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冯骥才:认同“清明”是“节”须从“小”培养

冯骥才:认同“清明”是“节”须从“小”培养

冯骥才:认同“清明”是“节”须从“小”培养2011年04月03日 05:33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2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山西介休举行的“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论坛”上表示,当前不少人把清明节等节日当成普通的假日对待,缺乏对节日内容的记忆与情感释放,这对节日文化传承非常不利。

“近年来,国家宁可舍弃3天的GDP,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真不是件小事!”冯骥才说,“这究竟为的啥?还不是因为节日是传承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时间平台。”

“假日是公民的福利,想干什么都可以,而节日要按节日的方式过。”冯骥才认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这些节日便退化成一个个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他说:“反观国外,韩国人过端午节,很多人仍然保持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过樱花节,则必须穿和服。如果下雨,还要使用透明的雨伞以便能抬头看到樱花……”

冯骥才说,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中国人还能干些什么?如果不是单位组织,又有多少人会在‘清明’这天插柳、蹴鞠、放风筝?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全民传承’是节日文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不同。”冯骥才说,节日建设不是政府、专家“打造”出来的,必须符合节日的主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冯骥才说,若想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就必须从孩子抓起:节日文化应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写入教材,使其浸润至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节日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让他们形成节日记忆。

“让孩子们在节日中享受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否则,节日文化传承就是空谈。”冯骥才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