、元杂剧精读,马致远研究;
小说方面:话本研究(研究生)、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研究生);
说唱方面:中国说唱艺术研究(研究生)、中国说唱艺术专题


王娟简历

学历:

硕士:1990-1991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民俗学方向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获民俗学硕士学位

学士:1981-1985
河北师范学院 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外语:
英语,熟练
法语,一般

工作经历:
1991-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讲授课程:
民俗学
民俗与文化
民间文学概论
歌谣学
民俗理论研究
民俗学名著选读

专著与论文:
《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聊斋志异一百段》,英译本,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民间节日与文化传承》,《在北大听讲座》,第13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的明器》,《八宝山》,2004,第2期
《小议丧礼中的摔盆》,《八宝山》,2002年,第1期
《歌谣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98-1999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新形式下的新定位—关于民俗学的“民”与“俗”的新思考》,《民俗研究》2002
《符号与交流》,《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春节》,《中华文化讲座丛书》,第2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校园民俗》,《民俗研究》,1996,第1期
《断尾龙故事类型的心理分析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4,第3期

研究方向:民俗学;民俗理论;民间信仰;民间节日;民间建筑和美术

TOP

据说还要有在职硕/博士研究生的介绍?
赫赫,明天教研室元旦聚会,到时把全家福发上来吧

TOP

其实北大还有几位老师,虽然不在民间文学教研室,但也属于民俗学的导师,不知可否做一下介绍,也方便大家报考。陈岗龙、高丙中、赵世瑜~~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TOP

引用:
原帖由 山间野人 于 2012-3-20 20:21 发表
其实北大还有几位老师,虽然不在民间文学教研室,但也属于民俗学的导师,不知可否做一下介绍,也方便大家报考。陈岗龙、高丙中、赵世瑜~~
陈岗龙老师在外院东语系
高丙中老师在社会学系
赵世瑜老师在历史系
各系有各系的规矩,考试什么的肯定很不一样

我只了解中文系民间文学的情况,其他的不清楚不敢乱说,以免误导
报考方面实在帮不上忙,光是导师简介的话倒没什么,搜一搜举手之劳

[ 本帖最后由 张志娟 于 2012-3-21 13:40 编辑 ]

TOP

陈岗龙老师

职务:民俗学博士,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
主要学术著作:《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罗布桑却丹研究》、《蟒古思故事论》、《琶杰研究》(蒙古文)、《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主编)等。

  简介:
  陈岗龙,蒙古名多兰,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199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东方民间文学、蒙古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承担的课题:
  1.独立承担1998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蒙古族目连救母故事和汉族目连戏的比较研究》。
  2.独立承担199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项目《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研究》。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2001年度重大课题《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第二主持人。目前正在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两卷本,100万字),并已出版《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47万字)。

  学术兼职
  1.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2.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理事。
  3. 中国非通用语种教学研究会理事。
  4. 《民族艺术》杂志编委。
  5. 《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编委。
  6. 《蒙古民俗百科全书·物质卷》编委。 陈岗龙,蒙古名多兰,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1970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获历史学学士。199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与综合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东方民间文学、蒙古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学术专著:
   1.《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26万字。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2.《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30万字。本书获得第16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3.《罗布桑却丹研究》(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15万字。合著,负责全书的组织研究工作。
  4.《蟒古思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36万字。获得北京大学光彩出版基金资助。
  5.《琶杰研究》(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10月。28万字。合著。本书隶属横向课题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
  6.《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47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尸语故事>研究概况》,《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日本《比较民俗学会报》1993年9月号译成日文转载,译者:西胁隆夫。
  2.《英雄史诗与古代蒙古人的语言崇拜》(蒙古文),《蒙古语文》1993年第6期。
  3.《蒙藏<尸语故事>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4.《英雄史诗与蒙古人的烟文化》(蒙古文),《蒙古语文》1994年第4期。
  5.《<尸语故事>:东亚民间故事的一大原型》,《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流传于蒙古族的目连救母故事》,《民族艺术》1996年第3期。
  7.《论蒙古族的独眼巨人故事》,《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8.《试论蒙古族现代民俗学的形成》,《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9.《蒙古族民间咒语研究》(与满都呼合著),《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
  10.《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1.《蒙古萨满神话简论》,《东方研究》1999年论文集,蓝天出版社1999年。
  12.《蒙古族潜水神话研究》,《民族艺术》2000年第2期。
  13.《蒙古文绘图本〈目连救母经〉研究》,《东方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
  14.《马头琴的传说与象征》,《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37-854页。
  15.《蒙古族识宝传说研究》,《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16.《论葛隆道尔吉的〈保留妇人穿戴的古老习俗及禁止破俗行为〉》(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7.《钟敬文先生与〈歌谣周刊〉》,《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18.《钟敬文先生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事业》,《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9.《本子故事的史诗化》,《中国民俗学年刊》(2000-2001年合刊),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142-156页。
  20.《蒙古民间目连嘛呢颂研究》,《东方研究》2001年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337-356页。
  21.《蒙古诗歌〈我的祖国〉旧译文评价及重译》,《东方文学研究通讯》总第3期。
  22.《评<格萨尔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格萨尔学集成》第五卷收入,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
  23.《1995—1996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与乌日古木勒合著),《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 , 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第599-603页。
  24.《蒙古文学研究的新发展》,《蒙古语言文学》1996年第1期。

