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过小年”:早年腊月二十四祭灶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过小年”:早年腊月二十四祭灶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6日 09:21 来源:今晚报

  “方言岛”与早年腊月二十四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就要到了。祭灶,又叫“过小年”,是天津年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将灶神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进行一年的例行汇报。要用年糕、糖瓜(麦芽糖)祭祀灶爷,为的是粘住他的嘴,不要上天以后乱说对主家不利的话。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早年天津祭灶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后来才改为腊月二十三。据康熙《天津卫志》记载:“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设糖果而饯之。”这是最早记载天津祭灶的史料。乾隆《天津县志》记载:“二十四日,备糕、饴祀灶。”乾隆《天津府志》记载与《天津卫志》字句完全相同。从以上记载可以知道,在清朝乾隆年间,天津还是腊月二十四祭灶。但是到了同治《续天津县志》则记载为:“二十三日,祀灶后,易桃符门神。”

  早年天津祭灶有两个日子,为什么?后来有论者认为“腊月二十四灶王上天,所以天津的老百姓提早一天祭祀,但也有人还保留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惯”。这个说法,显然仅是一种推测。

  其实,历史上关于祭灶的具体日子,在全国各地并不统一。清人于敏中《日下旧闻考》记载:“北方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腊月二十四祭灶。”甚至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般民家二十四祭灶,而水上人家(渔民)是二十五祭灶。有的民俗学家进一步解释:像北方,在南宋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天津历史上所以出现二十四和二十三两个祭灶的日子,这是与天津历史渊源和文化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天津早期移民是三卫的军人及其家属,大多来自安徽宿州地区,他们的到来,以至于形成天津早期移民独特的“方言岛”。他们同时也把江淮一带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带到天津。而作为佐证的是,至今安徽宿州、淮安绝大多数人家仍保持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随着天津城市规模的扩展,人口的增多,大批的山东、河北、山西农民进到天津,又把北方地区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带了进来,这两种祭灶习俗经历了清中晚期一百多年不断的交融过程。

  这种交融演变的痕迹,从乾隆修的《天津府志》对天津府所辖六县的祭灶日子记载也可以看出端倪。据《天津府志》记载,当时天津府的青县、南皮县、静海县、天津县是腊月二十四祭灶,而庆云县、盐山县是二十三祭灶。作为一个天津府的管辖区域内,就出现了两个祭灶的日子。因此,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同样一个天津县的辖区,在乾隆和同治之间的时间段内,也必定存在着二十三和二十四两个祭灶日子并存的过渡时期。当然,随着二十三祭灶人家的不断增多并占据人数上的优势,最终统一改为腊月二十三日。1871年(同治十年),续修《天津县志》时,将其正式确认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天津人的祭灶风俗。

TOP

顺便问一声:

大家还过小年吗?

TOP

过年习俗: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1月26日 09:23 来源:大河网

  (记者 张扬)中国过年有很多传统习俗,一般都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天干什么老祖宗都给我们安排好了,所谓的年味,也都是从一个个习俗中散发出来的,对照一下下面的过年习俗,看看你过的年对不对。

  【腊月二十三】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日(腊月二十四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正月初二】

  北方在正月初二,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正月初八】

  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正月十五】

  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