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到了,春节还会远吗?(上)
张志春
我们知道,民谣往往储存着悠远的历史文化信息。旧俗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亦称“腊八”。进入腊月,似乎看得见年的步伐轻悄地挪动。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即是说随着腊八节的到来,标志着中国传统春节序幕的正式拉开。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忙年,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而这个开始,并非一般的事务性起步,而是有着神圣的意味。
一、晴腊无如今日好
倘要追本溯源,腊八节首先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从神农时代就开始了。那可是文献没有描述、想象难以追踪的岁月。等我们看到文献,则已是理性时代以后的规矩与方圆了。蔡邕《独断》所谓:
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又汉应劭《风俗通》:
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或曰腊接也,亲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
可见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远古的傩戏,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程度的遗存,而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陕西汉中、贵州安顺等地仍有留存。北齐魏收的《腊节》诗曰: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看似清浅,在魏收的这首诗里,依然坚守着传统的文化记忆,颂祝的仍是夏代命名的嘉平腊祭。但那时的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有时十二月初,有时十二月底,直到司马迁制订太初历,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遂称为腊八节。另一说是,腊祭的神祗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创意农耕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五谷农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禾苗;坊神即堤防神,因其守护千里,防止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即水沟神,因其灌溉农田助益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田野的虫害。八神亲切勤奋,呵护民众,排列成行而自成谱系。细细想来,这仍是民众从自身生活生产出发,塑造出能真切地帮助自己实现理想栖居的种种文化意象。
晋人裴秀《大腊》诗出以正面的宏大叙事模式,写得庄严肃穆,光彩夺目: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是古代腊祭庄严的盛大场面。果腹酒肉成为抒情达意的文化意象;美味佳肴成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仪式使感受得以提升,仪式使思想抽象为感性的显现,成为可操作可传承沿袭的语言行为模式。作为一种大型的民众祭祀仪式,其中包蕴着大量的艺术元素与娱乐性。
《礼记·杂记下》记载说,子贡观看蜡祭,孔子问,你感到快乐吗?子贡比较理性严谨,一脸的不屑,说举国之人都象疯狂了一般,我不知道这到底有什么可欢乐的!孔子不这样看。他说民众终岁劳苦而能得此蜡祭欢饮,那是得国君一日的恩泽啊,这里的意味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只知紧张工作而不知放松,文王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放松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那样做。文武之道,就是一张一弛啊。真的,孔子说得有道理,生活的节奏感在这里凸出而强化,人神借此而沟通而互惠而和谐,平凡借此而神圣而崇高而审美。
佛成道节也是腊八节重要的源脉之一。在中国,腊八节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据《因果经》记载,在古印度的北部,即今尼泊尔的南部,迦毗罗卫国的饭净王有个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年轻时痛感人生为生老病死所困而无法解脱,以为人们终生劳顿奔波仍是茫然,遂舍弃名位豪华,走向静寂走向遥远以寻求觉悟之道。他出家练习瑜伽,每日仅食一麻一米,苦行五年仍未能觉悟。在第六年,即公元前525年的一天,瘦骨嶙峋的乔达摩·悉达多从迦都山下来,步入摩揭国。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形容枯槁的他因劳累饥饿而晕倒在地。恰在此时,村中一牧羊姑娘苏耶妲(意为善生)发现了他。为急切救人,牧女便以随身所带乳糜状粥饭,缓缓喂入这位昏迷者。那是杂粮野果佐以清泉熬成的粥饭,温热清香,滑爽宜人,很快使得这位求道者逐渐恢复体能清醒过来。他在尼连河中洗了个澡,便在佛陀伽耶的一株菩提树下,静坐苦思人生苦蒂和解脱之道,终于在这一天,在菩提树下觉悟而成佛。史传此日正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族人,人们便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于是一粥之助所带来的辉煌与神圣,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和追忆。佛教徒们感念释迦牟尼担当人类苦难而六年修炼的历程,并为纪念牧羊女施粥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这一天,即腊月初八,仿效牧羊女做杂食粥而食。佛教兴盛以后,这个日子就成为“斋僧”、“佛成道日”以及为救济贫穷而施舍饮食的日子。随着佛教融入中华大地并不断渗透在民俗层面,腊八节也就自然而然地与之融二而一了。而在腊祭的原生意蕴之中,也就增益了异域传播而来的新内涵。
于是一年年一代代春种秋收,到了闲冬腊月,远古先民就要隆重祭祀天地诸神,也祭祀佛祖。虔诚痴烈,一片真心可对天。祭天如天在,祭神如神在。香火点起来,腊烛亮起来,歌曲吼起来,舞蹈蹦起来,千面锣鼓,万众喧腾,祭祀所在的广场上屋宇间弥漫的缕缕青烟轻轻袅袅逶迤而上,渐散渐淡而隐于无形,仿佛那渗透灵魂的意念沿此通道转达到超自然的一个平台上去了。
二、腊八粥:一碗滋味万古新
今天,腊八节传承完整的不是祭祀仪式,而是以仪式化的节日饮食——腊八粥为标志。腊八粥清淡雅素,余味悠长。在腊八粥追本溯源的话题中,演绎出万花筒般的人生世相来。
腊祭传承说
先秦时代,我们祖先颇多粒食的传统,腊祭献礼,煮粥欢饮且传承至今当是可能的,因为有着近似的饮食习惯和历史传统。或许腊祭之后,参与者将多种献祭食品汇拢而食形成了腊八粥,从而分享祭祀神圣的力量和意味。但文献上却无具体的记录。不难想象,传统的腊祭活动饮食当以荤素并置的。而何以演化为后世清素的腊八粥呢?或许一碗清粥本身就是腊祭献礼的核心内容,作为食物更易传承下来。或者从大的层面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开放性的结构所形成的强大兼融力的表现吧。虽说只是一碗粥,谁又能说清其中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滋味呢?
