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三月三:各地信息汇集帖

三月三:各地信息汇集帖

云南群众欢度“三月三”歌节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3月31日 13:18 来源:中国文联网




  云南群众载歌载舞欢度“三月三”歌节

  3月29日,来自云南省各州市县的300多名壮族代表、学者来到马关县,与当地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壮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欢度壮族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传统节日,同时云南省传承优秀壮族文化经验交流会和省壮学会常务理事会在此召开。

  欢快的锣鼓擂出青春的激情,紧张的旋律踏响春的消息。千人同跳纸马舞、手巾舞,聆听回味悠长、耐人寻味的马洒侬人古乐、情谊绵绵的山歌对唱……万名壮家儿女以及远道而来的各方宾朋好友,沉浸在壮家古老而又现代的歌节里。

  马关县是云南省壮族聚居地之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尤其是其壮族民间艺术、绘画、音乐等在云南乃至全国均有一定的代表性。马关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节。“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亦称“歌圩”或者“歌节”。“歌圩”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壮族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三月歌圩歌满天,歌妹赶圩赛甜蜜;你唱我对欢歌起,歌妹牵手意绵绵”就是形容“三月三”歌节的民族特色与热闹气氛。对歌的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歌圩”旁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据悉,活动期间,除对歌外,还将举办壮族民歌对唱赛、文艺队表演赛、壮族文化图片展、专场晚会等活动;在马关阿峨、马洒壮族特色文化村还将举办壮族农民版画展、表演马洒侬人古乐等活动。作者:周英发

TOP

望谟将举行“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01日 15:55 来源:贵州日报 

  3月25日,望谟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贵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1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将于4月3日至4日在望谟举行。节日期间,将开展布依族民族文化礼仪节目展演、纳坝水库工程开工仪式、招商引资签约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中国布依族文化论坛等活动。省布依族学会现场授予望谟县“中国布依族语言与文字培训基地”、“中国布依族古歌之都”、“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

TOP

清明撞上三月三 专家:“吃桃罐头辟邪”是迷信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01日 05:54 来源:新京报

    千纸鹤祭亲人 昨日,北新桥板桥社区的近百名居民在一千只千纸鹤上写下寄语,追思已故亲人,并以此倡导清明节文明祭扫。本报记者 张伟峰 王贵彬 摄影报道昨日,在广渠门家乐福,货架上的桃罐头已所剩不多。本报记者 朱开云 摄


  清明撞上三月三 “避邪”属谣言

  流传吃桃罐头、枕红布可避邪,相关商品销量增加,专家称是对民俗和节气的误解

  (记者朱开云)红布冲喜,“桃”离晦气,由于谐音,在清明节到来前夕,红布和桃罐头开始热销。近日,多位老家东北的年轻人接到家乡亲人的电话,被告知今年三月三与清明撞在一起,不吉利,老家盛传吃桃罐头、枕红布可避邪。专家认为,该传言带有迷信色彩,是对节气和民俗的误解,市民勿信谣言。

  桃罐头红布近期销量增加


  今年“三月三”恰逢清明节。在东北一些城市流传“枕红布吃桃罐头可避邪”。

  昨日,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刘女士接到老家的电话,姥姥告诉她一定要买桃罐头,还要在枕头下放红布避邪。刘女士说:“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老人是一番好意。”

  昨日,在两广路家乐福,多种罐头货品充足,但桃罐头较少。一名店员称,桃罐头虽然没有抢购现象,但销量比前一段时间多。

  昨日傍晚,官园批发市场许多摊位已收摊。一位摊主说,红布最近卖得比以前好,许多商户增加进货量。

  东北人称家乡频出此传言

  昨晚,多名网友发微博称被家人要求买桃罐头。

  老家辽宁鞍山的李先生说,由于最近老家盛传吃桃罐头,前几天舅舅来北京时特意带来两瓶桃罐头给他。

  李先生说,在他老家,每隔一两年就出现类似的民间流言,进而使某种商品成为“吉祥之物”,一时间十分抢手。“有一年流传姐姐给弟弟买红背心,有一年流传望儿山倒了,母亲必须给儿子买桃罐头保平安”。

  市民担心商家借流言牟利

  昨晚,家住延庆的王先生致电本报热线称,最近亲友中流行起家长给孩子买红背心、红裤衩及吃桃罐头。昨日,他去县城的超市,买这些的人很多,但超市货源充足。王先生担心有不法商家在扩大谣言传播,从中牟利。

