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外学者的黄金之路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TOP

叶涛,男,1963年10月生于山东省费县。198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1年-2004年,师从钟敬文教授、刘魁立教授,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担任山东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起担任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4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外)。
    1985年创办《民俗研究》杂志,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1987年参与创办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2002-2008年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1987年发起成立山东省民俗学会,长期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现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旅游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泰山研究会顾问、泰山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大学民俗学重点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著述有《泰山香社研究》、《民俗学导论》、《中国民俗》、《泰山石敢当》、《中国京剧习俗》、《孔府》、《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五卷本,总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山东卷》(主编)、《领略山东民俗》(小学地方课程课本,主编)等。曾承担“民俗与现代化”、“山东省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泰山香社碑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等课题。现承担课题有“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十世纪以来华北村社、移民与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民俗学研究导论”。   



    研究领域: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理论、中国民间信仰、区域民俗。

    个人空间:雅俗簃——叶涛的博客

TOP

期待王老师总结出中国学者的成功之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TOP

严重期待中
看看有没有捷径??

TOP

多谢多谢!!
下面提供的这两个例子都非常好,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引用:
原帖由 李晓婧 于 2010-10-14 21:07 发表
对王霄冰老师的报告内容很感兴趣,我们这些还没有上路的预备准学者一定可以从中受益的。
仔细读了上面各位老师的帖子,我认为可以分析几个中国学者的学术道路,那样可以更有说服力。

TOP

我的报告

23日我在报告中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 在中国每个博士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因为中国大学很多,位置也相对较多,但分三六九等。一般来说985或211工程的学校都是比较受到认可的。
- 学者事业升迁的黄金之路,是作为后续人才进入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且不要轻易离开(出国和挂职除外),一边积累业绩一边耐心地等待机会。
- 也有“曲线”上升的途径,即从精英院校转到地方普通院校,或从地方院校通过考博等方式转入精英院校的重点学科,以加快升迁的速度。
- 出国是第三条途径,但最好是去英语圈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高校制度和中国相近,回国后学历、业绩等比较容易受到认可。而且用英语发表的文章读者面和影响力都比较广。
- 评职称最后还是凭靠实力(自然也有关系的因素),这些包括:发表著作、论文的数量及其引用率,申报成功的课题数量,教学课时数,得奖情况,出国访学的经历等。
- 如果有人不想处心积虑地往上走,也可以一辈子甘心做副教授(当一辈子讲师的好像很少见)。
- 在中国,女教授的比例比德国要高得多,估计在百分之三、四十。女性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十分正常的事,没有人会觉得她们的家庭生活会因此受到影响。一般家庭也都雇得起保姆,男性在家中大多也会主动地帮忙做家务并照顾小孩。
听了我的介绍后,德国人都觉得中国学者的命运很不错,尤其是每个博士毕业生都可以找到一份固定工作这一点,特别让他们眼羡不已。

[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0-10-25 05:3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10-25 05:27 发表
23日我在报告中主要讲了以下几点:
- 在中国每个博士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因为中国大学很多,位置也相对较多,但分三六九等。一般来说985或211工程的学校都是比较受到认可的。
- 学者事业升迁的黄金之路,是作为后 ...
09年以后,博士生就业可没这么光明大道。至少我认识的京津两地的,就有一些找不到高校教职,转行的不在少数。
还有海归的博士生这几年也特别多,还有不少待业中呢。
我觉得这几年高校的“青椒”(青年教师)待遇和前景都很黯淡,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sigh

TOP

呵呵,教师好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