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山大学民俗学、非物质遗产学教师简介

中山大学民俗学、非物质遗产学教师简介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62.aspx

康保成,男,1952年生。
    1975年至1984年先后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助教、讲师。1984年春至1987年春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季思教授、黄天骥教授。1994年至199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任客座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侧重从戏剧与民俗、宗教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古代戏剧形态的演变。

主要著作
  《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
  《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关汉卿选集》(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长生殿〉笺注》(合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主要论文
1.《〈唐书〉未必抄〈外传〉 贵妃何曾到东瀛——读〈考证杨贵妃两项新发现〉》,《文学研究》(日本九州大学)第93辑,1996年
2.《说“青鸟飞去衔红巾”》,《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3.《中国戏神初考》,《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杨贵妃的被误解与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文学遗产》1998年第4期
5.《秧歌与阳戏》,《戏剧艺术》1998年第6期
6.《中国戏神再考(上)》,《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7.《中国戏神再考(下)》,《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二郎神信仰及其周边考察》,《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9.《戏剧脚色“丑”与傩神方相氏》,《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
10.《“瓦舍”、“勾栏”新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11.《子弟书作者鹤侣氏生平、家世考略》,《文献》1999年第4期
12.《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年第1期。
13.《试论戏剧的本质与中国戏曲的特色》, 《古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4.《关于<惊鸿记>作者的新材料》, 《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15.《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 《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6.《"竹竿子"再探》,《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7.《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又见《戏史辨》第一辑。
18.《从<文学研究>到<文学评论>──对一段文学学术史的回顾》, 《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
19.《 "竹竿子"考补》, 台北《民俗曲艺》第132期,2001年9月。
20.《广东省民间仪式调查专辑》(主编), 台北《民俗曲艺》第133期,2001年11月。
21.《 "戏场":从印度到中国--兼说汉译佛经中的梵剧史料》, 沈阳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2.《傩礼的变异与傩戏的形成》, 《民俗学刊》第二辑,澳门出版社,2002年4月。
23.《90年代景观:文学的边缘化与文学研究的私人化》, 《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
24.《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 《中大学报》,2002年第3期。
25.《研究"活"的诗歌史、文学史》, 《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26.《20世纪的中国戏剧起源研究》, 《戏史辨》第三辑,2002年8月。
27.《古剧脚色"捷讥"来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28.《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29.《试论古剧脚色“净”》,《文学前沿》第1期,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
30.《梵曲“罗哩连”与中国戏曲的传播》,《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1.《〈踏谣娘〉考源》,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十辑。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67.aspx
宋俊华,男,1968年生。
      1987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1991)和文学硕士学位(1994)。199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师承黄 天骥、康保成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现任职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生导师。2004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六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0年入选第三届广东省委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与广东省两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文理学院、西藏民院、榆林学院兼职教授等。
  研究方向:1、中国传统戏剧史,侧重从戏剧服饰、戏剧道具、戏剧传播、剧本形态、戏剧生态等角度开展研究。2、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开设课程
本科生:中国文学史(四)、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名作导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应用写作
硕士生:中国戏剧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原理、文化遗产学概论、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博士生: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专题研究、  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题、戏曲或民俗遗产专题

主要著作
专著: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011年修订版。
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
专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负责“戏剧服饰篇”)
编著::沙湾飘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
编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执行主编)
编著:应用写作学教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
  
主要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基因,《羊城晚报》2007年1月2日
《穿戴题纲》与清代宫廷演剧,《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山陕会馆与秦腔传播,《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古代剧本的生成与分化,《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元杂剧演出研究该如何展开——兼谈研究资料的体系化问题,《戏曲艺术》2006年第4期
黄天骥先生的学术研究,《戏曲研究》第7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非物质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7辑,澳门出版社2006年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非文字资料研究》(日本)2006年第12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权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代戏剧道具之名实与源流考辨,《民族艺术》2005年第2期
舞马、竹马、马鞭——论中国传统戏剧的道具“马”,《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6辑,澳门出版社2005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学理审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宋金杂剧服饰研究,《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回归本体,《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论,《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一)
王国维的戏曲概念,《戏曲艺术》2003年第1期
引戏非戏剧脚色辨,《戏曲艺术》2003年第3期(第一)
高校中文系古代戏曲教学要突出“戏”的品格,《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4期
清代宫廷大戏戏衣刍议,《戏史辨》第3辑,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关神崇拜与元明杂剧中关羽的行头,《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
元杂剧《岳阳楼记》的“唾液”民俗解读,《民俗学刊》(澳门)2001年第1辑
蟒衣考源兼谈明代宫廷演剧的武将装扮,《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广东省徐闻县前山镇元宵节游神仪式,《民俗曲艺》(台湾)2001年总第134辑

