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动态]新疆地毯式普查原野文物
新疆地毯式普查原野文物
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2008-9-4
青铜时代游牧民族的大型居址;阿尔泰山深处刻有交叉犄角的奇特动物和阿拉套山神秘脸谱的岩画;赛里木湖畔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一个个惊人的发现逐一浮出水面。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田野文物调查的深入,一系列新疆境内的新发现震惊业内外。为什么要进行文物普查?短短数月,为何就有如此众多的新发现?在这些重大发现的背后,蕴藏了什么样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哈密东天山南麓的一条河边,一些虽已坍塌但能清楚看出是房屋的遗迹,在沉睡了数千年之后,在一个秋日引起了文物普查人员的注意。
它们散落在河岸两侧,绵延数公里。普查人员注意到,在这个遗址里,有石头修筑的墙面,现在还剩下1米高的墙基。房屋很多。“从格局看,有外墙,内部有很多隔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王建新这样描述。
在这个大型居住遗址的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岩画,“狩猎的、生殖崇拜的都有。”在附近,普查人员还发现了墓葬群。
“可以说,代表草原文化居址的三个重要方面——居住遗迹、岩画和墓葬,在这里都有相应的物证。”王建新说。他推断,这是一个史前游牧民族的大型冬季居住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一千纪到公元前后。
王建新教授提到:“如此大规模的居住遗址,在草原地区是非常罕见的。”过去,包括新疆在内的很多地区,发现的游牧民族居址一般是小型的。
对哈密来说,2007年的秋天注定不平凡。10月发现遗址之后,在东天山北麓的巴里坤县红山口,王建新教授带领的普查人员又发现了一处同样称得上“规模宏大”的遗址,面积有近10平方公里,仅单体遗迹就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
“什么样的人能够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呢?只有当时的最高权力统治者。这么大的居室,主人应该是一个首领级的人物!”
王建新教授认为,像这样规模近10平方公里的遗址,“应该可以称得上是王庭类建筑。是当时的统治中心。”王建新带领相关人员对这个遗址进行了全面测绘。至于这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部落?王建新说,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发掘。
规模宏大的西山遗址在哈密发现,新疆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也是在2007年10月从哈密拉开帷幕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目前已进入了田野文物调查阶段。天山南北,尤其是天山东西部的草原地区的文物普查人员在专家的带领下,目前正在按计划对一些文物遗址进行测量和记录。这些文物点有的是已知的,更多的是新近发现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于1956年和1981年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范围的文物普查。
自治区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国瑞介绍说,国务院布署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2007年开始,历时5年。
本次普查的任务是,对我区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3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普查要建立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充实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对自治区境内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状态作出总体评价。
“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刘国瑞说。
2007年9月,自治区文物普查办在哈密举办全疆文物普查培训班,对县级以上的各级文物局、文管所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的普查培训,普查人员将持证上岗。
随后,专家指导员名单确定,每个地州均委派专家指导普查工作,专家负责审核所有普查资料。普查当地的文物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队长,协调普查工作。
2007年10月,新疆的文物普查进入田野文物调查阶段,这项工作将持续到2009年年底。2010年到2011年,是资料汇总阶段,然后适时公布数量和重大发现。
哈密地区是这次普查中我区开展田野文物调查最早的地区。2008年4月,博州开始进入田野文物调查阶段。随后,塔城地区、昌吉州、乌鲁木齐市、伊犁州、阿勒泰地区、阿克苏等多个地州市相继开始了田野文物调查。
王建新参与指导哈密、昌吉两地州的文物普查工作。
他说:“我们为什么要普查?就是要摸清文化遗产家底,文化遗产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文物有其特殊的地位,是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必须要摸查清楚。”
自治区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普查之后,将来会对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提出保护建议,之前,则要对其内涵、范围、保存环境、破坏原因等调查清楚,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对策。
普查中,普查人员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在天山西部广袤的山前台地上,人类的遗迹几乎遍布各个草原,尤其是古墓葬。规模超过100座的大型墓葬群,也不鲜见。
6月11日到15日,博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赛里木湖景区约50%的区域内,共发现了800多座墓葬。墓葬形制有石堆墓、石围石堆墓、石棺墓、方形石板墓,还有土墩墓。其中有非典型鹿石一通、草原石人两尊。
“这些古墓葬最早的成形于青铜时代,最晚的在隋唐时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铁男认为。
在赛里木湖西岸开阔的草原上,地表为半荒漠草原植被。新发现的50多座墓葬大部分呈南北向排列,有土墩墓、石堆墓、方形石围石堆墓、圆形单层石围墓、圆形双层石围石堆墓。还有一处用不规整的砾石堆积的呈“山”字形遗迹。这处古墓群种类丰富,保存完好。
而在5月份,博乐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小营盘镇新发现了一个大型古墓群。古墓群位于明格陶勒哈村与哈日布呼镇三牧场查干阿木沟口(蒙语“白山口”)附近发现200余座古墓葬,“古墓大多呈南北向链状排列,有石堆墓、石围墓等。”张铁男描述。
此处古墓群是目前博乐市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代墓葬。
也是在这个月,温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孟克牧场吐日根春夏草场,一座方圆约5平方公里的小山丘上,发现古代墓葬150余座、居住遗址1处、祭祀遗址1处。
而王建新所在的普查队在昌吉和哈密境内,到目前为止,也发现了几百座的大型墓葬群,并发现了单体直径达到50米以上的墓葬。“这样大规模的墓葬群不下十处。”专家初步判定,这些墓葬既有青铜时代的,也有南北朝隋唐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