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淘课族”悄然形成 全新的学习方式受到热捧
凤凰网 2010年12月15日 13:22 深圳特区报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逃课”被不少人打趣为大学阶段的生活方式。如今,另一种“淘课”同样开始吸引在校学生甚至职场新人,成为了学习的另一种方式。
哈佛的法律、耶鲁的金融、普林斯顿的哲学,世界顶尖学府的课程,你只要坐在寝室电脑前就能现场体验。王石、郎咸平等名人视频充斥网络,你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倾听他们谈论人生。“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正因“淘课”的流行而逐渐变成现实。
在教育专家看来,“淘课族”涌现说明年轻人视野越发开阔,成为在职人士充电的一种方式,但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淘课”仅是课外补充,不可偏废校内课堂成为“逃课族”,上网“淘课”注重实用固然没错,但课堂教育对知识结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用“淘课”代替,否则和“逃课”无异。
白领“淘课”专挑实用科目
“都21世纪了嘛,网络课程肯定会越发流行。”在福田区一家证券公司做销售经理的张小波是一个资深的“淘课族”,他已经在电脑硬盘上存了40G的网络课程,主要涵盖公司并购、股票交易和证券法律等领域,有课堂讲座,有名人访谈,他还有一些MP3录音,其“淘”到的课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每一次听课,小张都认真在电脑文档上做好笔记,下班时间还不断温习。在上班的公交车上,他有时候也会拿出MP3来听。
小张的梦想是有自己的证券公司,当年以第一志愿从粤西考入广州某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毕业来深圳工作后,他发现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不够用”。大学课程的理论性很强,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高等数学这样的理论课程占据了相当大比重,但实用性不够。“凯恩斯讲了很多,但索罗斯却讲的很少,我们希望更实用一些。”小张笑称,念完四年本科,连股票价值分析都不懂。
和小张一样,深圳很多白领都加入了“淘课族”的行列。在政府做公务员的刘小姐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并在2008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但希望下海做律师的她却一直在“恶补”法律。她说,大学法律本科教育距离真正的执业实践有相当距离。“现在最热门的是投行律师、证券律师,但之前学的法律都是皮毛,一些概念也不明白。”
“大学课堂上,老师更注重法学基础的打牢,对实践层面兼顾不多。”刘小姐最喜欢在网上淘一些财经类的节目看。
在校生面对哈佛耶鲁“冲击波”
除了职场新人外,在校大学生“淘课族”的数量更多,海外名校公开课是他们的最爱。从2009年开始,网络上的海外名校公开课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给“淘课族”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沃顿、剑桥、牛津……几乎所有海外名校、名学院的课程都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在线观看。为克服语言障碍,很多“淘课族”还自发组成了志愿性质的字幕组,免费为英文课程制作中文字幕,以供众多“淘课族”享用。
“很多同学都爱淘课,他山之石嘛。”网友“Andy”是深圳大学大四学生,从今年6月开始,他就开始准备申请英国的名校,目前已寄送材料,正等待面试消息。现在,他每天做的就是在网上搜索下载斯坦福、剑桥、麻省理工等全球理工翘楚的网络公开课。“如果有机会拿到面试机会,听公开课算是准备吧。”
记者调查发现,在Andy这样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看来,网上“淘课”其实是留学“预热”。在很多大学生“淘课族”看来,网络课是原汁原味英文教学,视频拍摄的也是课堂实景,除了缺少互动环节外,坐在寝室听课和在课堂没有任何区别。“网络课实际上是一个衔接,快速帮中国学生过渡到海外课堂。”
“我写作没问题,口语和听力则是软肋。”Andy回忆说,第一次听斯坦福的编程课只能听懂不到60%,但半个月下来,基本上能完全进入“课堂角色”了。
“淘课热”不应偏废课堂学习
在不少人看来,网络“淘课”就好比一个市场,其兴起也是源于“供求两旺”。首先,年轻人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学教育中依旧存在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很多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只能通过网络“淘课”来弥补知识结构的“短板”。
