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民大遗传与微生物实验室。 |
|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参观校史馆。 |
| 中央民大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
|
历经60年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所承载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民大人。中央民大的精神薪火相传,学子们把民大精神带到工作之中,服务大众;教师在授业解惑中也传承着这种精神。2001年,中央民大建校50年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代表中央政府提出“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积极培养和引进了大量各类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传统学科的建设发展:作为一所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学从创校之初,就注意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民族领域的优势学科,而这些传统学科成为支撑中央民族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马启智:历史让我清醒而敏锐
1963年,20岁的马启智报考了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却被历史系录取,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历史的世界。从1963年至1968年,马启智在民族学院度过了最快乐的读书时光。“那时候我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如果无故地浪费5分钟,那是不允许的。”每天晚上10点,学校熄灯时间到了,学生们就站在路灯下、躲在被窝里读书。星期天是唯一的休息日,大家也不肯闲着,都抢着到图书馆读书。“如果说我们这些民族学院的学子,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国家的民族事业、为家乡做点什么的话,和当时在学校里受到的良好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发奋学习有很大关系。”现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马启智说。
回想5年的历史专业训练,马启智觉得受益匪浅。通过历史学习,他对历史观、社会发展观等形成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来临时规范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作为。改革开放后,他较早地感知到社会的变化,并在实际工作中着手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马启智说:“这源于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敏锐把握。”
丹珠昂奔:筹建藏学系的记忆
现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丹珠昂奔曾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一名藏族学生。从1978年入学到1999年离开学校去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丹珠昂奔在中央民族大学整整生活和工作了21年。
1978年春,丹珠昂奔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当时为中央民族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2年元月毕业以后,丹珠昂奔留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作。
1992年底,在学校的支持下,丹珠昂奔开始带领组建藏学系,并担任藏学系首任主任。“组建工作是相当艰苦的。当时,我们把藏学研究所原有的十几名研究人员和学校民族语言系藏文研究室的十几名研究人员组合在一起,组建了藏学系。然而,很多东西都需要从零开始,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都要系统规划,拿出方案。我自学了教育理论和一些课程学的知识,并将藏族聚居区各中小学的教材、设有藏文教学点的大学教材都收集起来研究,最后起草制定了一套学科建设方案。”丹珠昂奔说,“教育是个需要公正、爱、感情和奉献的事业,不能误人子弟。尤其对藏族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宗教观、民族观、文化观,又要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就这样,藏学系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成为中央民大的一个特色优势学科。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是分不开的。1986年,学校推选我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后被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我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学校又推荐我成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那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个。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那时候我只有38岁,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虽然我写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但我的成长和中央民大的培养分不开。”丹珠昂奔说道。
达力扎布: 关注现实民族问题
中央民大建校之初,中央民大历史学研究是国际视野下的民族史研究。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达力扎布说:“这种优秀的学风虽然在文革期间中断了,但是恢复高考后,这种风气逐渐又回来了。”1978年,达力扎布进入民大历史系学习,恰好赶上了民大的恢复建设时期。读博期间,达力扎布师从当代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锺翰先生。“王先生国学底子很好,其学术研究内容、方法都是有国际眼光,能与国际接轨的。”达力扎布说。
历史文化学院作为民大的传统学科,也在积极创新,利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同时关注现实民族问题,通过对民族史的研究,借鉴古代民族关系,促进现代民族社会的发展。如费孝通等人编著的《中华民族多元的一体格局》在社会就产生很大反响。
中央民大与其他院校历史学不同的是,学生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方面有系统训练,并且民族领域专业集中,做民族史研究相对方便,资源比较充分。
如今,历史文化学院依然重视国际观的培养。从2011年开始,学院与蒙古国立大学建立交流关系,每年互派一名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学生每年互派名额不超过3名,交流1年,并互相承认学分。
传统学科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各级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中央民族大学的传统学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快速发展,而中央民族大学各个院系的发展正是该校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班班多杰:以哲学的方法研究藏传佛教