追念佛祖说
这是前述佛祖成道故事的自然引伸,只不过聚焦点由亲切的牧女转换为崇高的佛祖。清代《清嘉录》中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诗歌认为腊八粥随佛教进入而来,自有非凡的功能,自有神圣的滋味。腊八粥又名“七宝粥”、“五味粥”,亦名“佛粥”,七宝圣美调和其中,五味馨香渗透且笼罩。既是悟道成佛的节日,又是惠及众生的糯软香粥,施舍乳糜之粥也就成为佛教徒修炼的功课,成为普渡众生的德行。年年如此,推衍开去,自会由僧尼而善男信女进而弥漫到全社会。
清夏仁虎《腊八》诗曰: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举国上下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这只是固有习俗的传承。北宋时京都在腊八节时,宫廷、官府、寺院都要准备大量的腊八粥,用来祭佛和施舍贫民。元代,帝王更以赐腊八粥来笼络众臣。人生没有单行道,食粥从形而上的崇高氛围转而兼备世俗理性的算计与谋略,确也是难得的中国智慧,但似乎不是元人的创举,而是前人逐步摸索出来的手段。因为据元人孙国敕《燕都游览志》所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经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人以食为天,前人既能借腊八粥神圣的意味来赏赐以示恩宠,顺水人情的事情,本朝何乐而不为之?传至清代,腊八粥便愈来愈庄严隆重了。诗句“大臣特派到雍和”,正是这一背景的写照。一顿粥饭,看似锅头小事却升格到国家的大事层面上来,如此劳皇帝大驾亲自安排,特派大臣到固定的地点负责。这一餐的滋味就值得咀嚼了。特派虽不能说是钦差大臣,但也非同小可,说起此事来头大。自是腊八粥因节庆食品因佛教意味而身价倍增,成为文化意象,传达熬粥的指令也意味着传播当世的统治者即是活在人间的佛祖,弘扬其降福人间的恩典。
据载,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命令在北京雍和宫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送王公大臣食用。说起雍和宫的腊八粥盛典,那是极为隆重的,要分为熬粥、供粥、献粥和舍粥四大幕。宫内有一古铜大锅,专熬腊八粥。那大锅径六尺深四尺五,确乎气象不凡。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要派员运干柴、粥料到雍和宫。粥料有上等奶油、羊肉丁、五谷杂粮和各色干果等,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特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特派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又特派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庄严,香火氤氲,锣鼓渲腾,管乐齐鸣。众喇嘛进殿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快马加鞭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据说每锅用小米十二石,杂粮干果各五十斤,干柴五千斤。共熬六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百官和封疆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奉旨监粥供粥的大臣自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想这六锅粥的食客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第一锅佛祖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第三、四、五、六锅大可平视俯瞰,唯第二锅食者是天子及其宫内左右,食者地位的至高无上,愈显这一锅粥的意味深长,愈显出奉旨熬粥者受宠若惊、欣喜自得的心态。抒情主人公由奉旨熬粥献粥的得意与傲慢一转,进而诚惶诚恐地奉承道:无上的圣慈,那皇帝皇后就是当今佛爷啊。此作从文学层面看,是一首专制统治下断了脊梁骨的奴才诗,但从资料层面看,却可透出腊八粥的一些历史信息,却又不能不重视它。历史无古今,文化无糟粕,即是在这个层面上说的。
牧女乳糜救佛祖说
如前所述,这是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被认可的一种说法。东汉佛教传入我国后,每到此日,各寺院都要诵经并煮粥献佛。一碗腊八粥,由远古传说的神圣与朦胧,此际因融入了明晰的故事背景,有着具体的崇拜偶像,并因助佑佛祖成道而积淀了神圣的意蕴,便成为一种符号。食粥,便成为一种庄严的仪式。佛门弟子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作浴佛会,诵经,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施舍于人,传说食后得佛祖的保佑,又称“佛粥”。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即说食之可增福增寿。
寺院馈赠,古来民众亦演为互赠腊八粥的良俗。陆游诗《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就写到了乡村的这一温馨事象: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佛粥施舍,牧女献佛的慈善情怀在此际转换成僧俗或民众之间的饮食相赠,这一氛围笼罩下的人际关系如此美好。村人互相馈赠,诗人偶过邻舍也加入了佛粥互赠的情景之中。佛粥本身所负载的崇高与神圣的祥瑞意味自在其中。在此氛围的笼罩下,人们心境澄明地互相致谢互相祝福,是粥使之然也,还是善良的本性使之然也?诗人本来弃置赋闲,多病烦闷,一切都索然无味。但此时此刻仿佛内存更新,换了个人似的,心态、目光全盘刷新而不同以往。只见远远近近,碧草遍野,炊烟绕村,牛羊星星点点或散漫于草野,或仰头于淖池,诗人体味到难得的和谐、静穆、悠远之味。此情此景,只见画意诗情,诗人感觉到一种渗透灵魂的温馨与亲热,心情愉快,便觉周围一切,冬至节日,眼前的物象,仿佛从来没见过似的,都新鲜有趣了,空气也显得清新宜人,生活因之也有滋有味起来。