  家住天桥的张先生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百姓中也出现过买桃罐头、扯红布“图个吉利”的传言。“那时流行一次买7瓶桃罐头。当时食品店的桃罐头被一抢而空。”张先生及多位市民表示,这种行为带有迷信色彩,也不排除某些商家借着谣言推销商品。

  ■ 相关新闻

  献上菊花、折千纸鹤、唱歌、朗颂……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北京多个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发起各种文明祭奠活动,居民们共同祭奠已故亲友,表达思念之情。

  ■ 专家观点

  迷信观念引发流言传播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与一些封建迷信观念有关。这种传言往往容易被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相信,并继续传播。

  夏学銮说,在现代社会,信息渠道高度发达,这种民间传言很容易借助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传播,市民如果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就很容易跟风。媒体应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辟谣,让市民保持信息的通畅,引导百姓不至于跟风。

  清明节与三月三不相关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双林说,清明节与三月三没有任何关系。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虽有折柳、踏青的习俗,但因清明要祭扫先人,所以这个节气也显得比较突出。他说,在老北京传统节日中,三月三要举行蟠桃宫庙会,传说当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人们便去往东便门的蟠桃宫赶庙会。

  张双林认为,把吃桃罐头与传统节气联系在一起是对传统民俗的误解。

  本报记者 姚瑶

TOP

清明节撞上“三月三” 红布桃罐头又成谣言主角

2011年03月29日 19:08 来源:沈阳晚报

  又是桃罐头,又是红布。这两样儿东西永远是谣传中辟邪的主角。今年农历三月初三恰逢清明节,有传言:这样的日子“不吉利”,爹妈要给子女买红布、吃桃罐头辟邪。3月28日,民俗学家齐守成表示,“两节相遇”只是一种巧合,挂红布、买桃罐头都是人们趋吉避灾的一种心理暗示,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流行礼物:

  桃罐头+红布

  读者王健告诉记者,昨天刚到家,他妈妈从身后拿出一瓶桃罐头和一摞红布。

  妈妈称现在流传一种说法:农历三月三和清明节正好赶在一天,这样的年头会给人带来“灾祸”,所以妈妈要给儿子买桃罐头吃,还要在家里挂上三尺三的红布,这样就能躲过灾祸。

  “我压根儿就不信这事儿,可妈妈却非得让我收下。”王健说,因为这事儿,自己还和妈妈拌嘴了。其实,几年前就传说过吃桃罐头可以辟邪,但到头来都是谣言,想起来真是挺无奈的。而当他上班后和同事们唠起这事后,立刻在办公室内引发共鸣,办公室里的好几位男同胞都收到了相同的礼物。

  现场直击:

  罐头卖脱销

  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过去到超市买桃罐头,至少有六七种可供选择,可这两天去买时,居然只剩一种了,其余的全卖脱销了。

  当天上午,记者在某大型超市内看到,很多中年消费者的购物车上都有桃罐头,在人气最旺的罐头区,10余位消费者将货架围满,部分货架内的罐头已被掏空。一些消费者怕买不着桃罐头,甚至不看品牌、不分种类,抢上一瓶就走。“都是妈妈给儿子买的,听说能辟邪。”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买桃罐头的人实在太多,他们的补货速度已远远跟不上。

  而在该超市外出售布料的摊位上,记者一说起红布,店主就脱口而出“是要三尺三的吧”。店主介绍,最近红色的布卖得特别快。记者看到商场内很多私营店铺的门把手上都挂有红布。

  民俗专家:

  完全不靠谱

  在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看来,清明节与农历三月初三相遇,完全是一种巧合,是一种正常现象,与灾祸无关,只要把它当普通节气过就可以。

  齐守成介绍,在我国南方,三月初三正值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各种传染病、瘟疫盛行的时候,因此南方人认为这个日子不吉利,民间会在这天举行放风筝等活动,以取“防除晦气”之意,而北方人往往不太在意三月初三。

  齐守成认为,实际上无论挂红布“辟邪”,还是吃桃罐头“逃灾”,都是人们趋吉避灾的一种心理暗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市民不要盲目购买。

  本报首席记者 白昕

TOP

清明背后的三月三 被遗忘的传统节日能否回归?