科研项目
湛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粤西傩文化与戏曲研究”(1999.7-2000.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戏曲服饰暨粤剧服饰研究”(2002)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2003)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剧道具研究”(2003)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项目“中国传统戏剧服饰研究”(2006)
中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资源的古代戏曲教改研究”(2004)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2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理论与实践”(第三主持人)(2007)
广东省151项目“古代戏曲资源库建设”(第二主持人)(200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20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化研究”(2008)
中山大学跨学科培育项目“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灾情调查与对策研究”(2008)
中山大学创建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2008)
中山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中文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09)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戏曲生态研究”(2010)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广东省高校中文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0)
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岭南濒危剧种生态研究”(2010)
中山市文化馆委托项目“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2010)
东莞市虎门镇政府委托项目“《东莞市虎门镇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纲要》的研究与编制”(2010)
广东省中医院委托项目“传统天灸疗法与中医文化研究”(2010)
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粤港澳粤剧的城市化演变与传承研究"(2011)
南沙文化发展中心、南沙天后宫基金会项目“南沙妈祖祭奠习俗研究”(2011)
广东省中医院委托项目“传统天灸疗法的传承与保护研究”(2012)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委托项目“《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项目编纂”(2013)
广东省委宣传部“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广东实践研究”重大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广东外来人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管理为例”(2013)

学术交流   
2006年2月22日至3月7日,受聘为日本神奈川大学COE项目“人类文化研究的非文字资料的体系化”访问研究员,考察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获奖情况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议》获香港大学“元明清诗词歌赋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教育部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评为“优秀等级”的结项成果(2004)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被评为第七届“广东省优秀图书、期刊、作品奖”(优秀图书奖)二等奖(2004)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获第三届“余志明《四库全书》电子版学术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TOP

个人主页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66.aspx

王霄冰,女。1967年生于浙江省江山市。
1984-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8-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陶立璠,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2年留学日本,在爱媛大学和松山大学旁听德语和经营管理学。
1993-1997年,任职于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担任中英日文翻译。
1998年从日本前往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汉学,副修民族学和日本学,博士导师顾彬(Wolfgang Kubin)。
200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留校担任顾彬的科研助手。
2004-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后,指导教师臧克和。
2005-2010年,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员。
2007-2008年,兼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0年起兼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兼职研究员。
2010年12月,由中山大学以“百人计划”引进,任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开设课程
•民俗学概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文化人类学(本科生,核心通识课)
•人类学影视作品研究(本科生,核心通识课)
•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硕士生、博士生)
•外国民俗学史(研究生、博士生)
•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博士生)
•民间信仰专题研究(硕士生)