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班班多杰自1974年9月从中央民大毕业后,便留在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1986年哲学教研室扩建为哲学系,即在哲学系任教,长期从事哲学原理、藏传佛教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班班多杰受同事启发,开始研究藏传佛教哲学。1986年,民大成立哲学系,班班多杰开始教授《藏传佛教思想史》。1988年哲学系成立了宗教研究所,成为系所合一的教学科研机构,2008年7月,更名为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09年,学校又成立了哲学研究所。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成为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所在地,也是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与此同时,班班多杰开始发表论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了多篇关于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方面的论文。论文《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获2000年第二届中国藏学珠峰奖一等奖。出版的著作《藏传佛教思想史纲》获得了 1993 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班班多杰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始终以哲学和宗教学的视野,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进行诠释,探究了藏传佛教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体系建构、复杂内容、理论来源、不同特点等。把以前深藏寺庙中的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弘扬于大众面前。可以说,这样的研究在国内,中央民大是独此一家。
“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中,信教比例非常大,所以宗教与少数民族是紧密相连的。”班班多杰说,作为民大宗教研究的侧重点,就是要抓住民族和宗教两个关键点,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贡献力量。而民大的宗教专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个思路上的。
文日焕:中央民大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搭建了好舞台
文日焕在中央民大所学的是朝鲜语言文学专业,197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朝鲜古典文学研究与教学。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文日焕除了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还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他用本民族语言讲授的与朝鲜族古代文学有关的课程就达7门之多。
回想起自己在民大的这37年,文日焕觉得最大的幸运是自己遇上了好老师、好领导、好同事,遇上了好机会。他说:“2000年开始,我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院长,正赶上中央民大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的政策好,机会多,院系发展的好时机也来了,这种好时机更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好项目和更充足的经费,所以,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多了起来。”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的发展,是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学院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学科特点更加鲜明,全院共形成了涉及33个民族、5大语系、80多种语言以及涵盖56个民族文学文献研究,这是全国唯一的以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为主的院系,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 文日焕说。
最让文日焕引以为自豪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已获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学点,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支持,而且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发展舞台。
才让太:为藏族聚居区发展培养人才
长期从事西藏苯教研究,并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20多年的才让太,2006年作为民大引进人才来到学校。民大为培养人才,形成苯教研究的团队力量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已招收多名来自中国、阿根廷、韩国等国家的学生研究苯教文化。
现任中央民大藏学研究院副院长的才让太介绍说,学院本科专业设有藏语言文学和汉藏翻译专业,其中,藏语言文学免学费。今年9月,学院还将开办藏文零起点班,促进非藏族学生对藏学的理解和学习。学院拥有藏学硕士点、博士点各一个,实行藏汉双语答卷,即二选一,最大限度吸收对藏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同时,博士生也开办零起点班。目前,学院教师15名,来自汉、藏、彝等民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正在进一步积极引进人才,并按中央民大引进人才的长期规划提供优厚待遇。
“国家对中央民大的要求是向高级研究型大学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藏族聚居区人才。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民族政策,做好藏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是希望形成多民族教、学、办的格局,以藏文化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藏族聚居区发展做出贡献。”才让太说。
慈仁桑姆:中央民大舞蹈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民族教育政策
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一批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1957年,慈仁桑姆随西藏歌舞团到北京演出,演出结束后,慈仁桑姆和另外29位来自西藏的小演员就被送到中央民族学院舞蹈训练班学习,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批舞蹈专业的藏族学生。
中央民大的舞蹈专业一起步,在国内就小有名气,经常到各地进行文艺演出,包括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一度成为宣传中国少数民族、宣传中央民大的窗口。中央民大舞蹈专业的快速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民大的舞蹈专业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如今中央民大的舞蹈专业在全国已经家喻户晓。在被誉为舞蹈界奥斯卡的“桃李杯”舞蹈比赛上,从第一届到现在的第九届,都有中央民大师生获奖。而作为中央民族舞蹈艺术学科知名教授的慈仁桑姆如今也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委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评委会委员等。“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全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慈仁桑姆说道。
新兴学科的大步前进:一所高校要不断前行,就必须不断创新,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央民族大学近年来十分注重发展新兴学科,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而这也有力地推动这学校未来的全面发展。
李俊清:中央民大管理学院的“异军突起”
现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李俊清在中央民大的工作经历和管理学院的发展是同步的。2002年11月,李俊清来到中央民大任教,同年12月,学校成立管理学院。之前,学校没有这个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管理学院成立后,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了解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热点问题进行跟踪调查,提出很多对策建议,有的上报中央后,得到中央领导重视。