“法学教育是一个例子,一些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不错,但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深圳一位证券业律师对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已有600多所法律院系,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各类毕业生数以万计,其中不乏法学功底深厚、外语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但很多时候,毕业生来到律师所后没有办法立即上岗,还需要两三个月的培训。
从“供”的方面来讲,动力也非常强大。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来的是教育的全球化,欧美名校在这方面的优势远比国内大,他们也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海外名校开设网络公开课的初衷。同时,国内的一些商业机构、财经媒体也认识到传媒的分众时代正在到来,为年轻人提供有价值的网络课程亦是基于远期的商业考量。
“如果偏废学院课堂学习,‘淘课’无异于‘逃课’。”对网络“淘课”的热浪,也有人表示“担忧”。一些教育届人士指出,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淘课热”正是其过分注重课程实用性的体现,因为“淘课”而荒废主课,忽视了大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一个学经济的学生,不知道凯恩斯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但对市场蓝筹股票却如数家珍,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专家观点
网络“淘课”如同推着购物车进超市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曾晓东认为,“淘课”的最初动因是对知识的渴望,但折射的深层问题则是中国大学的定位危机。“研究性大学”、“注重通识教育的本科学院”、“技术性学院”,每一种“大学”都应该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定位,但国内大学多数都认为“研究性大学”是一种“特定身份”,大家一拥而上都要做研究型大学。这样的结果是对教学的资源分配不够,大学忽略了最基本的课程设置问题,使很多大学生都感觉“知识不够用”。“该学的实用技能没学好,该打的专业基础也没打好。”
大学的“开放性”本质上应该是大学的内涵之一,大学生“淘”网络课,大学提供公开网络课都是题中之义。海外名校的开放网络课程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因为其水平本身较高,更重要的在于其开放、真诚的态度,其网络的授课水准和制作质量都具备了较高学习价值。就人文课程而言,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更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一些国外高校人文类公开课在网上大受追捧的原因。
曾晓东认为,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白领,“淘课”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获得最前沿的知识、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年轻人各取所需,就如同推着购物车进入一个知识的超级大市场。“淘课”成为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这说明中国这一代年轻人视野更加开阔,理想也更加远大。
淘课族三大流派
海外名校“华丽派”:
北美常春藤、英伦牛剑逐个到齐,阵容相当华丽,属于华丽派。以人文类课程为主打,辅之以财经类课程,如耶鲁《金融市场》、哥大《房地产金融学》等。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非常春藤名校则以技术知识为先锋,主打工程学、信息学类课程,并附制作精良的现场试验。
名人视频“励志派”:
王石、郎咸平、许小年、潘石屹等名人的演讲和访谈在网络上随处搜索就能查到,下载和在线观看都很方便。名人类课程多谈人生,谈国家大事,谈奋斗,也谈享受,看名人相关的网络课,远比看一些二流的励志类畅销书要直观得多,这样催人奋进的励志派课程还应该再多些。
财经股票“实用派”:
一些研究机构、财经媒体都将该类节目上传网络,有的讲炒股、有的讲理财,节目制作时就将受众定义为股民、专业人士,这一类的课程一般都目的性较强。但实用类网络课往往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制作粗糙,还不如普通培训机构的水平高,对于该类实用派课程应当注意甄别优劣。
淘课族三大主力
在校大学生:
“淘课”的第一主力,主要“淘”一些海外名校的公开课,人文类、宏观经济类为主,充实大学生活,作为“网络阅读”的一部分。这一类“淘课族”还热衷于名人演讲,听得心潮澎湃,仰慕之情和凌云壮志在心中翻滚。
职场新人:
新入职场,既怀念大学课堂,也担心知识不够用。侧重于实用类课程,“淘”一些会计、股票、法律、电脑技术等专业类实用课程,以备工作需要,偶尔也关注形象设计、商务礼仪的课程。
居家人士:
理财方面课程为主,股票、基金等最为受欢迎。二是生活类,天天厨房之类,边“淘”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