光明网 2011-03-30 13:45:38 来源:中国网

  今年清明节恰逢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曾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上祀节,只是如今,它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唐朝诗人杜甫描写上祀节的诗句。唐朝时,上祀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那一天,长安城中达官贵人的家眷都会齐集长安城郊的水边戏水嬉戏洗涤污垢,以此迎接春天。据说,因为众多美女的洗涤,那一天,河水中都会飘荡着脂粉的香气,而男人们也会乐于欣赏这样的“美眉博览会”。在这样一个春天的节日里,人们走进大自然,一同戏水、嬉戏、放风筝、游玩,共享欢愉。

  三月三有哪些民俗

  东晋时,曾有一群文人于上祀节在水边聚会,他们将水杯放在河中,顺流而下,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便要作诗一首。文人们将当天所作的诗文集结成册,以他们聚会之地命名,取名为《兰亭集》。书法大家王羲之为文集作序,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千余年后,兰亭聚会上的诸多文章都已不知所踪,《兰亭集序》却成了不朽,也为三月初三上祀节最重要的风俗“曲水流觞”留下了重要的记录。如今,北京的中南海、恭亲王府、故宫、陶然亭公园等地都恢复了这项活动。

  据民俗学者高巍介绍,上祀节是一个亲近水的节日,上祀的古老风俗大多与水有关。除了文人们的曲水流觞之外,在贵族妇女间则流行着一个类似的游戏——临川浮卵。妇女们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漂流,鸡蛋漂到谁的跟前就归谁,“这鸡蛋象征生命与生育,是对妇女的一种祝福。当然,得到鸡蛋的人也要拿出些荷包、女红之类的礼物感谢大家。”

  临川浮卵是流行在贵族妇女间的高雅玩法,而农村们的妇女则在三月三举行洗脚大会。大姑娘小媳妇们围在河边洗脚,同时还会举办一些诸如栓娃娃之类的求子活动。

  三月三的文化核心是“生育”

  高巍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和自然时令紧密结合。上祀节是春天里的重要节日。一方面,人们需要洗去一冬的污秽,有一种去旧迎新的含义,因此上祀节的习俗多离不开水边。这种去旧迎新,从心里上说,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从生理上说,则有着迎接新生命的寓意。另一方面,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是播种的时候。上祀节诸多与生育有关的风俗也是和这样的节令特点相匹配的。而这一特点在少数民族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提到三月三,许多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山歌大会要比汉族的上祀节更为有名。“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和上祀节日期相同,在风俗上有雅俗之别。”据高巍介绍,按照传统风俗,如果青年男女在山歌大会上倾心彼此,往往跟着就会找地方野合。“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这种风俗与其说是一种生理本能,我觉得它更是顺应天时的一种很自然的生理活动。少数民族地区不像中原,受礼教束缚。因此他们的风俗也更贴近自然。”

  东方情人节名符其实

  因为上祀节的风俗如此,有人曾将它誉为中国的“情人节”。而同样享受这一称号的节日还有元宵与七夕。它们是否名符其实呢?高巍认为上祀节可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至于另外两个节日,恐怕没这么名正言顺。他们只是和上祀一样,都包含祈子的内涵,“但它们实际上有不同的主题,而且都是与节令背景紧密结合的。”

  高巍说:“女孩子过去七岁束发成为少女,十四岁初潮,四十九岁绝经,七实际上是一个生育的周期,两个七放在一起还是表达一种祈子的诉求,因此称他为情人节是没有依据的。而元宵节的祈子则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过去人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元宵当晚,人们看到月亮这颗星非常明亮,象征生育能力到了高峰,于是人们祭祀星星,祈求生子。”

  为什么诸多传统节日都有祈子这样同一个内涵?对此,高巍说;“应该说人丁兴旺、家庭和睦是所有传统节日都具备的主题。因为这两个主题是保障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只不过各个节日根据不同的天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

  被遗忘的节日能回来吗

  如今,再提到上祀节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它是否还能回来?高巍认为上祀节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融入了清明节当中,如今的清明节习俗源自寒食节、上祀节以及清明节气,清明踏青的风俗就是上祀的遗风。