主要著作
(一)专著
1.“民间故事中的考验主题与成年意识”(合作,第一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
2.“从成年主题故事看民间故事的层次结构”(合作,第一作者),《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3期。
3.“论汉字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功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玛雅文中的异体字类型简析”,《中国文字研究》第6辑(2005)。
5.“Text und Kanon”, minima sinica, 2006.2。
6.“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7.“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8.“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9.“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0.“Ancestors in Maya and Shang Chinese inscriptions” (玛雅和商代契文中所见之祖先, Daniel Grana-Behrens & Xiaobing Wang-Riese), in: Paideuma, vol. 54 (2008), pp. 129-149.
11.“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 《励耘学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2008年第1期。
12.“德语圈海外人类学的中国研究”(第一作者),《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13.“Das Bild der Ahnen” (祖公的图像), 载 Menschenbild in China. Jahrbuch der DVCS 5, 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9, pp. 165-185.
14.“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和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温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5.“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 -- 以祭孔大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16.“仪式的建构与表演——2011清明节曲阜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17.“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以德国的‘家乡电影’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18.“玛雅人的‘他我’观念与纳瓜尔信仰”,《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5期。
19.“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在德国——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全球化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6期。
20.“本土宗教研究的人类学视角——以儒家祭祀文化为例”,《宗教人类学》第四辑(2012年)。
21.“玛雅、阿兹特克历法与世界末日神话”(合作,第二作者),《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22.“民俗文化的遗产化与本真性问题——以‘九华立春祭’为例”,《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23.“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民俗学者的责任”,《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
24.“中国春节在欧洲”(上)(合作,第一作者),《节日研究》2013年第2期。
25.“德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理念与法规”(合作,第二作者),《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收入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委托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化保护法研究专辑2》2014年12月。)
26.“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第一作者),《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5期全文转载)
27.“从《祭孔乐舞》看“非遗”的舞台表演及其本真性”,《民族艺术》 2014年第4期。
28.“公祭的语义衍变、古今形态与当代实践”(合作,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
29.“大小传统理论视野下的礼生“叫礼”习俗”(合作,第二作者),《 文化遗产》2014年第5期。
30.“祭孔礼仪的标准化与在地化”,《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31.“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32.“公祭节日与当代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文化遗产》2016年第1期。
33.“中国民俗学:从民俗主义出发去往何方?”,《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34.“‘妈祖信俗:四海同拜的民间信仰”(合作,第一作者),《世界遗产》2016年第3期。
 (二)文集类
1、“‘Langwaehrend’oder, ewig’? Die Bedeutung des Wortes yong und das lineare Zeitkonzept im frühen China”, in:Zurück zur Freude.Studien zu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und Lebenswelt und ihrer Rezeption in Ost und West.Festschrift für Wolfgang Kubin,St.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 2007, pp.393-410。
2、“Das kulturelle Gedaechtnis Chinas: Formation, Zerstoerung und Wiederaufbau”, in:China und Lateinamerika. Ein transpazifischer Brückenschlag, Berlin: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2007, pp.137-163.
3、“图腾主义的终结:列维-斯特劳斯如是说”,《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
4、“仪式语言与语言仪式”,《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
5、“文字的物质载体及其社会功能”,《广义文字学论集》,齐鲁书社2009年。
6、“Concepts of Future in Early China”,in: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Wiesbaden:Harrassowitz, pp.169-188.
7、“Zukunftsperspektive und Geschichtsbewusstsein in altchinesischen und mesoamerikanischen Hochkulturen”, in: Das kulturelle Gedaechtnis Mesoamerikas im Kulturvergleich zum Alten China, Berlin:Gebr.Mann 2009, pp.41-75.
8、“公祭节日与gongm**建设——以当代祭孔为例”,《耕耘与收获——陶立璠先生古稀华诞纪念文集》,学苑出版社2010年。
9、“德國傳教士眼中的曲阜孔廟與釋奠禮儀”,《‘世界的孔子:孔廟與祀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2010年。简体字版收入叶涛、刘慧主编《2011’泰山东岳庙会国际论坛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孔子庙祀期考”,贾磊磊、杨朝明主编《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11、“Popular Religious Elements in the Modern Confucius Cult”,in: Philip Clart(柯若朴)主编: Chinese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中國民間宗教民間信仰研究之中歐視角》,台湾博揚文化事業2012年。
12、“中日韩祭孔礼仪之比较”,康保成等著《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与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
13、“Globalization vs. Localization:Remaking the Cult of Confucius in Contemporary Quzhou”,in: Thomas Jansen,Thoralf Klein,Christian Meyer(eds.)Globalization and the Making of Religious Modernity in China,Brill Academic Pub,2014.
14、“中国における孔子祭儀礼の形成と中日韓での伝承の比較考察”, 松尾恒一主编《東アジアの宗教文化 超境と変容》,東京岩田書院,2014年。
15、“2012年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报告”,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6、“2013年度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报告”,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4》,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三)翻译类
1、“圣人笑吗?——评王蒙的幽默”(德)顾彬,《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2、“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德)扬·阿斯曼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收入《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3、“多弦的琴——唐人的记忆与回忆”,(德)顾彬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Orakelknocheninschriften und die Religion des chinesischen Altertums”,(中)臧克和著, in:minima sinica 1/2005.
5、“中美洲地区文字、数字和度量衡系统的产生与演变”,(德)白瑞斯著,《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修改版“中美洲地区文字系统的产生及演变”收入《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6、“古代玛雅人的丧葬仪礼和死亡观念”,(德)白瑞斯著,王霄冰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7、“仪式的定义”,(荷)Jan A.M.Snoek,《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
8、“神话——仪式主义学派”,(英)Robert A. Segal,艾青、王霄冰译,《仪式与信仰》,民族出版社2008年。
9、“世界濒危语言的抢救和复兴——以美国南加州卡维亚语的记录与分析为例”,(德)白瑞斯著,王霄冰、刘明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当代西方文字学研究”,(德)白瑞斯著,《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11、“语言系统与文字系统”,(德)彼得·艾森贝格著,《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12、“文字与书写材料”,(德)阿莱达·阿斯曼著,《广义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
13、“Comparison of the Chu and the Qin Art of Selection.A Study Based on Excavated Documents”,(中)刘乐贤著,translated by Xiaobing Wang-Riese & Hannah Rehle, in: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Asiatische Forschungen 153), 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四)书评短文类
1、“Besprechung von Shang Jinlins Ganjue Riben(Japan erleben)”, in:Orientierung 1/2004, S.155-157.
2、“Drei Tagungen zur chinesischen Sprache und Schrift”, in:Orientierung 1/2004, S.157-160.
3、“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年2月6日。
4、Book review“Thomas Heberer: Doing Business in Rural China. Liangshan's New Ethnic Entrepreneurs”, in:Asien 111 (April 2009).
5、词条“Fei Ming废名”、“Feng Jicai冯骥才”、“Feng Zhi冯至”、“Gao Xiaosheng高晓声”、“Gao Xingjian高行健”、“Gu Cheng顾城”、“Gu Hua古华”、“Guo Lusheng郭路生”、“Guo Moruo郭沫若”、“Han Dong韩东”、“Han Shaogong韩少功”、“He Qifang何其芳”、“Jia Pingwa贾平凹”、“Jin Yong金庸”、“Lao She老舍”、“Liang Shiqiu梁实秋”、“Lin Yutang林语堂”、“Liu Binyan刘宾雁”、“Liu Xinwu刘心武”、“Zhang Chengzhi张承志”,in:Marc Hermann, Henriette Pleiger, Weiping Huang, Thomas Zimmer(eds.):Biographisches Handbuch Chinesischer Schriftsteller. Leben und Werke. Walter de Gruyter, 2010.
6、“Buchbesprechung von Monika Gaenssbauers Confucianism and Social Issues in China–the Academician Kang Xiaoguang. Investigations into NGOs in China, the Falun Gong, Chinese Reportage,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 Orientierungen”, in:Orientierungen, 2012/1.
7、Book review"Gene Cooper, Tha Market and Temple Fairs of Rural China:Red Fir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13",  in: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 vol 41/2(2013).
8、“德国人的‘乡愁’与家乡文化保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19\008.
9、“唐家古镇的保护开发与珠海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珠海特区报》,2015-09-27\008. 
10 、“也谈人生礼仪研究的实践性”,《民间文化论坛》2016年第1期。
   