   主要学术译文:
   25.《东亚民间故事的研究课题》(日译汉,原著:斧原孝守),《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
  26.《<白史>的两个系统》(日译汉,原著:井上 治),《民族译丛》1993年第4期。
  27.《<僵死鬼故事二十五则>与古代印度的尸体崇拜》(日译汉,原著:上村胜彦),《民族译丛》1994年第2期。
  28.《民俗的调查与记录》(日译汉),《中国民俗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1996年。
  29.《民俗学的目的和课题》(日译汉,原著:谷口 贡),《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
  30.《非稻作民的民俗与传承——瑶族的天鹅处女故事及其游耕文化》(日译汉,与乌日古木勒合译,原著:君岛久子),《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
  31.《蒙古神话》(日译汉),满都呼主编:《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故事》民族出版社1997年。
  32.《日本的结文化》(日译汉,原著:律田文子),《东亚民俗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年。
  33.《突厥蒙古语族民族族源传说比较凡说》(蒙译汉,原著:满都呼),《民族艺术》1998年第2期。
  34.《民俗学研究方法》(日译汉,与高木立子合译,原著:福田亚细男),《民俗研究》1999年第1期。
  35.《蒙古英雄史诗的灵魂寄存观念》(蒙译汉,原著:散布拉登德布),《东亚民俗研究》民族出版社1997年。
  36.《满族神话及其发展》(日译汉,原著:稻叶岩吉,与乌日古木勒合译并审校),《民族艺术》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1期转载。

文艺创作:
    诗集《乌兰托娅、齐·达赉、多兰、那·呼和诗贵诗选》(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此外在国内外蒙汉文杂志上发表百余首诗歌和散文作品。个人诗集有《蒙古人》。

[ 本帖最后由 张志娟 于 2012-3-21 13:33 编辑 ]

TOP

高丙中老师

所属科室:        人类学研究室
   研究方向:        民族志方法、文化研究、公民社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研究生教学: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宗教人类学
   所任职务:        博士生导师
   Email:        gaobzh#pku.edu.cn (请用@替换#)

   教育经历:
  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2年湖北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毕业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96年8月至1997年8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4年9月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

