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方舟子批国学天才无才无德 称自主招生不可行

方舟子批国学天才无才无德 称自主招生不可行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破格录取陕西省高三学生孙见坤的事件,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关注与热议。然而, 就在复旦大学招生办在向外解释“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后,昨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列指“国学天才”的“剽窃作品”,更感“高校自主招生绝对不可行”。

痛失自主招生资格

2009年10月,陕西省高新唐南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孙见坤参加了2010年度复旦“博雅杯”全国征文大赛并获一等奖。对其面试的4位评审专家意见一致:希望学校将孙见坤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进来。为了慎重起见,复旦大学还另请了4位文史类专业的教授对孙见坤进行二次面试。

在这一过程中,有媒体报道复旦有关评委认为孙见坤是其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对《山海经》的注释水平和见解,甚至高于在读的研究生”,“是个可造之才”。

最终,孙见坤被列入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名单,高考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能以自主招生资格入读复旦大学。然而,今年6月孙见坤参加高考后成绩低于陕西省一本线6分,按章程不能被复旦录取。

复旦未能破格录取

据了解,在获知孙见坤没达到一本线的消息后,复旦大学文史哲专业的8名专家曾向学校建议,希望将他破格录取到历史系。复旦大学招生领导小组决定破格录取该生,并与陕西省招办联系落实此事。

经过反复沟通和协商,陕西省招办认为复旦“博雅杯”章程中“没有提到破格录取的条例”,因此孙见坤不符合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条件,不能予以投档录取。

“专家确实是有向学校建议破格录取孙见坤,但并没有如一些媒体报道所说联合签署了一份请愿书。”复旦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表示,有的媒体把孙见坤说成“国学奇才”甚至“天才”,而复旦专家对他的评价是“在中国古典文化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

“国学天才”无才无德?

就在大部分媒体为孙见坤喊屈的时候,昨天下午,“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中对孙见坤毫不客气地点评为“不仅无才无学,还无德”。

方舟子微博称,其在读了孙见坤所写的“七字唱”后“笑喷”,“没才没学,半通不通,连普通中学生的水平都不如”。随后继续发博对孙见坤早前作品进行“翻旧账”。

即使引发“热议”的、孙见坤在复旦“博雅杯”获得一等奖的文章《<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方舟子也毫不客气地评价为“不过是东抄西凑普及山海经的大路货,再加上一点自己的胡思乱想,看不出有任何过人的国学修养”。

方舟子在微博中不仅“盯”上了孙见坤,还对复旦国学教授提出了质疑,“我们可以原谅一个没有才气的年轻人的狂妄,却很难原谅复旦那几位国学教授。当今国学水平之低再次超出我的想像。”

方舟子在“打假”之余,继续发微博剑指高校自主招生。“由此可见,在腐败与不学无术同时横行高校的今天,高校自主招生绝对不可行。”他说,“陕西招生办无意中做了一件好事,让一个没有表现出任何国学天赋、还靠剽窃蒙人的人失去了成为欺世盗名的‘国学大师’的机会。”

■专家声音

自主招生改革仍有空间

“自主招生制度是教育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如果大学能够很好地运用目前5%的自主招生权利、保送生制度、加分制度等制度的话,类似孙见坤的事件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

熊丙奇说,但目前的自主招生制度变成了各高校争夺优秀生源的工具,保送生制度和加分制度也陷入了为人诟病的暗箱操作泥淖中。大学和各相关教育部门如能够从这次事件吸取教训,进行反思,为这些制度制度完善的标准,达到当初设立的初衷。

南方日报记者谢苗枫 实习生张少鹏
http://view.news.qq.com/a/20100829/000017.htm

TOP

也说“国学天才”上不了复旦是谁的悲哀

(方舟子新浪博客 2010-08-29 06:25:48)

转载标签:杂谈 分类:学术打假

  “国学天才”“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一本,比陈寅恪还牛。这个年代不仅缺乏大师,也缺乏常识,连高中生都知道怎么出奇制胜吓住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的考官,乱写古文古体诗、乱用生僻字、胡编甲骨文……


  读了自称“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的“天纵之才”写的连韵都不会押,只是凑了七个字的“七字唱”,笑喷:


