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组新闻:成都非遗公园变空城

非遗公园能否做到节完园不空 有参与性才有人气

2009年06月05日 13:27   来源:四川日报   张珏娟

截至昨(4)日,第二届成都非遗节博览会开展4天以来吸引了40多万人游览。这样的数字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来说是个喜讯:有人气、有项目,非遗公园或许将长久成为成都的文化一景。其实,在本届非遗节开幕前,成都市已经有了设想:借非遗之力推动这个公园成为文化产业的又一发力点,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非遗旅游景观。

    记者昨日调查时发现,非遗公园对周边经济发展正在起到拉动效应;对各地参展代表来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了“基地”。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担心:非遗节落幕了,参展项目走了,公园如何支撑非遗主题?

    参展代表:

    聚集人气很重要

    “非遗节后公园还有人吗?”这是外地参会代表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今后若在公园安营扎寨,涉及到住宿等诸多成本问题。而非遗公园要打造成为全国的非遗景点,吸引省外非遗项目入川又是绕不开的话题。

    “张小泉剪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展区将持续至13日非遗节闭幕。她说,尽管现在生意不错,但要考虑到非遗节的渲染,以后公园人气如何还需要考察。不过,这次博览会让他们认识了这项非遗在成都的营销潜力,第一次决定在成都设立代理营销部,专门开发四川的市场。

    在河北展馆,连续两次参加非遗节的张光宁说,人气是支撑主题公园的关

    键。“第一届非遗节开始也很火,后来参观的游客几乎都是周边群众了,再后来我们只有撤展。”张光宁认为,非遗公园的打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年看公园的绿化等基础设施更好了,难点在于人气的持续性。

    记者采访发现,像张光宁这样的省外项目代表,他们最关心项目在这里的销售前景。“现在大多非遗项目都靠补贴生存,要不远千里在成都扎根,首先要解决我的东西有多少人买。”河南馆一位工作人员说,公园的创意不错,不过它一定需要全国非遗元素的装扮,省外项目在这里如何生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绵竹年画传承人李方福告诉记者,如果要长期留在这里,需要解决创作、食宿等很多问题;如果市场好就可以考虑在周边租房创作,然后把作品拿到公园来卖。

    游客:

    有参与性才能有人气

    “挂面是空心的?以前都不知道。”在德阳展馆,成都市民罗翠拿起一根刚刚制出的中江挂面仔细瞧了瞧,然后一口气买了8把挂面。罗翠还在“挂面瀑布”前留影,模仿工作人员制作挂面。

    这样的场景让工作人员很开心,3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半个小时就卖了几十把挂面。”工作人员说,因为把挂面制作作坊搬到了现场,吸引了不少观众。

    “生产+销售”这是本届博览会最大的招牌,现做现卖的景象在公园比比皆是。不过,记者发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最受欢迎。

    在浙江展馆,张小泉剪刀是最火的展区,一个上午就卖出了12种类型30多把剪刀。刚刚买下两把剪刀的张厚才大爷告诉记者,张小泉剪刀既是非遗,又是生活用品,既然来逛博览会就买点回去。不远处,宜宾南溪豆腐干展销台也围了不少人。“这东西商场也买得到,但是现场有制作工序讲解,感觉不一样。”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游客,所有人都对关乎日常生活的非遗最感兴趣,有8位游客购买了豆腐干、瓷器等生活产品。许多游客表示,非遗公园要延续非遗主题,首先要留住项目,让百姓有亲自体验、实践的机会,是游客到此一游最期待的。

    专家:

    “双线”推进,运营互补

    游客与代表,两种声音实际是一个话题:非遗公园要想撑起主题,必须有市场有人气,形成“生产—保护—传承—产业”的连锁效应。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院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认为,这些声音实际折射了非遗如何“商品化”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切入,避免节会落幕公园也落幕。”蔡尚伟说,前期公园可以通过“双线补贴”的方式推进,引入像美食节这样有人气的活动,通过租赁摊位等方式为非遗展示储备人气、聚集资金,形成美食市场与非遗市场的互动。

    同时,非遗项目的聚集效应很重要。“可以是公园,也可以是非遗聚落。”蔡尚伟认为,公园不仅仅要为项目提供展示的场地,还应该成为吸纳人才的基地,形成“前店后场”的格局。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在公园周边可以打造“非遗村”,成为非遗的生产基地,前期适当为传承人提供补助,后期通过市场盘活,让村里加工生产的非遗产品直接销往公园或者向全国市场推广。

TOP

专家教授支招非遗公园可持续发展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记者 赵一)
  昨日上午,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省社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齐聚一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为非遗公园的二次创业和再策划拉开了序幕。
  据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分三期建成,共占地4897亩,一期占地1400亩,已基本完成,第二、三期在后两年内将逐步完成。建成后,整个公园总体风格紧扣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集文化内涵、生态环境、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成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功能为主,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区和国内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
  “非遗公园在营销上可以定位为知识型的休闲,是有用和愉快的混合物,可以开发传统医学、民间美术等项目,并考虑联合旅行社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景点连线发展。”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立伟认为,非遗公园“卖”的就是文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举例说,一位民间的收藏家开辟了一个特殊的收藏领域——秤砣,但收集下60—70套各个朝代的秤砣后,他又犯难了,因为不知道放在哪里,最后西南财大钱币证券博物馆帮他保管这批特殊的藏品,博物馆因此多了新的藏种,收藏家的名气也大大增加。谢元鲁建议,非遗公园要走本地化的道路,但在以后可以通过专题展览的形式,展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市场手段办公园,在公园里办市常”省委党校教授李翔宇说,非遗是风情文化,要先吸引眼球,再创立卖点,卖品牌,卖特色,为游客提供精神上的享受,他建议在非遗公园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学校,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也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扩大影响力。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朱创业则建议非遗公园的后续建设以创建AAAA旅游景区为抓手,强化主题化的品牌,着眼于市场化的运作,落脚于产业化的建设。
  (成都日报)

TOP

专家教授支招了,怎么还没实现可持续发展啊????

TOP

济南为迎接全国非遗的活动,也在干同样结果的事情!可叹啊!

TOP

当“非遗”遇上文化产业开发!

TOP

这是一种“复制”思维,经济搞不上去,就用文化来当旗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