赤豆禳鬼说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
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以冬至死,为人厉,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
意即那位与帝争天下的共工氏,自己失败后怒而触不周山,弄得宇宙崩溃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水流东南不说,还留下了七个不成气的孩子,他们虽能凶恶而给人降灾添病,但却害怕赤豆。人们知道了这些不成器者的软肋,遂煮食赤豆粥驱除之以求平安吉祥。而后世遂由赤豆粥演变为腊八粥。这里有远古腊祭逐傩的印痕,有粥饭的础型,也有避邪纳吉的意蕴,可以为腊八粥之源而不是它的典型形态。历史是由合力而形成的,腊八粥也是多重文化缘由而形成的,它是种种因素合力而成的美味意象。
五豆节的融入
五豆节原在腊月初五,是纪念周始祖农神后稷的纪念仪式。笔者家居陕西关中农村,与后稷当年播植五谷的周原距离百余里而遥遥在望,幼年常享用五豆美餐,即用用豇豆、绿豆、黄豆、小豆等五种豆颗煮成的甜食,听母亲吟诵五豆歌谣,亦听邻村远舍的小朋友唱诵着。后读山西《乡宁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相关资料,有着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大喜过望之感。因为自己曾经的节俗在历史文献中得以印证。其中说:十二月“初五日,晨起煮五种豆食之。掷少许于路,禳小儿痘稀”。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熬粥,不称“腊八粥”,而叫“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今天过五豆节的人很少了,虽然这一历史的记忆在北方不少地方仍有遗存,但五豆进入腊八节,正是节日融入与叠加的一种体现。
追忆筑城亡灵说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服劳役的民工奉命而来,积年不归。超负荷的体力透支,粗劣惨淡的饮食,致使不少人饿死于未修竣的城垛之下。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人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一碗,仍难免倒卧冻馁而死。为了追忆筑城的亡灵,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纪念岳飞说
据传腊八节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腊八粥也因此而来。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雪花飘飘北风寒,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络绎不绝送来热腾腾的粥。岳家军品尝着这一顿“千家粥”的深厚滋味,想到五谷颗粒熬热粥粒粒辛苦,想到养兵千日不正是保卫咱父老乡亲的正常生活么?激情顿生,一鼓作气,大胜而归。这天正是腊月初八。时过境迁,民众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朱元璋受难说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餐一顿。那享受似乎直可比孔夫子闻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将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便熬粥忆旧,以致天下人纷纷食粥,这一天也成为美味的节庆。
接济训诫说
相传老两口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家业,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媳妇也不贤惠,很快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难以为继。幸有邻居街坊相助,你一碗我一升他一把,凑成千家粮,煮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此粥复杂的滋味让小两口戒恶习,步正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力田而食,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他们也由败家子转而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追溯其源,那命运的转机与拐点,正是这充满怜惜与期待的杂合粥。于是民间逐渐流行腊八粥,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后人而相沿成俗的。