“公共管理学研究一直强调世界普遍性,忽略民族地区差异性,在民大的环境下,接触到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并在深入民族地区后开始转变观念,关注民族地区现实,从而开创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在全国争取到重要的学科地位,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李俊清说,去年他主编了系列丛书,包括公共管理学理论前沿、民族地区现实问题分析及对策三部分。另外,他还编写丛书,针对不同层次政府民族经济工作提出对策。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学院规模今非昔比,管理学院分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大学科,设置2个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的16个硕士点,9个本科专业。教师队伍已由最初的20多名发展到61名,教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88%。国家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学院的发展,在本院设立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基础学科上水平;应用学科出效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一流高校攀升;搭建平台,提升学科水平,针对民族地区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学术攻关。”李俊清说道。
崔箭:让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成为民大的“新星”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院长、国家“985工程”少数民族健康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研究领域的首席专家,崔箭教授从2004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工作至今,和他的团队一起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建设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从零开始,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新兴学科专业学院。目前,研究院拥有民族医学、民族药学、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战略研究4个研究方向,下设民族医学研究所、民族药物物质基础研究所、民族药物药理毒理研究所、民族公共卫生与遗传学研究所、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等机构。“虽然我们是一个建院时间不长的院所,但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崔箭说:“在我看来,这几年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上明确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概念。搭建了一个能够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平台。现在,在‘985’项目、‘211’项目以及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的经费支持,我们研究员的软硬件条件得到大踏步的提高。近年来,研究院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的重点课题,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领域在研的课题达到20多项,申请发明国家专利10余项。仅今年,我们17位研究人员就上报了15项自然科学基金。”
樊胜岳:沙化治理研究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樊胜岳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科研工作,在沙漠化地区社会产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沙产业等方面进行过专门研究。2005年,樊胜岳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民大,继续进行资源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樊胜岳说:“我选择民大,看重的就是民大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学术考核的人性化。”
资源环境发展是国家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资源环境经济学就是要解决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学科。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生态保护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
樊胜岳指导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各有6名,他们组成了沙化治理研究小团队,其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技术上,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清除狼毒的配方——“灭狼毒”和化学清除棘豆的配方——“灭棘豆”,可以显著改善草地群落生态结构,大幅度提高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草原狼毒治理技术主要针对全国五大牧区,均为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一些牧区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毒草丛生,该技术的研发是目前全国唯一成型的狼毒治理方法,推广面积已有四五百万亩。理论上,他论述并提出了沙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和制度安排,对沙产业内涵进行解释,丰富了沙产业理论,强化了沙产业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划拨资金20万元,批准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新疆草原有毒植物乌头和狼毒治理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立项,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樊胜岳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钱丽花、王彦龙、李寅、孙文振,实习生吴璇采写。图片由汤其燕摄)
[母校寄语]
“中央民族大学应当继续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和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发挥领军作用。我特别期待母校能够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的研究,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华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基础,也为中央民族政策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启智
“中央民大走过了60年的历程,要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意研究在‘五化’背景下,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民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民族学科的发展规律,使中央民族大学越办越好。”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
“在中央民族大学4年的学习,对我之后的职业生涯和看待问题的方式的影响很大。在中央民族大学里,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兄弟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学习,互敬互爱。我从各民族的同学、校友身上看到了各民族独特的气质、传统的文化和他们对民族同胞、对祖国的热爱。
1983年我民大毕业后,到了中央电视台参与拍摄少数民族纪录片。工作期间,我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各民族同胞,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愿望和期盼,我希望能尽最大力量为他们做点事。
中央民族大学是培养民族干部、民族人才的摇篮。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对一个民族的支持和爱护。在中央民族大学60年校庆之际,我祝愿母校能培养更多的各民族优秀人才,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