   主要论文:
  略述社会学的消费社会研究 《社会研究》1998年 1-1-98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 《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 期 1-1-96
  民族志经验研究主持者言 论文 《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论文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3期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3期
  生活世界:民俗学的领域和学科位置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3 期 3-1-92
  文化空间的土族 论文 《中国土族》2003年3月6日
  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族际文化共享 论文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 论文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2期
  中国文化的族际共享 《民族艺术》1998年第4 期 12-1-98 文化影响与文化重构 《甘肃土人的婚姻》辽宁教育出版社 12-1-98
  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范畴看中国文化的变迁 《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3 期 3-1-96
  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论文 《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
  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 论文 《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论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青海土族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论文 《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论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2期
  英美学者论民俗之‘俗’ 《思想战线》1992年第4 期 4-1-92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 期 4-1-97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述略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 期 7-15-98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 论文 《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2期
  The Rise Of Associations In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heir Legitimacy 论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xii,No.1,Spring 2001
  端午民俗研讨会上众学者论民俗复兴 论文 《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端午习俗的新味 论文 《新安全》2004年7月
  中国节日框架的建构与重构 论文 《文化年夜饭:CCTV新媒体文化》丛书之二,2003年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 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药的社会生活 论文 伯克莱加州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3月12日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论文 《社会学研究》2006年1期
  文化影响与文化重构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1-96
  变革中的冲突与交融: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与路向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问题》
  从他的帐篷的门口:田野工作者与审讯者,第一作者:热纳托·罗萨尔多 论文 《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 《民俗研究》1996年第2 期 1-1-96
  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 论文 《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阿兰·邓迪斯:精神分析学说的执着追随者和民俗学领地的坚定捍卫者: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二 第一作者:杨利慧 论文 《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
  从人生意义的设计看家族文化的复兴 论文 《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从实例看土族文化的重构过程 论文 《中国土族》2003年第3期
  民俗理论的唯一体系:萨姆纳民俗理论的再认识 《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2 期
  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 论文 《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论文节选) 论文 《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第3期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2 期 2-1-93
  东北驻屯满族的血缘组织 《满族研究》1996年第1 期 1-1-96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战略:文化整合还是文化平衡 《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 2-1-95
  社会组织民俗 《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2-10-98 第三部门的运行及其合法性问题 《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 10-10-99
  迈向学术概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文 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论文,2003年8月19日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论文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新疆维汉民族交融诸因素的量化分析(合著) 《中国边远地区开发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1-94
  中国文化的族际共享 论文 《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中国学者论民俗之‘俗’ 《思想战线》1993年第5 期 5-1-93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 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谁是“民”什么是“俗”,第一作者:邹明华 论文 《民间文化》2000年第2期
  当代韩国祖先崇拜热的社会政治意义(译作) 《东亚社会研究》1993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93
  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论文 《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居住在文化空间里的土族 论文 《中国土族》2002年第1期
  民俗生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取向 《民俗研究》1991年第3 期 1-1-91
  第三部门的运行及其合法性问题 论文 《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华传统节日与民族精神(下) 论文 《前进论坛》2005年第2期
  民俗模式:民俗研究的操作单位及其属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 期 现代化与时空设置的转型-以土族为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 期
  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 《民俗研究》1997年第2 期 2-1-97
  阅读1: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 论文 《领导文萃》2002年第10期
  民俗生活的建构 《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0-1-95

   主要著作(含合著及译著)
    (一)著作: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民间风俗志》(《中华文化通志》百卷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二)主编:
  《海外民族志丛书》,高丙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人类学视野译丛》,高丙中、周大鸣、赵旭东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高丙中、袁瑞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刘魁立、高丙中主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
  《媒介与社会丛书》,高丙中、杨伯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高丙中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文化研究》系列出版物第2-5辑,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2001-2006年先后由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
   (三)译著: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巴瑟等著,高丙中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保尔?拉比诺著,高丙中、康敏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克利福德、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
  《满族的社会组织》,史禄国著,高丙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反文化》(合译),英格著,高丙中、张林译,桂冠出版公司1995年。
   (四)学术论文选目:
  “近距离看美国社会:石河镇田野作业笔记”,载《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第2期。
  “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Understanding the Revival and Survival of Grass-Roots Associations in China: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Categories of Legitimacy”, in Horizontes Antropologics, vol.13, no.27, 2007, pp.49-68.
  “关于《写文化》”,汪晖、高丙中、王建民等,《读书》2007年4期。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作为一个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对元旦与春节关系的表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人类学国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社团合作与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54-168页。
  “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第73-82页。
  “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以法律多元为基础的民族志研究”,高丙中、章邵增,《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5期。
  “The Rise of Associations in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heir Legitimacy”,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II, No. 1, Spring 2001.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1期。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社会学研究》98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98年5期转载。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97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97年4期转载。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96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96年4期转载。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会通”,《中国文化研究》96年4期。