上述传说种种,有的见诸文献,有的散布于民间口头传承,有的影响时空博大几乎成为共识,有的如同方言仅传播于一定地域,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些传说有原生意蕴与次生意蕴之别,更有的甚至是在腊八节完整成型后再附加上去,但它们或助益佛祖超凡入圣,或护佑正义之师赢得胜利,或挽救英雄于落难之际,或出以不忍之心纪念苦难的亡灵,或出以道德训诫而启示天下……也许它们有历史记忆与传承的责任而不断强化其中的厚重意味,使得后来者深知盘中餐粒粒皆饱含圣洁的深情;也许它们是上靠下连,在既有的崇高的文化框架中置入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憧憬,使得敬而远之的圣餐带有自身创造与体验的亲切氛围……总之,它们都有着庄严的人生期待,赋予了这一日这一餐以特别的意味。在民俗层面,千百年来的节日实践和民众生活的不断撞击,使得这一节日的次生意蕴源源而来。其实,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生活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创造之中。只要它们不悖离这一节日原生意蕴的大致方位,都是可以肯定与成立的。自然的规律是不弃涓流汇大海,不弃草木成森林,不弃埃土积高山,而人生的规律何尝不如此呢?腊八粥的味道,自会因这种种传说汇聚积淀其中而呵护灵魂,滋养身心,清香在口,余味悠长。
三、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意蕴不凡,所以做来每每像年饭一样郑重其事。古时因出以腊祭,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因佛教等介入而内容渐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上层社会的腊八粥配料制作则更为详尽: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
在平常,一碗饭吃了也就吃了,可腊八粥并非寻常,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种种智慧不断融入,八方技能更见争奇竞巧,仪式隆重,品类繁多。从备料到熬制到馈赠到享用,都是兴师动众,都是程序仪式,甚至是周旋揖让……以致你甚至都闹不清腊八粥制作的过程、吃的滋味和吃的过程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根本。以北京的最为讲究,白米掺入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半夜时分点火煮开,再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神圣的美食,不只推已及人,与祖先与邻里乡亲共享,而且还要端着这腊八面条喂家禽家畜甚至惠及家中的树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根脉处枝干上放几条腊八面,相信来年树大根深,枝荣叶茂,花朵灼灼,果实累累。仿佛腊八饮食如同远古传说中的礼物,触及到任何事物都会赋予祥瑞的力量和超凡的能力。如记得家母当年一边用腊八面喂鸡,一边乐呵呵地说:
鸡吃腊八,下得疙里疙瘩。
这看似一种喂养,但却是一种将神圣施及万物的仪式。不只是饮食,就是气候,也仿佛有着预兆未来的神奇光环。笔者幼年听家母说,也听乡亲们说着这样的歌谣:
腊八晴,万物成;
腊八下,棉花搭架。
除了腊八粥、腊八面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入屋内淹制待用,一直到除夕吃年夜饭时,才打开食用。泡好的腊八蒜鲜嫩翠绿,晶莹如翡翠,为家宴平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但民间对腊八蒜还有一种特殊的说法。有谣谚说:
腊八蒜,
腊八蒜,
放帐的送信儿,
欠债的还钱。
意是说这是债主催账的符号。“蒜”“算”谐音,债主想一进腊月该清算一年的债务了,但又觉年关即到,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上门讨账,便淹制一坛腊八蒜送将上去。欠债人收到此礼心知肚明,便有所准备和行动。文质彬彬,蒜到意随,彼此含蓄深沉,彼此心照不宣,腊八蒜在此独当一面,成为经济民俗的中介角色。食蒜者在崇高的超自然力的氛围中,还能因此多品尝出一道滋味。
腊八节的饮食,仿佛神仙的手指,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触着每个时刻都成为黄金。想想看,面对这样的腊八粥,谁能忍心一下子就吃完吃净呢?吃剩的腊八粥等,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含义。如果把粥等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于是,要熬得饱满丰盛,吃得天天有余,仿佛源远流长的河流一样,让幸福吉祥能够可持续发展。不是有民谣么:
腊八粥,腊八面,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这一歌谣还有另一重含义,不要小看了腊八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节日饮食,似乎成为驶向年节的直通车。
腊八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换言之,以冬祭为序曲,以腊八为标志,辛劳一年的人们要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神圣、最安逸、最舒适的时段,年节就要开始啦!
选自拙著《春节旧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选自拙著《春节旧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转自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zhangzhichun
[
本帖最后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1-11 14: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