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夏元瑜:老盖仙谈民俗

夏元瑜:老盖仙谈民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714X/9787563377145
·条形码:9787563377145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丛书名:夏元瑜幽默精选


一读就懂 京味逗趣见学问,一懂就笑 盖式幽默第一人。
  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
                ——梁实秋
  元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
                ——唐鲁孙
  如果没有(夏元瑜)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
                ——古龙
  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 本帖最后由 张礼敏 于 2008-11-21 10:2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内容简介
“老盖仙”夏元瑜于老北京生活近半个世纪,对民国风俗浸润颇深,点点滴滴,由《老盖仙谈民俗》呈现,皆沾染一种淡淡美感:吉祥画、聚宝盆、吸大烟、传饭统、老爷升堂、小民聚赌、丧礼、鬼节、扶乩的、要账的……种种可爱与无奈,无不折射出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特性。民间生活习俗,自有一种鸢飞鱼跃的生气,历经现实动乱仍得传承,为百姓生息提供一方绿荫,这也是民俗一再让“老盖仙”牵挂的原因。

作者简介
夏元瑜(1909一1995),祖籍杭州,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为著名史学家,其兄夏元瑮为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早年负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日本深造。曾为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园长,南迁台湾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与至交唐鲁孙共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称当代幽默文学代表,毕生著作二十余部,均脍炙人口,其新书在台湾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选"为其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大规模结集出版。
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却自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善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

目录


老北京的幽默
掌故新说
土包子考
王八蛋考
盖仙考
拍马屁的来源考
长生不老的秘术
不腐的尸体
聚宝盆
石鼓传奇
北平扶乩的趣闻
北平的财神种种
刘海戏金蟾
吉祥画儿
对联
老爷升堂
砍人头

讲古论今
吞云吐雾福寿膏
人类伟大的发明--赌
五彩缤纷刺人皮
童发十五式
数不清的三千烦恼丝
——清末民初的女人发式
穿皮草的学问
看了八百年的历书
汉唐百戏
告别式
谈丧礼
简化身后事
想当初
中西互画记
旧中有新,新外有旧

弘扬饭统
饿人谈吃
六十万年传饭统
进补说人参
千年干海鲜
三道古名肴
皇上的伙食
满汉全席
汉魏烹调
食其肉不知其味
——品尝一百十八道牛羊肉记
看碟
三千年前的食谱
酸梅汤和信远斋

奇风异俗
春节闲话
财神会议
访五月花神
七夕离恨天
千古大情人
鬼节·鬼话·鬼画
阴历七月的鬼魅
庆中秋,嫦娥降世
月亮里的兔子
闲话重阳
冬天到了
北平年下要账的
灶王爷升天
八戒禅师来的电话
附录
从自己胸中流出
……

TOP

序言
说起来大约有二十年了,八十年代中,我做古典文学的编辑,每天沉浸在大量来稿中,昏头昏脑看了一天稿子后,往往想读点儿文学作品轻松一下。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有个“港台部”,收有几万册港台书,以台湾文学著作居多。台湾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我以为散文为最优,其中柏杨、李敖和几位老北平作家如齐如山、唐鲁孙、夏元瑜等各有特色。齐、唐二先生的散文大陆近年都有出版,他们的作品都以写大陆旧事为主,从内容到写法都与大陆作家不同,有点“北平梦华录”的味道,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读者的欢迎。夏元瑜先生虽与唐鲁孙先生是好朋友,他的散文虽有怀旧成分,但大多篇章还是以写台湾情事为主,其特点是以老北平人教养、心态来写,别有风味,大陆人,特别是北京人读来倍感亲切。
夏元瑜文章特点是“一读就懂,一懂就笑”,很宜于人们放松时读,可惜当时我们文学所图书馆的港台书库仅有他《弘扬饭统》《生花笔》等少量几本,不过其中也有许多令人喷饭的文章。例如《大兴水利》就是如此。侯宝林先生的名作《戏剧与方言》中有“论戏剧与水利的关系”的噱头,而夏先生这篇可以说是“论水利与食品业的关系”,文中更是笑料迭出。