  读《全集》,兼怀静安先生 (2010-07-13 22:24:24)
  标签:王国维诗纪念文化 分类:逸仙室诗草
  此七字唱乃三载之前为祭先生弃世八十而作,今先生《全集》梓行,予得添购一套,攻读在即。故重发此篇,词句一仍其旧,以求存其原貌。
  考释殷契得真史,辨识周铭订书经。
  校读汉简知逸闻,细研敦煌获亡籍。
  蒙元旧史考证新,西北地理胸中烂。
  先儒故礼公最精,六经要旨先生通。
  讲义卅篇证古史,文集两编阐义理。
  词话一部号人间,人间千载未得见。
  伶人知音戏者师,红楼奇梦开新篇。
  班马有才真不添,先生有道出素王。
  昆明一跃何其壮,堪比屈子沉汨罗。
  挣得干净杏坛地,年年涕泣对仲尼。


  没才没学,半通不通,连普通中学生的水平都不如。我们可以原谅一个没有才气的年轻人的狂妄,却很难原谅复旦那几位国学教授。当今国学水平之低再次超出我的想像。


  “国学天才”的《祭----纪念国父逝世八十五周年》则是剽窃自秦孝仪《蒋公纪念歌》,看开头就知道了:“翳惟国父,中山孙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剽窃自“翳惟总统,武岭蒋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秦孝仪吹捧蒋介石:“革命实继志中山,笃学则接武阳明”,“国学天才”依样画葫芦:“革命实上追汤武,为学则直承孔孟。”把孙中山抄成了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了。后面部分也是这么抄的。不仅无才无学,还无德。


  看了“国学天才”的得意之作《《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不过是东抄西凑普及山海经的大路货,再加上一点自己的胡思乱想,看不出有任何过人的国学修养。这竟能获得复旦博雅杯一等奖,成了复旦教授要求破格录取的资本,以后我若不幸遇到复旦国学教授,都要怀疑是遇到江湖骗子了。


  复旦招生办主任对新华社记者说,复旦专家对孙见坤的评价是“他在中国古典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我看到的却只有极佳的剽窃潜力。复旦专家莫非是在找剽窃接班人?当今“国学大师”、“国学天才”都是欺世盗名之徒,我本来以为能在名牌大学混的国学教授总该还有点斤两吧。


  由此可见,在腐败与不学无术同时横行高校的今天,高校自主招生绝对不可行。陕西招生办无意中做了一件好事,让一个没有表现出任何国学天赋、还靠剽窃蒙人的人失去了成为欺世盗名的“国学大师”的机会。

TOP

“国学小天才”这个称号就挺恶搞的。哈哈。
孙见坤:《《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
这一篇文章是我在08年底为我的《山海经新释》所作的序言,去年作为参赛文章投给了复旦的博雅杯,结果得了个一等奖。不过由于参赛文章字数有限,所以有所删节,注释全部删除,正文也有所缩略,而这里放的,则是全本。

《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要有人这么问我,我只能用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话来回答他:《山海经》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奇书。如果他还要追问,那我也只能说:它是一部由几部分组合而成的性质非常奇特的书。

《山海经》一共十八篇。前五篇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合称《五藏山经》,也简称为《山经》。藏者,内也。《五藏山经》意即按南、北、西、东、中五大地区来讲述中夏内地的山,以及源出于这些山的水流,还有山上的动植物,矿物——其中包括了不少带有神怪性质的东西——和山神的形象与祭祀的方式。《五藏经》据清代学者郝懿行的统计一共有两万一千二百六十五字[1],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多。剩下不足全书三分之一的部分称为《海经》,郝懿行统计其共有九千五百六十个字,一共有十三篇,分为四组。第一组是《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篇,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第二组是《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篇,杂记海内的神奇事物。第三组是《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四篇,第四组是《海内经》一篇,这五篇在刘向(歆)校书时并未收入《山海经》,直到晋朝郭璞在为《山海经》作注时才将它们收了进来[2]。这五篇最为杂乱无序,但却也是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五篇。这里的“海”,据黄永年先生所讲,应当是《尔雅·释地》中“九夷、八狄、七戒、六蛮谓之四海”的海,即指不属于华夏的边远之地而言。我是同意黄先生的看法的。在这些边远之地中,距中夏不很远的称“海内”,较远的称“海外”,更远的就叫“大荒”了。