  事实上,现在人们一提到清明,首先想到的还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之类的。至于踏青,往往被人忽视,以至于每每向同事朋友祝贺“清明节快乐”的时候还要遭受鄙视。高巍也认为虽然风俗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下来,但仍是不无遗憾,“现在人们踏青总是上山、去野地,而淡化了戏水这一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当然这也可能和北京城水少有关。”高巍认为,水是生命的源泉,通过踏青让人们在春季亲近水,除垢纳新,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被“遗忘”的节日不止上祀一个,像六月六天贶节、七月十五中元节、春分等等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们究竟为什么会被人们“遗忘”?高巍认为,说到底,还是作为这些节日文化基础的农耕文化主题已经不复存在了。

  “变化是肯定的。但不论怎么变化,这些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人与人间的美好亲情、与自然和谐亲近的理念仍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传统节日不可能一成不变

  如今,人们已经对传统节日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但高巍认为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高巍眼中,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吃什么玩什么,他说:“民俗其实更是一种管理社会的方式。东汉《风俗演义》中说,一个官员到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通过风俗实现治理。通过民俗,可以调动大家内在的积极性,通过如何吃、如何玩这样的生活细节来倡导一些主流文化,避免一些消极的东西,从而实现移风易俗及社会的自我管理。”

  “每过一次传统节日都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一种回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美好的传说、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美味佳肴,这些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通过传统节日被集中展示出来。参与这样的节日,是对祖先智慧的一种亲近,对民族文化魅力的一种体验。”但节日文化具备魅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对传统节日采取固步自封的态度。高巍觉得传统节日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应该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融入新的主题、新的内容。上祀节融入清明是一种更新,中国传统节日应该永远更新,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作者:任子鹏)

TOP

广州传统民俗回归 “老广州”热捧“荔枝湾民俗文化节”

光明网 2011-04-02 15:21:56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通讯员梁婕、张敏婷)“转文塔、逛庙会、游船河、叹美食、拎手信……”街坊们埋藏于心底多年的关于西关的记忆,今天(4月2日),可在“荔枝湾民俗文化节”重温。“小时候拉着爸妈,到荔枝湾逛庙会、游船河、吃地道的西关小吃,旧时的记忆现在还历历在目。想不到隔了这么多年,今日有机会转文塔和游船河,还可以看到花船巡游,重温西关的民俗,真的很难得,感到很开心。”参加广之旅团队来参与“三月三”活动的林阿姨对记者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据悉,今天在荔枝湾举行的“三月三”民间文化活动堪称“史上最大规模”,活动从4月2日开始至4月6日结束,历时五天。在保留原来仁威庙会传统活动的基础上,还恢复已经消失的古时广州的民风民俗,向市民及游客展示荔枝湾千年的文化沉积,了解荔枝湾的文化底蕴。由于市民反应热烈,荔湾区决定增加参加开幕式观礼(启文塔)及转文塔、拎手信的首团名额,并通过广之旅等知名旅行社组织游客参与。

  据广之旅方面介绍,“三月三”民俗、荔枝湾文化的号召力非凡,33个名额一个早上全部爆满,基本以“老广州”的组合为主。游客在今天不仅可以参加开幕式,还可进入文塔祈愿、转文塔、求文礼,品尝西关地道美食,并获赠价值68元/人的“荔枝湾游船”以及传统“文礼”一份,团费仅需49元,令游客们大呼“性价比高”。记者在现场看到,游客们对“转文塔”的兴致最大,尤其是家中有子女的,都希望籍着转一转“文塔”,寄以对小孩“学业有成、榜上有名”的期盼。而“文礼”的寓意就非常有意思,“‘葱+芹菜’寓意聪明、勤力,‘包子+粽子’寓意‘包中状元’,笔就鼓励孩子勤奋读书、笔头生花”。另外,在仁威庙门口也聚集了不少“老广”认真阅读“文化节”的活动安排,甚至用手机排下来,说回家跟家人商量“清明三天假”的行程安排。的确,活动举行的五天刚好横跨了“清明三天小长假”,为广州市民、游客们都提供了一个认识广州民俗的好去处。

  广之旅省内游中心总经理江向华表示,亚运后,广州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城市,通过亚运这个平台有效展示了广州这个城市的深厚底蕴,令岭南文化成为一种新文化潮流,引起世界各地的关注,旅游便成为最直接的推广“窗口”,“荔枝湾民俗文化节”的启动,为新广州游的组织和接待带来新的思路。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若更多的岭南民俗文化重现,旅行社设计出更具岭南民俗特色的产品,不仅能吸引更多外省客源,还能对广州的入境游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扩大广州及岭南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TOP

壮乡广西“三月三”歌圩展示“骆越文化”

