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笔下的茶店。
老舍要写整个社会,却选择了小小的茶馆。为什么呢?胡絜青在《茶馆》法文译本序里说,因为茶馆是社会上各式人物频繁出入的场所,各种事物无不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反映,因而茶馆的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称得上“一面社会的镜子”。老舍的《茶馆》,的确逼真地照出了清末以来的中国社会。
老舍这种以茶馆观世风的眼光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可以模仿老舍,进一步去观察古今茶馆所反映出的社会。
由茶馆可以观心态。唐开元中,饮茶之风遍及北方,“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封氏闻见记》卷六)。此茶店当为后世茶馆的前身。茶店大兴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这与佛教有关。佛教坐禅不许睡觉,而喝茶可以提神醒脑,驱赶睡魔,有利于造成清静寂定的心境,于是教徒“到处煮饮”。此风波及民间,茶店由此大兴。这是由茶店见坐禅心态的例子。
由茶馆还可看到某些时代中人们委顿、懒散、平庸、无聊的心态。清代八旗子弟泡茶馆是最典型的。他们成天无所事事,只知在“龙井”、“高末”中打发日子。民国时大量的都市居民泡茶馆,尤其一些官僚富商“上午水包皮(洗澡),下午皮包水(泡茶馆)”,也反映出上述心态。郭沫若在《把精神武装起来》一文中抨击这种状况说:“中国的茶楼酒馆也是应该加以取缔的对象。中国人的光阴和精神,一多半是消费在这茶楼酒馆里面去了。茶楼酒馆之为害,其实并不亚于烟馆。”
由茶馆又可观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茶馆的兴盛常常是都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宋代都城里的茶坊非常发达,不光卖茶,还有文娱活动。吴自牧《梦粱录》序文有“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记载,洪迈《夷坚志》记茶肆中有“绯贴”云:“今晚讲汉书。”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这种到茶馆里去娱乐以排遣时日的现象,是闲暇时间增多的结果,而闲暇时间又是社会生活水平的一个指标。
茶馆的兴衰还往往与政治的稳定与否有关。清代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太平父老清闲惯,尽在酒楼茶社中。”可见在太平时节,茶馆是容易兴盛起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茶馆几乎绝迹。究其原因,不但是因为有人“横扫”,而且在那个年月,谁有那份儿闲心和雅兴去品茗清谈呢?
现在,老式茶馆变成了茶艺馆,但老式茶馆的很多功能仍在,如传递信息的功能仍然对社会交流发生很大作用。但从总体上说,作为社交场所的功能已大不如前,这是一个遗憾。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日报 2011年01月31日 16:4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