我们这下大体将《山海经》的结构与内容讲明白了,可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它“盖古之巫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列入子部小说家;而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史部地理类;《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数术略的形法类中,与《宫宅地形》《人相》等书并列。可见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与归类一直有争议。要想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剖析《山海经》。《山海经》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地理、生物、矿物之外,还包括民族、历史、民俗、天文、宗教、哲学、医药,简直可以说是古人生活日用的百科全书!如果从这一点看,那么上面无论哪一分类都是正确而不全面的。但是倘若我们再做一番细致分析的话,情况可能就要有些变化了。

我们姑且先抽取其中谈历史、民俗、天文、宗教的部分内容来分析一下,以尝鼎一脔。

《海内经》与《大荒西经》中各存有一段黄帝的“家谱”: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豖啄、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以上《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以上《大荒西经》)。

而在《大戴礼记.帝系篇》中也有一段黄帝的“家谱”,这个“家谱”后来被《史记》、《帝王世纪》等史书广泛采用: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

两相比较,除了多了韩流一代及以重、黎为二人外,两个“家谱”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读一下的话,《山海经》中记载的又是“麟身”又是“豖啄”,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这哪里是人的“家谱”,完全是一部“神谱”!

《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及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一段记载的应当是舞龙祈雨的民俗,这样的民俗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仍在四川民间有所保留。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民俗的起因,乃是一段神话!

《大荒东经》中记载日月所出之山凡六:大言、合虚、明星、鞠陵于天、猗田苏门、壑明俊疾;《大荒西经》中记载日月所入之山亦凡六:丰沮玉门、龙、明、鏖鏊钜、常阳、大荒。这段明显的神话,实际上却是先民用山头观测日月出没以纪历的现象,是天文学知识在神话方面的折映[3]。

《海外西经》中有一段对于当时的“宗教工作者”——巫师们的记载: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以上这四处,它们记载的虽然分别是历史、民俗、天文和宗教,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神秘、非常、超自然、换言之,即笼罩在一片浓郁的巫傩文化之中。不独这几篇如此,整部《山海经》等笼罩在一片巫傩文化的氛围之中。

但是对于《山经》和《海经》而言,它们的巫傩文化氛围又彼此不同。《山经》虽有巫傩文化的影子,但大体上来讲仍是一部地理书。它里面虽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但那是古人谈地理的通病。西方直到十六七世纪的世界地图上还画有海妖、水怪、美人鱼什么的,《山经》自然也无法例外。再来看《海经》,它的巫傩文化氛围比起《山经》来不知重了多少倍,要说“古之巫书”,单独的《海经》比整部的《山海经》更适合这个称号。因此,考虑到它们那悬殊的份量,我们可以说:《山海经》是一部以巫书做附录的地理书。

明白了它的性质,现在我们应该来解决《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了。

历来著录《山海经》时都说它是大禹或伯益所作,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记载《山海经》的作者,反倒是《吴越春秋》中提到了这件事:

禹……巡行四渎……使益疏而记之,名曰《山海经》。

而王充在《论衡·别通》中也说道: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后世的学者大都不相信禹益所作之说。除了所记多异物、奇怪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中竟然出现了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时期的郡县名!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但仅凭这一点就要把《山海经》的生日定在汉代乃至汉代以后,则未免太过武断。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曾为《山海经》辩护道:

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复加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于此。……

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

新会梁任公(启超)先生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也说:

书中所见秦汉郡名,则出于附益,古籍多然,不独此书矣。

后代的学者虽然怀疑《山海经》,但却对同样托名于大禹的《禹贡》却深信不疑。究其原因,不外乎《禹贡》被收入了煌煌圣典之一的《尚书》,而且它文体简洁严整,记录各地方的顺序一丝不紊,对于民族及物产中奇怪者一概不予记录,而且历代学者又对它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可《山海经》非但奇怪杂乱,而且从郭璞、郦道元之后一千年,直到清代中叶才由毕沅对它进行了初步的考释。对比之下,便可知道学者们对待同样托名禹、益的《禹贡》和《山海经》态度上何以冰火两重天了。

但是《禹贡》的这种简洁严整,一丝不紊以及对奇怪事物的不予记载,实际上却是因为其成书太晚,大致已到了战国之世;而且又被儒家不断地削删改订,最后才成了今天的样子。相比之下,它对古史地理的记载,可信度大概还在《山海经》之下!