      主持的科研项目
•2004-2005 “玛雅文字与古汉字的比较研究”,上海市博士后基金。
•2005-2008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古代中国与中美洲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德国大众汽车基金会跨学科合作项目。
•2007-2008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及其祭孔礼仪研究”,浙江省衢州市政府委托项目。
•2008-2009 “哈萨克阿肯对唱:文本、仪式与表演”,德国教育科研部中德合作课题。
• 2009    “现代中国的祭孔礼仪与孔氏家族”,慕尼黑大学青年女学者基金。
•2009-2010 “以孔子为祖先——晚清至今以来中国政治和社会变迁中的孔氏家族与祭孔礼仪”,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常规项目。
•2011-2012 “民族国家语境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欧洲的理论和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资助项目。
•2011-2012 “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
•2012-2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14-2015 “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珠海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珠海市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
• 2015    “珠海城管微电影拍摄与制作”,珠海市城管局委托项目。
• 2015    “珠海特色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模式探讨”,珠海高新区项目:2015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重点调研课题。
•2015-2016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保护与UNESCO《公约》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委托项目。
• 2016    “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2016    “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获奖情况
•2006年 获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浙江海外留学英才奖”。
•2011年 专著《南宗祭孔》获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7-2008年度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特别奖”。
•2016年 荣获中山大学2016年度科研业绩突出贡献个人奖。

[ 本帖最后由 玉壶冰 于 2017-1-17 16:52 编辑 ]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65.aspx

刘晓春,男,1966年生,江西兴国人。
    1985年9月-1989年7月,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9月-1994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守华教授;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钟敬文教授;2 005年9月至今,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2008年12月受聘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2010年12月遴选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旁涉人类学;田野调查点主要集中在闽粤赣地区;曾赴日本神奈川大学、美国民俗学会、德国慕尼黑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访问交流。
   学术兼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研究》(CSSCI)编辑委员会委员、《民间文化论坛》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开设课程

本科生:民间文学概论(中文系选修课)、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校区通识课程)
研究生: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俗学史、外国民俗学史、民俗学名著精读


主要著作

1、《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出版,2004年10月重印
2、《一个人的民间视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客家山歌》(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15年7月文化艺术出版社修订再版
4、《田野寂旅》,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5、《风水生存》,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6、《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译著)(Maurice Freedman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节日志·春节》(广东卷)(主编),(92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2月版,2016年1月印刷

  主要论文

1.《白族叙事诗〈黄氏女〉的比较研究》(第二作者),《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2.《伍家沟与耿村:故事传承之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专集》1993年号
3.《灰姑娘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4.《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5.《英雄与考验故事的人类学阐释》,《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灰姑娘故事的中国原型及其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7.《一个地域神的传说与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8.《一个家族神庙的创造与庙会制度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年第3期
9.《民间仪式的政治隐喻》,《民间文化》(原《民间文学论坛》)1999年第2期
10.《区域信仰中心的变迁——一个赣南客家乡镇的考察》(3万字),《华岗文科学报》第23期(1999年12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
11.《区域信仰-仪式中心的变迁》,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3万字),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2.《客家乡村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客家研究辑刊》1999年第4期
13.《当欲望浮出水面》,《民族艺术》2000第2期
14.《大众文化与资本运作》,《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15.《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学术月刊》(上海)2001年第2期
16.《民族-国家与民间记忆》,《文艺争鸣》(长春)2001年第1期
17.《民俗文化旅游:消费时代的文化想像》,《粤海风》2001年第3期
18.《族谱 历史 权力》,《读书》,2001年第7期
19.《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第2 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4月
20.《现代性的民间表述——当下民间造神运动的一种阐释》(3万字),《思想》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1.《历史与文化的互动——一个赣南客家家族制度的个案研究》(4万字),《新国学》第3期,巴蜀书社2001年12月出版
22.《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民俗研究》2001第4期
23.《关于革命与家族的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24.《个人历史、底层政治与性别的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5.《河流 墟市 庙宇》,《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26.《空间与记忆》,《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27.《风水村里说风水》,《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28.《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新东方》2002年第3期
29.《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30.《增强民间文学的学科对话力量》,《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1.《民俗学的当下关怀》(访谈),《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
32.《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3.《一个土家族故事家的记忆与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4.《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思想战线》2005年第2期
35.《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6.《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37.《历史/结构——萨林斯关于南太平洋岛殖民遭遇的论述》(2万字),《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38.《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39.《三僚村的风水文化考察》,《寻根》2006年第2期
40.《山歌,渐行渐远》,《读书》2006年第4期
41.《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42.《从维柯、卢梭到赫尔德——民俗学浪漫主义的根源》(2.5万字),《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43.《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4.《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学术研究》2008年2月
45.《客家山歌传承的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4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7.《物品与节令时空》(第一作者),《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48.《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2.5万字),《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49、《个人本真性的建构》,《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
50、《资料、阐释与实践——从学术史看当前中国民俗学的危机》,《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5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52、《文化本真性:从本质论到建构论——“遗产主义”时代的观念启蒙》,《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53、《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
54、《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民俗研究》2014年第5期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度一般项目“民俗与民族国家认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理论的一种探讨”( 批准号:08BMZ024),在研;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春节广东卷”(批准号:JRZCH201003),在研;
3、主持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问题研究”(11JJD780004),在研。