   主要研究课题:
  2001年9月至2004年8月: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对民间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四次青年教师研究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与民族文化重构",课题负责人。
  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八五课题"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课题负责人。
  1993年7月至1995年10:本所课题"社会与发展研究",编辑《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95年)、《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95年)。索》(北京大学出版社95年)、《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95年)。
  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费孝通教授主持的国家八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华民  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组主要成员。
   学术兼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2007)
  Edi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2004--2006)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2006--)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

[ 本帖最后由 张志娟 于 2012-3-21 13:46 编辑 ]

TOP

赵世瑜老师

赵世瑜 男 职称:教授

twizsy1959@hotmail.com


生活剪影:
出生年月: 1959年8月

学历:
1978年3月-1982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获历史学学士。
1984年9月-198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职攻读中国古代史专业明清史方向的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
1994年9月-199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职攻读民俗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获文学(民俗学)博士学位。
任职简历:
1982年2月-1987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
1987年6月-199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1992年12月-1993年8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
1993年6月-1996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96年6月-2009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9年10月-2000年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学院访问教授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2007年6-7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200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所属单位: 专门史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民俗学史

论著

  • 专著: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
    《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三联书店2002年。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的早期发展,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天子的悲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
    《天地生民: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信仰的坐标:中国民间诸神》,海南出版社1993年。
    《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资料集:
    《北京东岳庙与北京泰山信仰碑刻辑录》,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年。
    《蔚县碑刻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译著:
    《剑桥插图本中国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神圣罗马帝国》,商务印书馆1998年。
    《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9年。
    《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年。