2011年04月04日 21: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宁4月4日电(黄艳梅 吴丹华)正在壮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举行的“三月三”歌圩,“骆越文化”元素凸显。神秘的“骆越王”首次现身向民众抛洒五谷祈福,中国壮族节日庆典民俗组画《骆越阡歌》亦首次亮相,展现千年壮文化的“经典瞬间”。  

  壮族是古骆越民族的后裔,以好歌、能歌著称。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的武鸣县是骆越后裔崇拜的祖山所在地、骆越民族母亲河“骆越水”的发源地、骆越最早的古都所在地、珠江龙母文化的发源地等。

  4月4日,中国壮乡•武鸣文化丛书和《武鸣骆越文化遗产撷英》正式发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等30多位民族文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骆越文化的传承出谋划策。武鸣县当天还开通了“骆越民族风情游、骆越古都探究之旅、骆越养生之旅、骆越农家休闲游”四条旅游线路,引来众游客参观。

  壮族先民有龙母崇拜的习俗。为了祭祀龙母,壮族先民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以山歌传诵龙母,因此聚集形成了歌圩活动。今年的歌圩首次与骆越文化旅游节一同举办,整个活动为期7天。期间,当地民众举行了骆越祖神祭祀仪式,骆越点兵舞表演、参拜罗波庙、壮家百家宴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

  4月3日晚间上演的《骆越阡歌》是一部大气磅礴的骆越文化史诗,通过对壮民族节日庆典中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活动的演绎,讲述了壮族青年从呱呱落地到成年婚嫁到最终新生命的诞生所经历的生命礼赞,《花王节》、《牛王节》、《三月三歌圩》、《酒火节》、《婚嫁》五大板块高度提炼了千百年来壮民族文明中的“经典瞬间”。

  据悉,武鸣县具有骆越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址(遗产)有十几处。在武鸣马头镇元龙坡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骆越墓葬群。该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1986年至1987年发掘,清理了350座墓葬,出土文物1000多件,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骆越古地发现的最早和最大的青铜文化墓葬群。完

TOP

重唤传统记忆 上巳“女儿节”再现西安大明宫

2011年04月05日 20: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几十位年轻人在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里,过了一回古代上巳“女儿节”,并表演了汉民族女孩成人礼“笄礼”, 展现了华夏传统礼仪的风采。杨敏宏 摄


  中新网西安4月5日电(杨敏宏)“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4月5日,几十位年轻人在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里,过了一回古代上巳“女儿节”,并表演了汉民族女孩成人礼“笄礼”, 展现了华夏传统礼仪的风采。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女儿节”,这前后正是举行笄礼的佳期。它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这一天,人们可成群结队去水边祭祀饮酒,用浸泡过药草的水沐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春游踏青。

  在笄礼现场,一群花样少女身着彩色高腰襦裙,高髻峨冠,以其新颖别致和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演示表演,展现了华夏礼仪的风采。此次上巳节的活动议程有成人礼前教育、成人礼仪式以及成人礼后射礼。其中以成人礼仪式为主,有开始、升座、三加、三醮,取字,醴词,家训等议程。

  伴随着古朴、优雅的唐代礼乐,赞礼行至香案前并宣布:笄礼前教育!盛大而庄严的“唐代公主成人礼”随即开始。只见正宾(长辈)和两个女司仪出场走到香案前上香行三拜礼,在香案右侧站好。“公主”,也就是笄礼者身穿彩衣,在两位侍女的陪同下在垫上正坐。“公主”开始向正宾行拜师礼,献拜师帖和献酒。在正宾的帮助下,就位、迎冠、行礼、梳头等一系列仪式结束,通过仪式,“公主”接受了一次心的洗礼,也宣告了年轻的“公主”已长大成人。

  一位浙江游客看完仪式后感叹:“以前根本未曾听说过‘上巳节’,今天能观赏到如此精彩的传统仪式,也弥补了自己在我国传统节庆文化方面的缺失。”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工作人员表示:“笄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表达了家长对子女的良好祝愿。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仪式更具意义,它使年轻人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深刻领会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要求。”

TOP

绝迹千年“修禊节”重现邢台前南峪

河北新闻网  2011-04-05 20:47

      河北新闻网邢台4月5日电(记河北日报者董广顺)曲水流觞、赏花踏青、吟诗作赋、驱除疾病……今天,中国前南峪首届修禊节在邢台前南峪景区七星潭举办,重现了这一绝迹千年的春季民俗活动。

