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理看民俗之绚
云南网 发布时间 2011-02-14 11:12:10 星期一
2007年,大理以“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偶然契合了先锋的超然属性,在中国独一无二”,入选中国十大先锋城市。一时间,争论群起,众说纷纭。终其结果,大理还是以其“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特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稳居先锋城市之列。
大理是全国惟一的白族自治州。与其它地方的民居相比,大理的白族民居,更趋向于一种纯朴之美,一种飘逸之美,一种隐忍之美。它是悠久而深厚的白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白族人民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是人类最为亲近的一种背景文化,是凝固于时间之河的多重性艺术。兴许只有在大理这种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汇,充满着田园牧歌的诗意与文献名邦的儒雅的地方,才能够缔造出如此唯美的民居建筑:土木或石木建筑的白族民居,以“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的形式,彰显着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风、凸花砖和青砖组成各种造型的飞檐串角、斗拱重叠的门楼和照壁,代表了白族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本主是白族村寨的保护神。遍布大理地区的白族本主,数量多达几百尊。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庙号和传说故事。本主中有为民献身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也有追求纯洁爱情的动人传说,展示了白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祭本主是大理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庆活动。村村寨寨,各具特色。尤以红山本主庙会最为热闹。
唐天宝年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八万大军至西洱河讨伐南诏,被南诏征南大军将王盛领兵击败。天宝十三年,唐将李宓率兵二十万,再次向南诏大举进犯,在洱海砂牛半岛和江尾海潮河半岛上,被王乐宽带兵全歼,李宓则落水而亡。王盛、王乐、王乐宽祖孙三代联合镇守外南关,为南诏立了大功,他们死后,被当地白族人民敬奉为本主,供奉在双廊红山本主庙中,历代祭祀敬仰。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起为时三天,是传统的红山本主庙会,来自大理、喜洲、周城、挖色、江尾、邓川、右所、洱源等地的白族群众,都要到红山本主庙来祭祀。传说本主化为一条绿蛇,蛇头上有一“王”字,经常显灵保护群众,消灾免难,尤保洱海船只航行安全。洱海渔民出海打渔之时,偶然看到船头有绿蛇游过,都要立即到本主庙去祭拜。
鱼鹰是洱海古老而又传统的一种捕捞方式,已有四千年的历史。鱼鹰的驯养极具神秘色彩,经过白族人民的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喜洲镇的沙村,至今还保存着这种古老的捕渔方式。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渔鹰饲养户达70多户,拥有着1500多只鱼鹰。千百年来,鱼鹰与渔民相依为命,形成了独特的鱼鹰文化。几年前,沙村渔民带着自己饲养的鱼鹰,到日本参加国际鱼鹰表演。沙村鱼鹰凭着高超的捕鱼技术和人性化的表演,征服了所有在场的观众,获得了金奖。
“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白语称“逛桑览”,是大理白族集宗教、民间传说、歌舞、器乐为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节日习俗活动。“绕三灵组舞”是在绕三灵节日中具有群众性的组合舞蹈,至今仍广泛流传在大理洱海周围的白族农村中。绕三灵组舞以道具区分舞种,其中“霸王鞭”白语称“大王鞭”或“得嘀抖靴”;“八角鼓”称“紧急鼓”;“双飞燕”称“双飞一”。舞蹈名称“霸王鞭舞”,在喜州镇称“打大王鞭”,或“得嘀抖靴”,挖色乡一带称“得双飞一”,而更多的则称为“绕三灵舞”。“绕三灵”其实还是白族人每年一度的情人节: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绕三灵”节日期间,在族人和家人的默许下,给婚姻中的人放假三天,让他们公开和从前的情人约会。三天后,仍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互不往来,直到下一个“绕三灵”节日的到来。大理一位非常有创意思想的青年才俊认为,在大理的天空中,照耀着两个太阳,一个是自然的太阳,一个是人性的太阳。自然的太阳普洒自然的阳光,人性的太阳普洒人性的阳光。“绕三灵”节日的世代传承,体现的就是大理人性的阳光。
白族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却又固守传统的民族。元朝皇帝忽必烈征服大理国已六个多世纪,大理国的子民们,依然世世代代的沿袭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住房、饮食等文化特质。大理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连与白族生活在一起的其它少数民族,都穿白族服装、说白族话,只在族别上保持着其它少数民族的称呼。