《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段:

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郭璞注引《竹书纪年》云: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

这段话,千余年来治殷商史的学者基本上皆以其出自《山海经》而少于采信。直到近代殷墟甲骨的出土,王静安(国维)先生才依据甲骨文材料考证出这个“亥”,就是《吕氏春秋·勿躬》中的“王氷”、《世本·作篇》中的“骇”、《天问》中的“该”、《史记·殷本纪》与《三代世表》中的“振”、《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垓”,是殷商的先王。而他的名字在甲骨文中正作“亥”,其余的“氷”、“胲”、“该”、“振”、“垓”反倒是后世的讹误[1]。这至少表明了一点:《山海经》——至少是《山海经》的一部分,最晚应当也已在春秋时代成书了。

走到这一步,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窘境:我们即证明不了《山海经》是禹、益所作,也证明不了不是他们所作。但我们却还有一条线索可抓,那就是图。古时《山海经》是有图的,而且还占着主要的地位,故而《山海经》又称“山海图”,陶渊明的诗中也有“流观山海图”之句,连郭璞的注中也有“图亦作牛形”、“亦在畏兽画”中之类的话。《山经》部分的文字条理性较强,应当是先有文字,后绘插图。而《海经》则不然,它的文字散漫似乎是先绘有图画,然后再作文字以说明之。图为主,文为辅,先图后文,这本身就表明了《海经》部分的古老,甚至在《山经》之前!而我们之前所举的那些古老的或是带有浓郁巫傩文化氛围的文段,也正是全部出自于《海经》!再结合我们上面对《山经》与《海经》性质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山经》与《海经》本身两部完全不同的书,而且《海经》的年代远远早于《山经》。《山经》可能是初秋战国时以周都洛阳为中心所撰写的一部带有巫傩文化影子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而《海经》则可能是未经整理,或仅经初步整理的古代巫师记录。它们虽然不一定是禹、益所著,但很可能是身为部落酋长和巫师于一身的禹、益等人历代传承下来的[2]。

可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山经》与《海经》本是两部不同的书,如果一概认为它们是禹、益等人历代传承下来的,则有不妥。无疑,《海经》很有可能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但《山经》却绝对不是。那么《山经》是什么人作的呢?我认为应当是随王子朝逃到楚国的东周学者或是其后代所作的[3]。《山经》中巫傩文化的影子,其来源只能是在楚国——甚至连来自楚文化圈中[4]也不可能。但它的记载却是以东周都城洛阳为中心的[5]。周与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也各不相同,在楚国以洛阳为中心撰写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的人,只能是从东周逃往楚国的人。而且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物产,内容中还牵涉到了上古三代的历史还可以从楚国的史书中寻得的话,那些全国范围内的山川物产,则只能从中央政府——周王室的典籍中得来。能兼顾这两点的人,除了王子朝那一批人或其后人外,还能有谁呢?

因为不明白《山经》与《海经》本是两部不同的书,故而历来治《山海经》的人在注解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本可被避免的失误或缺憾。而我则对它们分别整理注释,分为《山经略解》五卷与《海经臆说》十三卷,合为《山海经新释》十八卷。

--------------------------------------------------------------------------------

[1].详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外二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版,P212—P214。

[2].参见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3].王子朝在西元前519—510年参与王室内乱事件中,与尹氏、召伯、锚泊、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春秋左氏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P2112页)。

[4].“楚文化圈”这个说法并不恰当,这里为了行文方便,姑且这么说。实际上,在春秋战国之际,楚、晋、郑、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与齐鲁文化圈分庭抗礼。老聃、列子、长卢子、詹何、邓析、鬼谷子、尸子、子华子都属于这一文化圈。