      “修禊节”是我国上古、中古时代的一个全民性节日,时间原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又称“上巳节”。“修禊”就是进行扫除疾病的活动。这一天,男女老幼到野外支起帐篷,到水中洗浴,做各种水上娱乐活动,文人墨客则作曲水流觞的游戏。修禊节始自周朝,兴盛于魏晋,绝迹于宋代。

      为恢复古代春季节俗,打造高雅文化盛宴,邢台民俗专家陈玉明经过考证,决定在前南峪景区恢复这一节俗。当日,陈玉明担任“祝史”主持修禊仪式,为游客修禊驱邪。修禊节上,景区还举办了占花分席、清流浮枣、扇鼓跑动、乡艺表演、清明上巳诗会、学术研讨会、书画交流等活动。

TOP

弘扬华夏传统礼仪

TOP

海南琼中黎苗同胞共庆“三月三”

2011年04月08日 23: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琼中4月8日电 (朱文 吴天军 叶霖嘉)4月8日,农历三月初六,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苗同胞们集聚该县“三月三”广场,共庆传统节日三月三。

  三月三是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聚集在一起庆祝山兰(旱山稻谷)丰收,阿妹阿哥共跳打柴舞、共享山兰酒、共食三色饭。当今,三月三不仅是欢庆的盛会也成为展示黎苗族文化的大舞台。

  叫侬唱歌侬就唱

  对歌是黎族、苗族同胞相互沟通交流的常用方式,在琼中有“老人对歌把话拉,中年对歌赛歌箩,青年对歌来投情,新郎新娘对歌表钟情”的说法。

  4月7日下午,海南琼中“叫侬唱歌侬就唱”对歌擂台赛举行。来自该县黎母山镇、营根镇等18个民族文化示范村的黎、苗族“百灵鸟”一展歌喉。比赛分黎、苗民歌两类民歌进行,使用其本民族语言对唱,参赛选手从四亲调、罗尼调和加罗调三种传统民歌曲调中选取一种对唱,两镇选手轮流提问、作答。

  黄桂容是一名地道的黎族姑娘,来自该县上安镇,她凭借自己婉转的歌喉进入决赛。

  76岁的王阿婆来自南茂村苗寨,今天第一次把唱了70多年的山歌带到了舞台上。

  千人织就锦衣被

  4月8日,一千名黎、苗族阿妹带着自己的织机和绣花针来到三月三广场,一起织黎锦、绣苗绣。

  银钗、银环、自家染织的棉布、及膝的手织黎锦筒裙,王兰说这一身黎族传统服饰只是在结婚和过节的时候才拿出来穿戴。

  “我现在是反面织法,这是大力神和蛙图腾,织这样一条筒裙要两三个月的时间。”65岁的张阿婆边织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

  黎锦是黎族传统民间织锦,属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用于妇女的筒裙等。黎锦使用腰踞织机织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图案以青蛙、大力神、马、鹿、稻、花卉等传统图腾为主,每一块黎锦都各不相同,也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苗绣则是苗族姑娘们的巧手之作,用五色线和双针、锁绣、辫绣、锡绣等独特工艺织成,图案多为几何图形,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运用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

  千人共跳打柴舞

  打柴舞又称跳柴舞、竹竿舞,是黎族、苗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舞蹈。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每年换得新谷归仓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炊制新米饭、酿 造糯米酒,酒足饭饱后在打谷场共跳打柴舞,现在打柴舞祭祀的色彩逐渐消失,也成为阿妹阿哥交流感情的方式之一。

  打柴舞有固定的传统音乐,除简单的平杆外,还有高杆、四角杆等跳法,随着音乐的变换有不同的节奏和情节。

  今夜,来自广西、贵州等地的纳西族、侗族、瑶族、藏族的少数民族同胞还将集聚三月三广场,在篝火前载歌载舞欢庆节日。(完)

TOP

清明撞上“三月三”不宜扫墓? 专家:牵强附会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03日 14:15 来源:大众网