文摘
一从“老盖仙”说起
夏元瑜这个名字在大陆还是陌生的,而台湾几乎是家喻户晓。二00三年社科院组织与台湾一些学者对谈“关公”作为文化和文学形象的意义,会下我曾向一位台湾老人问起夏元瑜先生,他带有些惋惜的口吻说:“老盖仙走了。”
“老盖仙”是夏先生的自称,无论作文还是主持节目都自称“盖仙”。“盖”是台湾俗语,夏先生自己曾解释说:“‘盖’,这字大概起源于本省,以前在大陆上没听说过。‘盖’字的意义是能言善道,多少也有一点宣传不实在之事的成分。与‘吹牛’的‘吹’不同,吹者从无说成有,假的成分很多。为人在世,‘盖’则可以,‘吹’则不可。”(《谈话的技术》)
看来“盖”有点类似大陆常语“侃”。 “盖仙”应是善盖而带仙气者也。
“老盖仙”也有出处,本是台湾六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例如古龙的《那一剑的风情》其中有怪侠“老盖仙”,他自称“老夫本来就已名列仙班,已经一甲子不食人间烟火,专以百草为生”。在别人眼中,他老人家则是“一位身材本来应该很高,但经过岁月的折磨,现在已经像虾米一样萎缩伛偻,头发已经开始泛白,脸上已充满了岁月无情的痕迹的人”。手里拿着一把三弦。
夏元瑜先生以“老盖仙”戏称自己,有自嘲,也有自负。因为这个绰号通俗好懂,很快被大家接受和喜爱。因此,夏先生虽是退休后才开始写作和偶尔游戏于荧屏,但在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大红大紫,为广大民众所知、所热爱。
夏元瑜(一九0九--一九九五)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北京即称北平)师大附中、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北师大生物系建系早、设备完善,是全国最好的)。毕业后赴日本九州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归国后则在北平西郊“万牲园” (即今北京动物园)任园长。一九四七年在台湾新竹任检验局分局长一年,后遂以制造动物标本和有关生物教学的教具为业。其所制作的标本,从昆虫到大象,无不栩栩如生,享誉台湾。六十岁(一九六九年)退休后移家台北,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教授舞台语言,并在美术系指导有关动物的绘画。时在电视台做主持人,受到观众的欢迎,曾获“金鼎奖有功人员奖”。从一九七五年起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主持“古往今来’’专栏,撰写了大量传播知识和弘扬文明的幽默散文,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陆续出版散文集二十余本,十分畅销。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遽归道山,享寿八十六岁。
夏先生前四十年基本上生活在北平,后四十
……

