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潇萌]荫余堂──从皖南民居到美国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的展品

[潇萌]荫余堂──从皖南民居到美国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的展品

荫余堂──从皖南民居到美国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的展品
潇萌



  
  在1997年之前,“荫余堂”是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古民居。宋、元、明、清时期皖南地区被称作徽州,明清时期徽州地少人多,许多男子外出经商,再将钱财带回家中置宅院、建祠堂,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幅幅绿水青山间的“水墨画”,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1800年前后,一位黄姓的徽州商人在他的家乡黄村为家人盖了一座宅院,取名为“荫余堂”。

  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式受到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以粉墙黛瓦、高墙封闭、“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为特点。荫余堂是一座五开间的跑马楼,从外面能看到的是白色的高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极小的窗户与砖雕门楼,进到里面则能看到精美的木雕窗扇。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以下简称“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部策展人Nancy Berliner女士在其《荫余堂》一书中认为五开间的跑马楼在普通徽州民居中并不多见,它比三开间的多增了八个卧室,这也许反映了荫余堂最早的主人子孙满堂的愿望。而“跑马楼”一词的来源,也许是二层天井四周的环廊,这种环廊被称作跑马廊。

  两百年间,荫余堂为八代黄氏子孙遮风避雨,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直到1996年,荫余堂的后代回乡扫墓,决定把这座已无人居住的老屋卖掉。1997年,通过一项中美文化交流项目,荫余堂来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塞勒姆市的碧波地博物馆。碧波地博物馆建于1799年,建馆伊始就开始收藏亚洲各国的艺术品,至今已收藏了八万余件。碧波地博物馆从19世纪就开始积极推动美国的历史遗迹保护运动,今天该博物馆已经拥有了22座历史建筑,但遗憾的是,荫余堂并不在其列,这也说明了一栋被迁移的建筑物其历史价值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中国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何戍中认为,“古建筑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但不可移动文物不是说绝对不可以移动,而是说移动后换了环境,脱离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的价值就降低许多。所以,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应当迁移。在极端情况下,迁移当然也是一种保护的手段”。而自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也使皖南古民居原址保护更加有据可依。

  荫余堂来到美国以后,其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是那座由于疏于维护而日渐衰败的老屋,而变成了一件被工匠们精心修复的珍贵艺术品。从1997年到2003年它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六年间,其构件被一批批来自安徽的工匠们用传统手工艺修复着,这可以被看做古建筑修复工作上的一次巨大成功。而作为展品的荫余堂,其向公众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座来自中国古老徽州的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荫余堂并没有被恢复成其被建立时的样子,而是保留了好几代人在其中生活所留下的痕迹,比如20世纪早期贴上去的壁纸、“文革”期间的毛主席语录等。

  自荫余堂迁移就一直参与其中的Nancy Berliner女士说:“这里陈列着许多日常生活用具,比如在厅堂中间的桌子上有架着筷子的饭碗,这样参观者就知道这里是这家人吃饭的地方。在卧室里,参观者可以看到架子床、衣柜甚至夜壶。另外,导览机的使用也帮助参观者了解黄氏一家人的生活。”除此之外,与荫余堂有关的物品还在一个附属展厅展出,公众也可以在碧波地博物馆网站上对荫余堂进行虚拟参观。荫余堂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在刚刚开放之际,许多人排队两小时就为了得到参观荫余堂的机会。据Berliner女士介绍,“迁移荫余堂,除了出于保护历史建筑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让参观者走进一座真正的中国古老民居,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大部分美国和欧洲的博物馆只能展示中国文化很少的一部分,比如展示其瓷器与青铜器,但是这些展品只在展柜里,没有它们所存在的中国文化背景。”

  作为文化交流项目的一部分,在荫余堂被迁移之后,荫余堂项目组出资在黄山市的休宁和屯溪修复了多个古建筑,包括黄村建于1531年的“进士第”祠堂。一个由荫余堂项目组发起的名为“乡村中国”的项目也正在参与研究——如何在保护皖南古民居的同时使其提供现代化的生活便利。因为我们知道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很重要的一环是使其继续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保持其文化的鲜活性,只有这样古老民居才能真正发挥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本文照片由碧波地·艾赛克斯博物馆提供)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0-8-17 11:22:05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