  今年的清明节赶在农历三月初三,恰与传统节日“三月三”重叠。对于这种历法上19年才出现一次的撞日子现象,社会上近来传起了“今年清明不宜扫墓”的说法。“清明节与‘三月三’没有任何交集。”济南民俗专家乔润生4月2日接受采访时否定了这种说法,“市民可按原计划祭扫。”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通常会在这个时间祭祖和扫墓。今年清明节当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与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三月三”重叠了。近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因为两个节日撞了日子,今年清明这天不宜扫墓。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盛传,母亲要在这一天给孩子买桃子罐头和红布。桃子罐头取谐音为“逃”,意在“逃”离晦气;而红布,历来是中国民间祛邪之法。

  据了解,“三月三”由古代的上巳节演化而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本身就是人们除灾求福活动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日子逐渐演变成祀神活动,也成为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因此又称“王母娘娘千秋节”,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就是踏青出游、登山逛庙会、对情歌。其实,也有不少人把农历三月三当做中国的情人节。李白诗文“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中的年年柳色,就指农历三月三,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三月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有独特意义的佳节,因为通常出现在清明节前后,慢慢被很多人忽略了。”济南民俗专家乔润生告诉记者,今年这样的“两节相撞”只是一种历法上的巧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所谓的忌讳也只是少数人在牵强附会。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郊游踏青亲近自然的时机。”乔润生认为,清明节和“三月三”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本身并不存在“犯冲”之说,“非说有什么联系的话,也只是在郊游踏青的民俗上”。(记者 沈玉杰)

TOP

贵州布依族 “三月三”文化活动亮点多

2011年04月05日 03: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贵州望谟4月4日电 (彭浩)又是一年“三月三”,贵州省望谟县的布依族人们精彩度过2011年的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活动。

  “三月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有独特意义的佳节,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人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节日,前后持续的时间达三十天之久。

  布依族“三月三”有很多美好的的传说,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枫香文化的内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饭来祭祀社神和先祖,通过"扫墓挂青"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的团结友爱。

  望谟县现有布依族人口20.3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 是全国布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布依古歌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布依古歌之都”。4月3日作为2011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文化节中的一部份,举行了中国布依族文化论坛等活动,4月4日来自望谟县的8个镇、8个乡和1个民族乡的3000多位身着民族服装的代表走在县城不同的展示点,进行文化展演和巡游,虽有细雨纷纷,整个县城却洋溢着一片欢乐气氛。

  贵州省布依族学会现场授予望谟县“中国布依族语言与文字培训基地”、“中国布依族古歌之都”、“中国传统纺织文化之乡”。

  一位姓李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今年的“三月三”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来参加的人也是最多的,他的生意这两天很不错。

  据了解,2011中国•望谟“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活动,主要内容有布依民族文化礼仪节目展演,纳坝水库工程开工仪式,招商引资签约仪式,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中国布依族文化论坛, “金州”第二届摄影、书画、奇石展,传统诗词书画界对口交流座谈会,民族民间节目活动,旅游观光,歌王擂台赛活动等。(完)

TOP

畲族山歌唱响文化节 杭州畲乡喜过“三月三”

2011年04月02日 22: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需经过拦门、举礼等十几个环节的畲族婚礼仪式,颇具民族特色。 作 者:余哲
    畲乡儿女们身着充满民族风味的服装,展示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作 者:余哲


  中新网杭州4月2日电(见习记者 余哲)畲族妇女编制的彩丝带图文并茂、异常精美;需经过拦门、举礼等十几个环节的畲族婚礼仪式,颇具民族特色。作为杭州地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桐庐县莪山畲族乡今天迎来第二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春日阳光的照拂下,畲乡儿女们身着充满民族风味的服装,唱起山歌,展示本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口头创造、代代相传的,是畲族民间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90后畲民雷树冰用吉他弹唱的《起头歌》颇具特色。在他看来,唱山歌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在山歌中加入时尚元素,增强节奏感和旋律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唱畲歌,将畲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为充分保护畲族的民歌资源,莪山每年都会举办畲歌比赛,鼓励那些乡、村山歌手创作,将这一畲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莪山乡乡长雷会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农历“三月三”是莪山畲族乡的传统节日,相传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农历“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将“三月三”设为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畲民们举行各种仪式来庆祝。

  据悉,本届“三月三”传统文化节内容包括畲族文化节研究会成立仪式、畲乡民间艺术开展仪式、旅游文化资源推介会暨畲乡农特产品展销会、“绿野山歌”畲汉同胞唱红歌暨第三届畲歌大赛、“风情万种”畲族风情游园活动、“趣味童年”莪山民族小学第八届艺术周等活动。(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