TOP

老盖仙谈民俗 文章节选
掌故新说
 土包子考
“土包子”这三个字在台湾很流行,在北平可不说.我真想不通,用土做了包子当然不能吃,可是又怎么能够代表乡愚呢?有点儿欠通呀,欠通!所以要另找别的线索来研究,从“豹”字上下手。
中国的猫熊固然有名,其实还有不少动物是举世的珍品,雪豹就是其中之一。它产于阿尔泰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若干在两万尺以上、超乎森林线的雪峰上,连头带尾长七尺半,尾占一半,重约九十斤,毛长而白,有许多不清楚的暗斑.按说寒冷地区的兽皮都很贵,可是这东西的皮不贵,大概是毛粗而又不大好看之故。在北平的皮货店中常有,店中人叫它做“土豹子”,价钱比黄豹便宜。实际上雪豹的确是珍兽,台北三重市的名医陈炳华收藏着两张。
第二种是黄色的金钱豹,北自东北,经华北、华南,直达中南半岛以及印度全有。因为皮漂亮,所以虽多而价昂。
第三种是云豹,体形在豹与野猫之间,尾很长,有二尺六寸,跳跃时能有平衡身体之用。这兽在亚洲东部各地很多,台湾前十几年还有,现在绝迹了,日本人叫它“高砂豹”。这东西在国内常会在晚上跑出森林到附近农家去偷鸡鸭,行为不大体面。毛色是土黄的,有大斑,边上黑,当中淡,毛色并不好看,所以北方乡下人叫它做“土豹子”。于是得一结论,雪豹在皮货店中被人叫做“土豹子”,云豹被乡下人叫做“土豹子”,城里又把这名词来叫乡下人,到了台湾又念走音,变为“土包子”。不通之极,应改改才对。
  王八蛋考
替“王八蛋”作考证文字,您先别说这题目太粗俗,怎么夏元瑜今天也说起粗话来了?这您就错了。我只是想学清代儒家研究训诂之学,不过读书不多,想不起有什么古文古字可探讨的。正好接了一个打错的电话,他不但不道歉,还骂了一句“王八蛋”,不知他是骂电话机呢,还是骂接电话的人?反正我一听这三字,顿时被启发了灵感,赶忙找出原子笔来爬出这篇稿子,于是也想起各人所接受的灵感大有不同。牧师布完了道说:“以上这些话是圣灵叫我说的。”作家们坐在家里忽地心灵一动,想起一篇大道理,跟卖棉花糖的一般,一小勺子的砂糖放进去,一大堆的棉花糖就涌出来。我呢,不是作家,心灵没动过,像写这篇文章一样,是被人骂出来的。所以韩信不羞胯下之辱,真是大有道理。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夫王八蛋者,王八之子也,论乎辈分,差之一代。”由这几句古话看来,“王八蛋”之所以成为骂人的话,还出于他的先人——“王八”——是该骂的东西之故。所以,必须先研究王八的起源。
查中国古书,最古的莫过于《书经》,其中《尧谟》《禹典》都够得上四千年了,以后宋初的《太平御览》,明初的《永乐大典》,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等,包罗万象,我不是吹,全逐字细查过.皆无“王八”两字。再查稗官野史、诸家笔记,也不曾有见过(现代新文法,等于英文的had seen)。又想到元朝施耐庵的《水浒传》,其中全用的是宋朝山东的基层社会的口语,也有不少粗话,鲁智深、李达之辈,全没用“王八”二字骂过人,可见这二字至少在宋元时代尚未发明,至早也不过在元明之际才通用的。而且王八的本意,是指龟鳖而言,在《水浒传》中,鲁智深说“团鱼大肚好吃”,团鱼是北方叫鳖的俗称,可见那时王八这名词根本还没有。团鱼的意思是圆圆的鱼,形容恰当;而王八呢,毫无意义。有人说是忘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第八个字——“耻”,所以叫做“忘八”,后来被叫走了音,变成了“王八”。我想用于骂人的话,没人费这么大的事,从八德上去兜圈子,被骂的人挨了骂,还得有点学问去细细地推敲才能明白,想来没这个道理。所以,我想这叫鳖为王八的话,许是蒙古人带来的外来语。北平话中有不少的外来名词,尤以食品类中最多,如萨其马、奶乌他、他思蜜,等等——不过这些甜食在中国原本没有,不得不采用满洲语。可是团鱼自古就有,为什么要用外来语呢?也有点欠通。总之,鳖怎地取了这外国名字,而又流行得如此普遍,很令人费解。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王八”二字先流行于北方,清朝南方人到北京做官,学说官话(北京话),别的没学会,先学了“王八蛋”,回去骂起人来都有点官架子的威风,至今这三个字在长江以南并不普及于民间。
既要考据古事,少不得要翻开古书看看,先找到《说文解字注》,对“鳖”字的解说是: “鳖,甲虫也(《考工记》注,外骨龟属,内骨鳖属。按:鳖骨稍内耳,实介属也)。”译成白话:“鳖是有盖儿的动物,骨头长在外面——有硬盖子的——是乌龟,骨头长在皮里边——有软盖子的——是鳖,全是长壳儿的动物(按:介属包括螺蚌等在内)。”