获奖情况

《仪式与象征的秩序》,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4),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2006)。

TOP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68.aspx

蒋明智,男,1966年8月生,广西桂林人,文学博士,教授职称。
      先后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1984-1988)、华中师范大学(1991-1994)和中山大学(1999-2002),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广西师范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1994)、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9)、学报编辑部副主任(2003)、主任、常务副主编(2004-2006)。2003年12月起,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和文艺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被评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聘为广西高校高级职称评委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6年3月高职低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任民俗学专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7年开始协助指导民俗学专业博士生。2007年10月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日本文部省重点研究基地)访问研究员。2009年已达到中山大学聘任博士生导师学术要求。2011年赴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支教,被聘为兼职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期刊《文化遗产》(CSSCI扩展版双月刊)执行主编、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高校书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10年6月,应超星公司之邀,录制“名师讲座”之《悦城龙母传说起源新探》(共6集)的“超星学术视频”,至今已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播放万余次,深受读者喜爱。是中山大学较早录制“名师讲座”视频的20余位学人之一。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信仰、节日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其中,西江流域龙母文化研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业余爱好书法艺术30余年,擅楷、行、草诸体。

近五年开设课程和指导研究生

1.民俗学专业博士生:民间文艺学流派;
2.民俗学专业硕士生:民间文艺学、民间信仰专题研究、田野调查的理论与实践;
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硕士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究、区域文化专题研究、文化产业案例研究;
4.本科生:民间文学概论(中文系学生选修课)、书法概论(校核心通识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产业概论(后两门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本科生课程);
自2006年以来,共指导中山大学40余名民俗学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   出版的主要著作

1.《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岭南沿海篇)》(32万字,独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2013年版。
2.《悦城龙母文化探秘》(23万字,独著),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
3.《悦城龙母文化》(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副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母仪龙德——肇庆龙母文化》(“肇庆人文丛书”之一,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6.《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主编,本人为主要参编人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013年第2版,已累计发行10万余册。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要论文 2006年以来在重要期刊发表的主要论文
1.《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世界宗教研究》(中山大学一A重要期刊),2009年3期;
2.《悦城龙母传说探源》,《世界宗教研究》(中山大学一A重要期刊),2010年5期;
3.《除夕“卖冷”习俗源流新探》,《世界宗教研究》(中山大学一A重要期刊),2012年2期;
4.《壮族嬷经与民族文化精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山大学一B重要期刊),2008年2期;
5.《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山大学一B重要期刊),2008年6期;
6.《女书的吟诵及其传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山大学一B重要期刊)),2011年第5期;
7.《童话与儿童审美——论作为口头传统的童话遗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10年4期;
8.《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以悦城龙母文化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12年第2期;
9.《乡村社会的人情盛宴——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民俗研究》((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
10.《牛郎织女传说新探》,《文化遗产》(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07年11月创刊号;
11.《悦城龙母:从传说到信仰》,《文化遗产》(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08年2期;
12.《荆楚民歌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09年4期;
13.《东莞女子舞龙探析》,《文化遗产》(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10年4期。
14.《佛山“醒狮”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中山大学重要核心期刊),2011年10月第4期
15.《论龙母传说的发源地——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历史文献》,《民间文化论坛》(中山大学以往认定的三类重要期刊),2010年5期
16.《作为巫术信仰的龙》(韩文),《亚美研究》(韩国),2007年11月号。
17.《龙动与地震》,《非文字资料体系化》(日本神奈川大学主办),2007年12期。