[5].这一点毕沅在《山海经新校证》中已经有很详尽的论证了。可参看张心徵《伪书通考》,上海书店1998年版,P587页。

参考文献

1、《山海经》 黄永年点校 《新世纪万有文库(第一辑)》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伪书通考》 张心徵编著 上海书店1998年版
3、《山海经全译》 袁珂译注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本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先秦伪书辨正》 刘建国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春秋左氏传正义》 杜预集解 孔颖达正义 《十三经注疏》本 中华书局1979年版
6、《观堂集林(外二种)》 王国维著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本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陈国庆编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本 中华书局1983年版
8、《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大戴礼记解诂》 王聘珍著 《十三经清人注疏》本 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古本山海经图说》 马昌仪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TOP

拿一个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学生下手,还是于心不忍,我觉得,这些成人们还是要有些恻隐之心。

试想想,我们在少年时代,造句作文时,不都是从摹仿开始的吗?小小年纪,就要他发表有创见的论文,岂非强人所难?想想现在这个有大量成年人在示范的学术界,剽窃成风,我们又有什么脸去指摘一个在尚在起步学习阶段的孩子?

TOP

你打炮,我成灰,陕西招办算你狠

原帖地址在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65aaf0100krnl.html
  
  
  我在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结果,是博雅杯的一等奖,全国仅有两个。稍后的四川大学“双特生”,得到的评价是“出类拔萃”。再后来的中山大学自主招生(B 类),同样拿到了一本线下10分录取的资格。我想这样的成绩全国范围内也许没有第二个了吧?更何况这三家大学对我非常重视,不是爱来不来,不了拉到。尤其是复旦大学,不但有一位老师经常与我们联系,而且在高考前,陕西招生组组长还专门与我有一次长谈,鼓励我一定要报考复旦,而复旦历史系的几位教授指明要招办一定把我招去。并和我签了协议。能有如此之待遇,想来人数纵使不是寥寥,也不会汲汲吧?这一切并不是没来由的,因为就我在国学上的水平而言,绝非是寻常泛泛之辈两三年可以达到的,没有天纵之才,不下十年之功是得不来的。关于这一点,有我在央视比赛的视频,有我的博文,以及上面所提到的这三家大学面试我的教授们为证。然而就算如此,我也依旧只能上一个二本院校!
  而这一切,就要感谢我们陕西省那个为人民服务的省招办了。
  首先要说明,今年高考中,我的发挥有些失常,最拿手的文综居然只考了206分,以至于总分只有553,距离陕西省文科一本线559差了6分。在得知成绩的第一时间我们就与复旦大学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几天后,复旦告知我们,经过研究仍然决定招收我。于是我便填报了复旦大学。而复旦方面在依照规定向教育部备案后,便将相关文件发给陕西省招办。然后,问题就来了。
  在复旦给省招办发放了文件后,一直到陕西一本自主招生开始投档这一天的晚上之前,陕西招办既没有向复旦方面表示任何的异议,也没有要求补办任何手续或文件,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省招办业已默许。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投档的 12号晚上十点多,复旦方面突然来电,说是陕西招办认为我不符合投档条件,不予配合!这一消息对我们而言确实是晴天霹雳,然而现在回想一下,却不禁令人生疑:省招办为何在投档开始后的深夜才突然告知这一决定呢?投档截止日期是第二天中午12点,难道他们是怕提前说出来我们会托关系,找领导?还是怕复旦去直接申请教育部的批文?但是您这么堵我对您自己有什么好处吗?
  之后我们又与复旦联系,他们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自主招生不占陕西的招生名额,多走一个重点大学对陕西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别的省份对此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陕西反而不放人?这在复旦有自主招生以来还是头一遭。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能拜托复旦再想想办法,然后托人打听打听情况,仅此而已,别的无计可施。我们一介布衣,家里面连个党员都没有。复旦又给省招办去了一份由校党委书记、副校长以及八个面试我的教授等十几个人签字的文件,但仍是在做无用功。而打听来的消息则是,省招办放话: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我们仍对它抱有一丝小小的希望。因为今年在上海已经有四个下一本线的考生分别被复旦和交大录取,而且陕西省教工委书记王侠同志在视察招生工作时还特意强调:要积极与院校联系,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上好学校。这一切都给了我们希望,而且复旦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声明只要在开学前把档案投过去,他们就收我。我们想着,也许奇迹就出现了呢?
  然而,我们还是太天真,对省招办抱有太大的幻想了。23号开始二本投档的第一天,我就被投了出去,扔进山西大学法学系。老天!我上法学系干什么!?我一个立志为往圣继绝学的人居然被招办老爷们扔去学法律?中国又不缺我这一个律师或是法官。