要说起它二位的盖子来,可大不相同。龟有一个完整的硬壳——背甲、腹甲和二侧的甲,全连在一块儿,脊椎骨和背甲愈合。有人以为乌龟会从壳儿里爬出来,那是万难办到的。它背上的这些骨片,上面又盖着一层几丁质的薄片——兽的毛,鸟的羽,全是这种物质形成。淡水小型龟的壳,比海产的大龟还结实。大海龟的腹甲相当软,背上的几丁质薄片也容易脱落。鳖可就不同了,背上没骨片,由每一脊椎骨向两侧延伸成一圆盖,上面长厚皮,在后缘特别多,长出一寸多宽来——所谓“鳖裙”,最好吃。鳖也没有侧甲和腹甲,英文叫它为Soft shelled turtle,就是软壳儿乌龟之意,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骨在内,内骨属鳖”。
在英文里有两个字,turtle和tortoise,中国人看着全是乌龟之意,在洋人眼里可不一样。7urtle是指水生的龟类而言,背面比较平(流线型),如一般水田中的龟和各种大海龟等。Tortoise是指陆生的旱乌龟,如美洲沙漠中的乌龟和南非的旱龟等,背面隆起较高。鳖可是完全水生,没生在沙漠里的。
龟在古时候地位很高,龙是鳞虫之长,凤是羽虫之长,龟是介虫之长,麟是毛虫之长,您瞧瞧它老人家竟和龙、凤、麒麟同列,是四灵之一。汉刘向说:“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殷人用龟甲和蓍草来卜未来,就是因为它们全通神。在春秋时,神龟的壳很受敬重。有一天,楚王派使者去请庄周为相,庄周说:“我问问您,有一只大龟,活着在泥里爬好呢,还是死了把壳儿留在庙堂之上受人拜好呢?”使者说:“当然活着好啦!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庄子说:“那,您就请回吧!告诉王爷说,我宁愿自由自在地在泥里爬,不要去当那死龟壳的宰相。”由这段对话中,也可瞧出那龟的地位,不过要死了才受尊敬,未免有点儿差劲。
下面有一排四个甲骨文字,第二字无疑的是龟的背面观,第三字和第
四字是龟的侧面,只有第一字有点问题,文字学家说它也是“龟”字,但据我看,第一盖子很圆,第二没有裂纹,而有四个小点,正是个“鳖”的象形字。您再瞧那四号“龟”字的头,就是个甲骨文中的“它”字字形(它,蛇的原字)。 《说文解字》里说: “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由这儿看来,就有问题了,它没有雄的,只能和蛇交配,所以头像蛇——女儿像爸爸,理也。此说由来很古,《列子》里讲:“纯雌,其名大腰(当时的俗称)。”为什么古人认为它纯雌无雄呢?原来爬虫的雄性生殖器,不露于体外,它们的肛门和生殖器全共用一个孔,古人不知,以为全是母的,竟然糊涂了数千年,连明末的大博物家李时珍都不知道。
不过龟在生理上虽被人误解,其名誉和地位,却并未受丝毫影响。唐时仍用为人名,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龟寿鹤龄”“龟鹿延年”全仍是吉祥话。日本人留学大唐,也把这些风俗习惯带了回去,人名里也用龟字,结婚礼堂上放一个绸做的龟,全是取长寿之意。本省祭神用面龟,也可证明龟是上得了台盘的动物,连神都喜欢它,这仍是中国的古风。石碑之下有个龙首大龟——名叫赑质,帝王陵寝中的神道碑都少不了它,足见其尊贵。赑屃是“一龙生九种”里的一种,所以有龙头,如此看来,乌和龙都攀上了亲戚。从什么时候开始乌龟倒了霉呢?清初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其中有一段大意说:
扬州丰家巷开下等妓院的王义安,有一天戴了方巾(非中过秀才的人不能戴),冒充读书人在酒楼里和朋友喝酒,遇到了两位穷秀才。他俩一看丰家巷的乌龟居然敢戴上方巾,一把扯下来,还大打了一顿,打得乌龟跪地求饶,又掏出三钱碎银子送上做好看钱,俩秀才方肯住手。
江南人叫老婆偷人而不敢管的人做“乌龟”。北平没乌龟,一般人没见过,鳖和它类似,于是用了通行的外来语,叫这类人为“王八”。推而广之,管开妓院的男人,用这名词。其实妻子有无外遇和做丈夫的人格毫无关系,也许他心胸豁达,没占有欲,尊重老婆的人性尊严——自由,而不去管,不过这样的人不多,衡诸常情是要干涉的。可是有的人虽生气却不敢管,这就是十足的懦夫,好像鳖缩着个脖子,装看不见,不敢去管,这才让别人瞧不起。所以王八的含义就是懦夫,和“纯雌无雄,以蛇为雄”毫不相干,否则的话,龟鳖的地位在元以前怎么没有摇动呢?江南人叫老婆偷汉的人为“乌龟”而不称“王八”,正因王八是北方通用的外来语。