科研项目 主持的主要课题
  1.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龙母传说和信仰研究”(批准号为03CZW009),经费6万元。
  2.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龙母诞》(批准号为JRZ2012002),经费5万元。
  3.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特征——以岭南为中心”(批准号为05JJDZH250),经费20万元,排名第二,但因主持人叶春生教授2006年已退休,课题自始至终实际由本人主持完成。
  4.2006年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岭南春节游艺民俗的历史、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批准号为06JDXM750001),经费15万元。
  5.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岭南沿海篇)》,总经费50万元,已出版。
  6.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批准号为12JJD780007),经费20万元,第一主持人王霄冰,本人系第二主持人。
  7.广州市从化区政府2014年招标项目《从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号:UT-4401106001),经费48万元。

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批准号为02BZX048),本人排名第三。
  2.《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批准号为06XNZ046),本人排名第二。

学术交流 近几年国际学术交流
  1.2007年10月1-14日,任日本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体系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其间,应常民文化研究所所长佐野贤治教授之邀,为该所全体硕士、博士生作了题为《中国龙文化漫谈》的学术演讲。
  2.2007年11月,应邀赴韩国首尔檀国大学亚美研究中心出席“世界的神话传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长达半小时的大会发言,宣读的论文《作为巫术信仰的龙》随后被译成韩文在《亚美研究》上发表。
  3.2009年10月13-26日,应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前克林顿政府艺术基金委员会主席艾伟教授邀请,赴美国博伊西市参加美国民俗学会年会并宣读论文《龙母祭祀仪式与孝道伦理》。其间,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作学术访问。
  4.2010年10月12-22日,应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前克林顿政府艺术基金委员会主席艾伟教授邀请,赴美国纳什维尔市参加美国民俗学会年会并宣读论文《汉字书法与抑郁症防治》。其间,应邀到范德堡大学艺术研究中心和纽约艺术中心作学术访问。
  5.2012年4月29日至5月4日,应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前克林顿政府艺术基金委员会主席艾伟教授邀请,赴美国纳什维尔市参加 “第二届中美非遗论坛”,宣读论文《中国龙文化的生命力》。其间,应邀到范德堡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作学术访问。
  6.2012年7月14-29日,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参加“中国宋代以来的仪式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汉字书法与信仰》,并访问波恩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所。
  7.2013年5月17-24日,应美国民俗学会会长、前克林顿政府艺术基金委员会主席艾伟教授邀请,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参加“第四届中美非遗论坛”,担任美方论文评阅人。

获奖情况 获得的主要奖项
1.《悦城龙母信仰研究系列论文》(独著)获2001-2003年广西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省级奖)。
2.《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批准号02BZX048),200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优秀等级,本人排名第三。

TOP

黎国韬教授

个人主页: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69.aspx

基本情况
  黎国韬,男,1973年10月生于广州,祖籍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乡。1992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相继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同校历史学博士后出站;先后师从罗斯宁、康保成、景蜀慧诸先生;2006年12月,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2013年6月,晋升教授。

开设课程
1、本科生:《古典诗歌创作与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大学语文》;《中国诗词》;《唐诗宋词概论》;《唐代诗歌漫谈》。
2、研究生:《古代戏曲文化研究》;《古代戏剧史专题研究》;《戏剧学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学》;《文化人类学》;《中国古代文化史》。

主要著作
01、《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独撰,42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版,2011年2版,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学术基金资助。
02、《梁辰鱼研究》,第一作者,25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3、《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独撰,41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广东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04、《古剧考原》,独撰,33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山大学文科中青年学者文库出版资助计划资助。
05、《古剧续考》,独撰,35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06、《珠三角地区传统舞蹈研究》,独撰,25万字,待刊。
07、《清商乐与清商曲辞论集》,独撰,28万字,待刊。


主要论文
(一)诗学类:
01、梁辰鱼散曲论,《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2期。
02、神瞽新说,《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5期。
03、梁辰鱼与鹫峰诗社,《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2期。
04、大历十才子名号考,《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2期。
05、乔吉散曲新论,《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期。
06、乐府起源新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期。
07、致语不始于宋,《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08、作为历史概念的清商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3期。
09、清商乐衰亡原因试析,《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0、清乐亡国之音论略,《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1、文康乐的东传与改编,《西域研究》2012年1期。
12、王稚登入诗社考略,《文化遗产》2012年3期。
13、梁辰鱼西游考略――兼论《甲寅二首》,《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
14、清商乐三题,《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2期。
15、陈人杰生平及求宦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
16、五羊仙大曲队舞释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待刊。