    论文:
    《村民与镇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
    《圣姑庙:金元明变迁中的“异教”命运与晋东南社会的多样性》,《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河东与河西:新史学30年》,《文史哲》2009年第4期。
    《文本、文类、语境与历史重构》,《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后现代史学:匆匆过客还是余音绕梁》,《学术研究》2008年3期。
    《正统的意涵与民族的意涵:黄帝“传统”的发明》,《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3期。
    《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域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期。
    《从明清史看宋元史》,《清华历史讲堂续编》,三联书店2008年,第219-250页。
    《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一个追求,多种声音》,《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文化自觉·科际整合·田野调查》,《社会科学茶座》2006年第3期。
    《明清史与近代史:一个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社会史向何处去》,《河北学刊》2005年1期。
    《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与象征》,《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2期。
    《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业与街区》,《东岳论丛》2005年3期。
    “Birthday of the Sun”: Historical Memory in Southeastern Coastal China of the Chongzhen Emperor’s Death, in Time, Temporality, and Imperial Transition, ed. By Lynn Struv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燕京学报》新17期(2004年11月)。
    《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8期。
    《一般的思想及其背后:庙会中的行善积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2期。
    《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2期。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近代史研究》2003年2期。
    《谣谚与新史学》,《历史研究》2002年5期。
    《历史人类学:发现历史时期女性的历史记忆是否有了可能》,《历史研究》2002年6期。
    Town and Country Representation as Seen in TempleFairs, in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ed. by David Faure and Tao Tao Liu, Palgrave,2002.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6期。
    《鲁班会:清至民国初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清史研究》2001年1期。
    《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史学月刊》2001年2期。
    《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历史研究》2000年4期。
    《中国现代民俗学初创时期的多学科参与》,《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2期。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东岳庙与各顶的关系为个案》,《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
    《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自下而上看历史——论走向民间的历史学》,《北京日报》1998年4月5日。
    《试论陈确的忠节观》,《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江绍原与中国现代早期的民俗学》,《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黄石与中国现代早期的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中体西用”:过渡时期中国史学之我见》,肖黎主编:《我的史学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从空间观察人文与地理学的人文关怀》,《读书》1997年第2期。
    《多尔衮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清史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一个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选择: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顾颉刚与周作人》,《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几点体验》,《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
    《论中国传统庙会的狂欢精神》,《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英文转载见《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7年第3期。
    《明清时期妇女的宗教活动与闲暇娱乐生活》,《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明清时期华北庙会与江南庙会的几点比较》,《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转载于刘锡诚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论历史学家的直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转载于《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也说中国历史上的伪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从利玛窦到马戛尔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转载于张芝联主编:《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文化与西方世界》,收于《中国文化精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未来的文明与文明的未来──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文化景观学与史学研究的突破》,《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2期。
    《相互的观点:非为比较而比较》,《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社会史研究呼唤理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寻找加拿大:加拿大文化多元主义之我见》,收于《加拿大文化的碰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注重历史研究中中观及微观的理论取向》,《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课的几点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见《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4年第1期。该文获首届全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寺庙宫观与明清中西文化冲突》,《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
    《文化保持与文化变迁——加拿大唐人街研究》,收于《加拿大成功的启迪》,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二作者。
    《20世纪中国史学著作的出版》,《中国出版》1991年第6期。
    《汤因比的中国观二题》,收于《史学论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民间寺庙文化:一种文化景观的研究》,《江汉论坛》1990年第8期。
    《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历史哲学》,《读书》1990年第5期。
    《吴三桂传》,《高邮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史学理论》,收于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4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论明代国家及官员的治吏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6期。
    《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层次性与相对性问题》,《史学理论》1989年第2期。
    《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1期。
    《明代府县吏典社会危害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史学的出路在于观念更新》,《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明代吏典制度简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扩张史家视野,顺应史学潮流》,《读书》1987年第10期。
    《论鳌拜辅政》,《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第二作者。
    《〈女仙外史〉初探》,《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清对明议和二三见》,《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
荣誉与奖励
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首届全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1994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其它各类奖励。
社会与学术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
《中国历史学年鉴》、《史学理论研究》、《民俗研究》、《史学月刊》、《史林》、《清史译丛》及《清史编译丛刊》等刊物编委,《历史研究》审读员;
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留学人员基金会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委员。
学术交流
1991年5月-8月,加拿大政府FRP项目,题目为《文化保持与文化变迁:加拿大唐人街研究》(Cultural Maintenance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n Chinatowns in Canada)。
1992年12月-1993年8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访问研究(research fellow)。美国科学院CSCPRC项目,题目为《比较民间信仰》(Comparative Popular Religions)。
1996年11月,在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参加“宋代以来的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讨论会。
1997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参加“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讨论会。
1997年11月,在韩国汉城参加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授奖活动。
1999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及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访问并演讲。
1999年10月-2000年2月,获中国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并在芝加哥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进行演讲。
2002年11月,赴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参加“历史记忆”国际会议。
2004年11-12月,台湾中研院访问学人并演讲,在台湾明史学会及暨南国际大学、成功大学演讲。
2005年12月,赴澳门参加“历史与记忆:反思过去,建设未来”国际学术会议。
2006年6-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授课(英文)。
2007年4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匹兹堡大学与卡内基·梅伦大学演讲。
2007年6-7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授课。
2007年8-9月,赴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人类学田野工作坊授课并指导田野实践;在台湾大学历史系座谈;在中研院史语所专题演讲。
2007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历史传承”学术会议。
主持国内项目
《地理·文化·人: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第一届国家教委青年基金项目(1987-1990)
《中国民间寺庙文化研究》,第二届国家教委青年基金项目(1991-1994)
《中国古代胥吏的社会政治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92-1995)
《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北京市“百人工程”项目(1996-1999)
《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华北基层社会》,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1998-2001)
《历史与社会》,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项目(2000-01)
《华北移民传说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05)
《社会史研究导论》,教育部十五重点教材项目(2002-05)
《清史·通纪第2卷》,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三级项目(2005-2010)
《民间文献搜集与整理·蔚县碑刻》,香港大学人文与社会研究所项目(2004-2005)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山西乡村研究》,香港大学人文与社会研究所项目(2005-2006)
《从长城到黄河:山西三县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台湾中研院项目(2007-2008)
《10世纪以来华北村社、移民与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2006-2009)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师姐,泳超老师现在是教授了,要不改一下?

TOP

回复 8# 的帖子

原帖不大好改呀,主要我不确定泳超老师评上教授具体算哪年(感觉好像从听闻到确凿下来隔了一阵,有点糊涂了)
光看结果的话,既然你现在昭告了,大家应该也能看到吧~

嗯,陈泳超教授也招收博士生的,欢迎各方志士报考!

[ 本帖最后由 张志娟 于 2013-5-23 20:1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