  我们想要一个说法,但是老爷们根本不理不睬,后来在华商报记者的帮助下才给了句话,说什么:复旦的招生简章里没有破格录取这一条,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且教育部的巡视员对这一决定也表示尊重。
  这就是你们不给我投档的理由?那么我请问你,招生简章里没有的就一定不能做吗?这叫什么逻辑?既然你说招生简章具有法律效力,那么难道法律上没有写明的我们都不能做吗?这显然荒唐透顶。“法无禁止即自由”,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对一个公民而言,只要是法律上没有禁止的事情他都是可以做的,那么我请问:难道招生简章上有不能破格录取这一条吗?招办老爷们,你们对此怎么解释呢?按照这个逻辑,同样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说我这样的情况不能投档,那么招办老爷们对此又作何解释呢?再者,破格本来就不是一个靠规定来解决的事情。相反,它本身就是因为规定与实际情况相冲突,相矛盾而产生的一种解决办法。几年不破一个和一年连破几个都是很正常的,反而是将破格常态化,每年招生简章里都给个破格名额,做出个破格条例,那才是怪事,那才成问题。至于教育部的那位巡查大人,请问他姓甚名谁,官居几品?可否请他出面说明是真有其人有其事,还是你们编出来糊弄我们的?抱歉,经此事变,我对你们不得不提防一点。
  既然你们搬出了教育部,那我也来谈一谈。2010年的自主招生仍沿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该《通知》的第三部分第九条有这样的规定:“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可自行确定对上述考生,并与其他入选考生名单及相应录取要求一并报送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和我部(高校学生司)备案。” (文件来源:教育部网站)复旦自主招生已有六年,不但是“985”,而且是“2+7”,同时也严格按规定备案了,现在复旦认定我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自行确定对我高考成绩的要求,你陕西省招办凭什么不放人?!那位巡查大人又依据什么政策尊重你们这个瞎胡闹的决定?!
  还有,2009年11月25日,教育部召开2009年第16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续梅同志针对自主招生表示:“既然是自主招生,责任主体在学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完全由学校自己决定”(来源:教育部网站)。而在今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温家宝总理也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保障高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来源: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既然自主招生,责任主体在学校,既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既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既然政府要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那么复旦大学依照规定和实际情况对我破格降分有什么错?你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投档?
  而且我前面已经提到过,今年上海已经有四个高考分数在一本线下的考生被复旦、交大录取,而广东的中山大学已经连续三年破格录取一本线下的考生,湖北的武汉大学也表示对确实优秀的考生可以破格录取,请问,同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境内,为什么别的省可以,而陕西就不可以?!难道陕西招办想搞独立王国吗?
  你们既然说我不符合政策,那好,现在事情经过也好,政策文件也好,他省情况也好,中央精神也好,都摆在了这里。大家来看看,究竟是我不符合政策,还是你们不按政策办事,不按中央精神办事!
  你们胡乱打炮,而我却不幸成了你们的炮灰。我不知这对你们意味着什么,但却是我的光荣,因为我始终记得鲍勃迪伦的那句话:任何的禁止都是没有仪式的授勋。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而你们,却难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笔:“共和六十一年,夏七月,佞子祸学于丰镐”。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181018.shtml

TOP

引用:
原帖由 亚大巴多 于 2010-8-31 10:55 发表
你打炮,我成灰,陕西招办算你狠
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而你们,却难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笔:“共和六十一年,夏七月,佞子祸学于丰镐”。...
陕西招办确实狠了点,但千载之后,是不会再有文庙,更不会有所谓的国学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亚大巴多 于 2010-8-31 10:55 发表
你打炮,我成灰,陕西招办算你狠

原帖地址在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565aaf0100krnl.html
  
  
  我在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结果,是博雅杯的一等奖,全国仅有两个。稍后的四川大学“双特生 ...
我看了孙同学写在博客里的考试经过,基本情况应该不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