(二)剧学类:
01、元杂剧之旦本末本与男女主唱演员,《古代戏曲论坛》(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02、夔为傩神说,《民俗学刊》第4辑,澳门出版社2003年6月。
03、傀儡戏四说,《西域研究》2003年4期。
04、竹竿子补证,《民俗曲艺》(台北)2004年3期。
05、晚清北京剧坛的昆乱消长与昆乱交融――以车王府曲本为中心,《京剧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
06、梁辰鱼与莲台仙会,《文化遗产》2008年1期。
07、参军戏与胡乐考,《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9期。
08、梁辰鱼生卒年及《浣纱记》创作年,《五邑大学学报》2008年4期。
09、唐五代参军戏演出形态转变考,《民族艺术》2008年4期。
10、秦傩新考,《中华戏曲》第38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
11、论中古假面戏群,《西域研究》2009年1期。
12、参军戏与胡乐补论,《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
13、舞末与副末,《五邑大学学报》2009年2期。
14、药发傀儡补述,《民俗研究》2009年2期。
15、两宋杂剧演出形态转变考略,《民族艺术》2009年3期。
16、末泥与胡乐西来,《西域研究》2010年1期。
17、浣纱记艺术再探,《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期。
18、舞头与引舞补说,《五邑大学学报》2010年1期。
19、秦汉假人傀儡戏述论,《学术研究》2010年2期。
20、周大傩仪官联考,《中华戏曲》第4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6月。
21、侲子考,《民族艺术》2010年2期。
22、东汉禁中大傩仪执事官考,《民族艺术》2010年3期。
23、竹马戏形成年代论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期。
24、历代宦者演戏述略,《艺苑》2011年1期。
25、略论梁辰鱼之考订元剧,《五邑大学学报》2011年1期。
26、俳倡优伶辨略,《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27、论梁辰鱼的史学观及文艺思想,《艺苑》2011年4期。
28、唐代曲戏关系考,《民族艺术》2012年3期。
29、乐官与中国戏剧晚熟问题简论,《艺苑》2012年3期。
30、勾栏新考,《学术研究》2012年12期。
31、汉唐百戏管理机构考,《中华戏曲》第4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32、梁辰鱼入胡宗宪幕考,《南大戏剧论丛》第8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33、说师与古代武剧之起源,《艺苑》2013年1期。
34、元杂剧坐演形式渊源考,《戏剧艺术》2013年1期。
35、参军色渊源考,《广州大学学报》2013年4期。
36、再论旦脚的起源与形成,《文艺研究》2013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7、连厢搬演渊源新考,《戏剧》2013年4期。
38、清乐戏剧戏弄考略,《戏曲研究》第9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6月。
39、陆羽《教坊录》及相关史事考,《南大戏剧论丛》第10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
40、早期乐户若干问题考,《戏剧艺术》2014年3期。
41、元代戏剧若干问题考,《艺苑》2014年5期。
42、梁辰鱼与乐家乐妓交往述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待刊。

(三)乐学类:
01、唐宋四部乐考略,《音乐研究》2003年3期。
02、鼓吹乐及其起源简议,《艺术百家》2004年3期。
03、乐部尚书考略,《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年4月。
04、太乐职能演变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05、云韶部与北宋教坊关系再探,《赛社与乐户论文集》(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12月。
06、乐官制度形成于商代后期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07、辽金元教坊制度源流考,《学术研究》2008年5期。
08、总章考,《音乐研究》2008年5期。
09、师出以律补解,《暨南学报》2008年5期。
10、汉唐鼓吹制度沿革考,《音乐研究》2009年5期。
11、宣徽院与宫廷乐舞关系初探,《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12、论乐官源出于巫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3期。
13、汉唐协律乐官发展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4期。
14、略论唐宋教坊梨园中几个问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1期。
15、翼为天倡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1期。
16、古代乐官重要功能述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1期。
17、古代的乐户及其特点,《文史知识》2013年12期。
18、清商官署沿革考,《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3期。
19、西周前期乐官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1期。
20、五代十国乐官述略,《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1期。
21、历代教坊制度沿革考,《文学遗产》,待刊。
22、十六国乐官制度钩沉,《中原文化研究》,待刊。

(四)文化与宗教类:
01、二郎神之祆教来源,《宗教学研究》2004年2期。
02、禾楼艺术及其发展历史,《岭南学》(集刊)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03、广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传播路向述略,《文化遗产》2009年2期。
04、竹竿子与西藏传统乐舞关系试探,《西藏研究》2009年2期。
05、舞火狗考,《文化遗产》2010年1期。
06、竹马源流补说,《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1期。
07、十六天魔舞源流考,《西藏研究》2010年2期。
08、敦煌遗书若干戏剧乐舞问题考,《敦煌研究》2010年5期。
09、舞队前导旗帜考,《岭南学》第4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10、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文化遗产》2011年1期。
11、岭南狮子舞功能述略,《体育学刊》2011年2期。
12、略论金刚天女与天魔舞女,《宗教学研究》2011年4期。
13、春牛舞与立春仪考,《文化遗产》2012年1期。
14、十二兽与十二鬼新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
15、敦煌遗书戏剧乐舞问题补述,《敦煌研究》2012年1期。
16、番禺鳌鱼舞渊源考,《文化遗产》2013年1期。
17、略论广东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武术表演,《文化遗产》2013年4期。
18、飘色的渊源及发展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1期。
19、再论孙悟空与方相氏,《宗教学研究》(待刊)。
20、射雕盘及抛球新探,《文化遗产》2014年5期。
21、魏晋南北朝琴艺传承考述,《文化遗产》2015年1期。

