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哭嫁歌》与《谢厨歌》

《哭嫁歌》与《谢厨歌》

《云南日报》将于5月13日《文史哲》刊出一篇讲述云南楚雄彝族婚俗的文章——

《哭嫁歌》与《谢厨歌》


普显宏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名厨如名医,是很受人尊敬的。彝族对厨师就十分敬重,在婚礼上新娘要感谢为自己操办酒席的厨师,向厨师敬酒、送红封、唱《谢厨歌》。
       从前,楚雄彝族的待嫁新娘在结婚前两三个月就要赶做嫁妆,做公婆、丈夫、小姑的衣鞋。这些针线活,大部分是细致繁琐的刺绣,十分耗时。好在彝族姑娘从小就会绣花、唱山歌、跳左脚舞,个个心灵手巧,做起手工刺绣来极有悟性,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在做这些针线活的时候,她们一边绣花一边唱歌,这些歌听起来悲戚哀怨、缠绵悱恻,内容大多是对故土的依恋,对父母养育恩情的倾诉,对兄嫂姐妹情谊的眷恋,对媒婆花言巧语的痛恨,对出嫁后的担心……歌词大多是触景生情的即兴之语,没有固定的形式。待嫁的新娘不仅做针线时唱,在田间劳动时唱,赶路时唱,就连夜深人静时也会唱,十天半月都唱不完,一直要唱到出嫁后才停歇。彝家称她们为“唱雀子”。那一首首倾诉情感的歌又叫《哭嫁长歌》,时而欢快,时而凄凉,欢乐时旁人听着也会笑,凄凉时让人听着就想淌眼泪。
    新娘出嫁时,有“哭嫁”的习俗,在婚嫁日要大哭一场,唱《哭嫁歌》。这也是《哭嫁长歌》的一部分,由新娘主唱,两位伴娘陪唱,内容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邻居》、《哭上轿》、《哭辞祖宗》、《哭戴花》、《哭梳头》等,大多是象征性的,一般唱中有哭,哭中有唱,唱到声音嘶哑仍不停地唱,是彝族婚礼上一道奇异的民俗景观。
    《哭父亲》:“爹的恩情说不尽,回想起来心难平。一把屎来一把尿,只差拿来口中含。一怕我们受饥饿,省吃俭用给儿女。二怕我们生疾病,三长两短有闪失。三怕穿戴比人丑,丢人现眼没脸面。四怕我们无文化,做事不精吃大亏……阿爹茶饭养大我,滴水之恩还没报。如今离别父母亲,心里难过泪淋淋。女儿今唱哭嫁歌,养育之恩永不忘。”
    《哭母亲》:“太阳出来晒稻场,女儿这时正出房。一步一步朝外走,每走一步痛断肠。哪家姑娘离得妈,为啥叫我离家门。养育之恩还未报,白养姑娘到如今。哭声妈,妈不听,喊声妈,妈不应,回转身子望望妈,只见阿妈泪汪汪,心想不到婆家去,又怕别人说短长。”
    《哭哥嫂》:“叫声哥来叫声嫂,难分难舍忘不了。哥嫂待妹千般好,今生今世记心间。大恩大德还未报,燕子出窝就飞了。阿妈年老又多病,,望嫂织巾暖娘身。”
    《哭媒人》:“饿嘴媒人来得早,一滴露水一口草。怀头揣个母狗碗,这头吃了那头哄。媒人嘴巴长得薄,花言巧语由你说。媒人嘴巴长得翘,哄得两头喜眉梢。媒人走路绕又绕,哄了爹妈又哄我。”当然,这骂媒人的歌是不能当着媒人的面唱的。
    除哭父母、兄弟姐妹、三亲六戚之外,在出门时,还要到青棚下“哭厨师”,但这“哭”与前面有所不同,而是对厨师充满感激和溢美之词。彝家人对为自己结婚成家帮忙的厨师及安置酒席的邻居款待规格也很高,一般来做客的客人一天只吃早、中、晚三餐,而厨师和帮厨的人在夜间还要加一餐,叫“谢厨席”,共四餐。厨师及帮厨的人,还会象征性地得到新娘送的一个红封,红封由男方迎亲时根据女方门口张贴的帮厨名单封好交给新娘。我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封内一般封是一角六分钱,现在最少封一元六角钱,钱数一般带“六”或“八”,图个吉利。彝族新娘出嫁到夫家的那天,都不吃男方家的饭菜,而是吃自家厨师做的饭菜,由陪同的伴娘从娘家带来,这顿饭,厨师做得精致,当然不比夫家的差,这一习俗叫做“一天不吃两家饭”,同时也表达彝族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厨师们把别人家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操办,为新娘的婚宴不拘一格,做出了数量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新娘当然要感激,至今流传下来的彝族《哭嫁长歌》中有一首《谢厨歌》是这样唱的:
      厨子师傅忙又忙,杀了肥猪又宰羊。肥肉切成梭子墩,瘦肉切成木瓜心,腰脊切成花蝴蝶,肝子切成龙凤身,萝卜切成绣花针。扣肉堆成鲤鱼背,凉片拼成菊花心。滚水煮鸡正合适,刚刚煮熟就捞起,白白嫩嫩合口味。
       橙子花开叶子黄,我爹请你进厨房。手提钢刀里面快,鲤鱼草鱼笋子菜。黄花木耳和海带,海带要和排骨炖,木耳要掺豆腐香,黄花要煨火葱汤。荞面粑粑蜂蜜拌,核桃青果与茴香。萝卜白菜窝笋菜,细细切来多多装。只有黄瓜不好办,薄点切来作凉拌。
       厨子出菜出得快,先上凉菜后出汤。蒸肉上席碗碗黄,炒菜上桌碟碟香。这些常菜何曾有,都是厨师翻花样,巧手办出十样锦,把我贵客六亲待,让我终身难忘怀!

TOP

《哭嫁歌》与《谢厨歌》

因广告版面影响,今日(5月13日)《云南日报》“文史哲”未能刊出,将后延一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