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被国人淡忘的十大传统民间游艺(三)摘自《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被国人淡忘的十大传统民间游艺(三)摘自《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沅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汨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楫前去捞救。《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闾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请到船上,击鼓奋楫,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而湖南常德东门外,旧时有招屈亭,亭前江水汩汩向东,这个地方本名就叫作屈原巷,近处有个小港,叫作三闾河,相传是屈原游历居住之地。现在当地居民端午日竞赛龙舟,傍晚散船时还一定要唱道:“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北冷风吹。”这是《隋书》中记载的龙舟“竞会亭上”的证明。所以纪念屈原是关于赛龙舟来历的第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伍子胥因忠被人陷害致死,吴王夫差事后又将伍子胥的尸体用革囊裹着,扔到了江中。赵晔《吴越春秋》称赛龙舟起于勾践,是同情子胥的忠心而为的。宗懔引用邯郸淳《曹娥碑》中的记载“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称划舟竞渡是东吴的风俗,源于纪念子胥,而与屈原无关。这是关于赛龙舟来历的第二个传说。
东汉时代的曹娥,会稽上虞人。父亲是会弹奏乐器的巫师,在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因逆流迎神而溺死,寻找不到尸体。曹娥时年十四岁,沿江岸昼夜不停地寻找哭泣七日,未果,终投江而死。湖南云梦等地,此日赛龙舟,都在船中放置屈原、曹娥塑像,以对其进行凭吊。纪念曹娥是关于赛龙舟来历的第三个传说。

【放纸鸢】
       纸鸢,又叫鹞子,因为飞时看不出动,仿佛鹞鹰静悬于空,故而得名。五代李邺在宫中做纸鸢,以线绳牵动纸鸢乘风飞动,以此为戏。后来纸鸢的头部用竹子做成笛,放飞时,风入竹笛,声如筝鸣,因此又叫作风筝。其发明人据《事物纪原》记载,应为韩信。当年高祖征讨陈豨,韩信图谋借此起事,于是制作纸鸢放飞,以测量未央宫的远近,想要凿通地道进入宫中。可见,纸鸢在汉初就已经有了。到了南朝萧梁时期,侯景作乱,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让小儿放纸鸢,并在其中藏诏,希望能够引来援军。《独异志》也称侯景包围台城,简文曾做纸鸢,将其放飞到空中,向外告急。可见最初纸鸢是应用于军事,作为信号来用的,即使韩信的首创,其动机也不外乎这样。我国的纸鸢与外国懂得应用氢气球相比较,大约早了一千多年。后世竞相仿制试飞,于是放纸鸢成为一种民间的游戏。
       纸鸢的式样不一,有龙、鲢、蝶、蟹、蜈蚣、金鱼、蜻蜓、蝉、鹰、七星、八角、花篮、美人、鸿雁、双人之类,俗称蜈蚣鹞、美人鹞等,翱翔空中,婉转如生。又加上风筝上的响弦,鸣声不断,数根风筝线摇曳,足以让视听得到极大的享受。晚上风筝系上灯笼,五彩缤纷,横亘天际,更是灿烂夺目,风姿旖旎,堪可入画。
       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中对放风筝的盛况有这样的记述:“风筝摊,即纸鸢也。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籰,顺风放起,昼系纸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样各别:哪吒、刘海、哼哈二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羊开泰、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
      北方从冬月到次年清明,是放风筝的季节。江南一带,一般都在春季。因为春季的风,自下而上,纸鸢因受到这样的托力而飞起。清明之后,东风渐渐停止,此时放风筝即称之为断线鹞。清明之后,风力时而强烈,时而微弱,方向也不一定,因此有谚语道:“正月鹞,正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杭州一般在初春竞放灯鹞,清明后就停止,有的还在风筝上安装梨花雪爆焰火,夜晚在高空点燃,极为壮观。
      清初褚人获《坚瓠集》中写道:“吴中小儿好弄之,当其搏风而上,盖亦得时则驾者与。”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描写得更是情趣横生:“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TOP

被国人淡忘的十大传统民间游艺(四)摘自《中华风俗历:活在岁时记里的传统中国》

贴错地方了

[ 本帖最后由 rabbitsohu 于 2010-8-20 09:5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