(五)其他
01、古剧研究的空间、视野和方法――黎国韬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2年3期。

科研项目
01、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主持。
02、梁辰鱼研究,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主持。
03、古代戏剧形成与管理,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主持。
04、珠三角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研究,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重大项目,主持。
05、中古戏剧新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主持。
06、中古戏剧新探,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主持。
07、汉唐戏剧新考,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主持。
08、汉唐戏剧新考,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09、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负责人。
10、岭南濒危剧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第三负责人。
11、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分卷主编。

获奖情况
1、2004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后。
2、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
3、2013年,《古剧考原》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获取相关信息,感谢李晓和池子!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一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xiangyang_ma@163.com
QQ:191979538

TOP

个人页面
http://chinese.sysu.edu.cn/2012/User/170.aspx

陈志勇,男,湖北嘉鱼人。1999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获文学硕士(湖北大学,2005年)、文学博士(中山大学,2008年)学位。2011年年初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出站后聘为中文系讲师。2013年年终评聘为硕士生导师,2014年年中评聘为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戏曲史、戏曲民俗学、戏曲文献学。


开设课程
  主要课程:《中国戏剧史》、《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戏曲名著品鉴》、《中国戏剧文化》、《<金瓶梅词话>导读》等。

主要著作
• 《广东汉剧研究》(49万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献整理
•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96万字),(第二主编),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
•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清代卷),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主要论文
• 《琉球演剧与明清中国戏曲之东渐》,《文艺研究》2014年第1期。
• 《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 《汉剧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一作者)
• 《道教“九皇神”与民间戏神信仰考》,《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 《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合撰)
• 《论“猿猴盗妇”故事的文人想象与宗教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
• 《仪式与演剧:田公元帅信仰的戏剧人类学考察》,《民族艺术》2013年第6期。
• 《戏神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戏剧史意义》,《民族艺术》2013年第5期。
• 《中国戏神来源及其信仰的群体特征》,《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
• 《禁忌、信仰与伶人精神生活史》,《民族艺术》2013年第4期。(合撰)
• 《戏曲行业“二郎神”信仰的生成与消歇》,《民族艺术》2013年第3期。
• 《论民间戏神传说的互文叙事形态》,《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 《近百年民间戏神信仰之研究》,《民族艺术》2011年第3期。
• 《<钵中莲>传奇写作时间考辨》,《戏剧艺术》2012年第4期。
• 《古剧脚色“丑”与民间戏神信仰》,《戏剧艺术》2011年第3期。
• 《明代湖北地区戏剧文化史料考释》,《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1期。
• 《汉剧百年研究史:历史、现状与反思》,《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 《论宋元戏剧的脚色反串》,《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 《老郎神信仰的民间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 《<三国演义>作者对英雄死亡的描写与感悟》,《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 《论戏曲丑角舞台表演的文化意蕴》,《长白学刊》2006年第2期。
• 《宋元戏曲“砌末”考论》,《艺术百家》2006年第2期。
• 《论北杂剧的上场诗》,《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
• 《徽班汉伶第一人——米应先》,《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 《近代“外江戏”的进入与岭南戏曲生态的变貌》,《文化遗产》2016年第3期。
• 《论明杂剧<苏门啸>的版本形态与文本价值》,《文化遗产》2015年第1期。(与杨波合作)
• 《稀见明末戏曲选本四种考述》,《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 《南戏戏神田公元帅信仰变迁考》,《文化遗产》2013年第2期。
• 《论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
• 《论民间戏神信仰的源起与发展》,《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 《皮黄声腔入潮时间、路线考——兼论广东汉剧形成的时间》,《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
• 《关公戏演出禁忌的生成与禳解》,《戏曲研究》第7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4月。
• 《百戏杂陈、分棚竞演与民间“斗戏”习俗》,《中华戏曲》2010年第2期。
• 《<燕兰小谱>作者安乐山樵考》,《戏曲艺术》2015年第1期。
• 《朴实沉潜,厚积博观——读<中国古典戏曲论稿>》,《戏曲艺术》2008年第2期。
• 《徽班汉伶米应先生平与家世考——兼论米应先对京剧形成的贡献》,《戏曲艺术》2007年第2期。
• 《明清曲目失载明传奇佚剧叙考》,《澳门文献信息学刊》2015年第3期。
• 《<群音类选>所选明传奇佚剧考释》,《戏曲与俗文学研究》创刊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8月版。

科研项目
•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明代戏曲选本研究》(2013年),主持人。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传奇佚曲辑录、整理与研究》(2012年),主持人。
• 中国博士后第49批面上基金项目《明代戏曲辑佚》(2011年),主持人。
•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戏剧形态学视野下的丑脚研究》(2011年度),主持人。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2010年),主持人。
•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汉剧历史及其文化品格研究》(2009年度),主持人。

获奖情况
• 《广东汉剧研究》获首届南粤出版奖图书奖(2012年)。
• 《汉剧研究资料汇编》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4年)。
• 《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主编清代卷)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4)。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