骂别人“王八”和“王八蛋”大不相同,前者必须是有妻的懦夫,后者是懦夫之子。用“王八”二字,必须事先调查明白被骂人曾否结婚,若尚未结婚则根本无挨此骂之资格,即令已婚,其妻是否红杏出墙。若未出墙,则又失去挨此骂的资格;若已出墙,而丈夫知道不知道也大成问题。不知者不怪罪,当然不能用这两字骂他;若他知道了,伸着脖子理直气地正打离婚官司,那也不能用这两字叫他;只有他低头默认,虚位以让,才当得起这两字。如此说来,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少之又少了。不过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老婆偷汉,本夫不打官司,要一笔遮羞钱和解了事的,算不算是王八?
社会上对于开妓院的男人叫龟(北方叫王八),女人叫老鸨(本省叫老娼),全是被人所看不起的。可是北平人有句谚语:“有钱的王八大三辈。”意思是说不论你怎么下贱,只要有钱就受人尊敬得跟亲爷爷一样。原是句骂势利小人的话,不料近年来真瞧这句话实现了,老鸨居然成名立传。而且在七八年前电视的庆祝戏《八仙过海》的演员表中,把那位仙女的名字,换为她的名字,竟然名列仙班,又岂止“大三辈”而已哉?太史公有知,也许会后悔当初《史记》里没写下《龟鸨列传》。我在《以蟑螂为师》一文中,也说过乌龟的值得效法之处。
王八蛋——懦夫之子——的应用范围,跟“王八”不同,无须在事前精密调查,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全可适用。和这三字分量相等的另一名词——也是北平人常用的——是“丫头养的”,这“丫头”二字是指未结婚的大女孩而言,养是生产,换言之即“私生子”之意。
河南人骂人为“龟孙”,比王八蛋又小了一辈。为什么河南人不用王八二字而用龟字呢?因为河南是产龟的,殷墟的龟甲全是古时当地的产物。
  盖仙考
咱除了乱“盖”之外,嘛也不会,嘛也不专。“盖”原是个古来就有的字,可是现在一般青年人们用来当“吹”字讲。“吹”字的解释南北不同,北平人认为“吹”是夸大之意,正人君子所不取,上海人认为是闲聊聊之意。现下流行的“盖”字的含义很合乎上海人的“吹”字,而不是北平人的“吹”。能说善道,口若悬河的,盖中之尤,称之为“盖仙”。谁曰不宜?
各行各业全有祖师。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他有炼丹炉),理发匠祭吕洞宾(他背着宝剑),烹饪业祭燧人氏,药商祭孙思邈,国剧界祭老郎神,那么,好废话、好盖的该祭谁呢?
春秋和战国时代盖仙极多,那时能说善辩之士,极易混饭,凑点路费,去见位王侯,三言两语就能蒙出个宰相来当当。所以苏秦不但是大盖仙,而且可称为“盖圣”,竟混出六国的宰相来,可惜为日无多,昙花一现而已。张仪“盖”动秦王,立统一之基。后世也有像张仪一般的外交家,纵横国际,飞来飞去,但是他们的结果恐难与张仪并论。更有若干先贤先儒一肚子救国救民的热忱,也能说善道,可是终生郁郁以终,这是能说而不能盖之故。盖与说有一点儿不同,盖是说中含有使人动摇的成分。那些老好人们不明此理,不但混不上个宰相,恐怕连推销一套视听教育的器材也不得成功。
西楚霸王项羽,叱咤风云,是拔山举鼎的人物。他脾气暴,耳朵软。和刘邦打仗,百战百胜,刘邦不挠不屈,始终不合作,最后一战,把项羽围在垓下。那天晚上项羽手下只剩了十几个人,忧虑重重,虞姬置酒劝饮,聊解片刻之愁。他喝了几大杯,拍桌而起,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像咱这样的博古通今之士立刻就明白,登时悟出了“气”字和“盖”字的关系。人体里的气是要吹出来的,吹了出来之后,可盖住世界,吹为盖之因,盖为吹之果。以此推断,今天流行的“盖”真和“吹”字同源而同功。
不但此也,一口二氧化碳吹出来,能盖住全世界,换句现代科学用语,把全球的空气都污染了,冲这句话,也就做“盖”中的祖师了。至于“力拔山兮”,那更甭提,读者自明,真是“盖祖”语气。
结论,本“盖”与“吹”相合之理,项羽口气最大,豪迈千古,我们后生盖子盖孙应推之为“盖”行之祖师。台北繁荣,郊区正在兴建若干庙宇(现不立法管理,将来若拆除就麻烦大了),凡我盖界中人似乎应当也建座项王祠,凡是第二天要训话的、辩论的、揽生意的,以至写稿子的,全该去致祭,以求得沐神庥。大家集腋成裘,共襄斯举,咱愿为经手人焉。
盖得最成功的首推伊尹,他多次奔走于商汤和夏桀之间,都不得成功,最后背着鼎(古人煮菜用),提着金兰酱油、镇江老醋、糖、辣椒油等五味,以做菜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天下之法,说给商汤听,大为成功,并且把夏桀灭了,不但是开国功臣,而且名列圣贤之中。可惜傅培梅(编注:台湾知名厨师)女士之生也略晚,要是提早三千年的话,没准儿伊尹的职位是她的。
王莽在卅岁以前,盖得很成功,天下众望所归,不料以后越老越盖不住了,直落得身首异处,骂名千载。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