“三道茶” 是大理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道出了人生的哲理。早在明代时,“三道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此道茶以浓酽为佳,香味宜人。因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冲喝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 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此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 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煎制而成。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白族的“三道茶”文化,恰恰映出了人生的境遇: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掐新娘”是白族婚俗中最精彩的一笔。在白族的歌舞表演节目中,往往作为互动节目,让游客与演员共同来完成。白族婚俗通常要热热闹闹举办三天。第一天叫“踩棚”日,街坊四邻、亲戚朋友要在新郎家演唱“吹吹腔”或“大本曲”,由三弦和唢呐伴奏,气氛热闹红火;第二天为“正喜日”。人们将两位新人迎进新房,一边朝头戴花冠的新娘抛撒米花,一边亲亲热热的掐她一把,以示祝福。掐的越狠表明爱的越深,掐的越多表示祝福越多。倘若哪位新娘被掐的次数少,甚至没人掐,则意味着她人缘欠佳。因此每位白族新娘都是被人越掐越高兴,越闹越喜庆。
大理的白族人,世代亲水而居。打鱼摸虾,创造了独有的渔猎文化。男子到洱海中打渔,女了在洱海边卖鱼。每天黄昏,洱海附近村子里的大叔们就划着船出海了,他们伴着夕阳的余晖,把网撒到洱海里,然后再悠悠地回家吃晚饭。有时候,他们会带回些海菜或者菱角,也会提前捕获几尾鲫壳鱼,家中的餐桌就因此丰富起来。第二天一早,他们又趁着黎明的微光出发,到洱海里收网—大鱼扔进竹篓,小鱼放回洱海。当太阳升起时,大叔们就摇着撸回到村里。大妈婶们用新鲜的洱海水把野鱼养在盆里,等着顾客光顾。千百年来,大妈大婶们练就了一手做鱼的好本领:清汤鱼、酸辣鱼、粉蒸鱼、冻鱼、生煎洱海鱼… 无论走进洱海周边的任何一户白族人家,餐桌上的鱼鲜都会让人直流口水。
做乳扇也是白族人家普通的功课之一。每天早晨,白族大妈们提着刚挤的牛奶回家,把牛奶倒进大锅,然后加入酸浆,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搅拌。慢慢的,牛奶越来越稠,最后变成了胶状的半固体奶酪,大妈把奶酪倒进木桶,提到院子里,院子里有一排竖着的木杆,大妈手法灵巧地将奶酪拉成扇形,绕在木杆上晾晒。一根木杆上可以晒好几片乳扇,不一会儿,院子里的木杆上便挂满了奶黄色的乳扇,奶香味飘满了整个庭院。
吃生皮一定要赶在中午之前。白族人一般在大清早就起来杀猪,杀好之后,他们用点燃的干稻草褪猪毛,黑黑的猪毛瞬间就化成灰烬,把猪皮和猪皮下面一层薄薄的肉烤得有七八分熟了,手脚麻利的大叔们迅速将猪刮洗干净,肢解成几大块。猪后腿上的皮是最脆嫩的,用手一撕,整个猪后腿的皮就应声而落,皮与肉分离得干净利落。将撕下来的猪皮切成细丝,拌上酱油、食盐、辣椒、萝卜丝、芫荽等配料,一碗美味无比的生皮就做成了。爽朗的白族人甚至不用拌作料,直接切了生皮就拿来下酒。
大理坝子的北端,在苍山与洱海之间,有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白族古村—周城。勤劳而智慧的周城白族人民,保持着世代相传的扎染手工艺,是远近闻名的民族扎染之乡。凭着一块块一匹匹自织土布或面质较粗糙的机织布,白族妇女以她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任凭想象飞翔,缝啊,扎啊,染啊,晾啊,创造出丰富多变绮丽无比的图形,将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融入以蓝、白为主色调交汇构成的“花”内,使扎染不仅成为一种物化的产品,而且还是苍洱子民品格、步履、才艺、情趣和精神的象征。崇尚白色和青色的白族人常说,“扎染越洗越好看。”白族妇女用扎染作为服饰的重要装饰,扎染所透析出的朦胧、柔和、含蓄的美,正是白族民族性格在审美视觉上的一种反映。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大理州2.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13个世居民族,相伴相生,创造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大理民族文化。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生活在大理州各县市的白族人民,也因了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坝区白族有坝区白族的文化特质,山地白族有山地白族的文化形态。白族与白族之间,有服装的差异,有语言的差异,也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如果你想了解大理的民族文化,你一定要到大理来,一定要沉下心来,住进大理的白族村落,住进大理的白族人家,细细体味,你才能真正的触摸到这些潜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中的民族文化特质。(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