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挑担围鼓”暑期调查小组 策划书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调查小组
赴荆州市区实践活动计划
一. 活动背景
荆州挑担围鼓为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荆沙地区一种独特的器乐演奏形式,在传统节日、民间喜庆礼仪、工商庙会节日时都有所展现。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文化冲击下挑担围鼓面临传承和保护的问题。根据院团委发[2010]6号文件的精神,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遂成立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担围鼓”调查小组调查小组,对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
二. 活动意义和目的
荆州特有的魅力,不只在于它的历史,也在于它丰富的非遗。了解、探索荆州的非遗,尤其是荆州的民俗,不仅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风貌,也能感受荆州独特的文化底蕴。据此,我们小组决定在暑期调查荆州的“挑担围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搜集整理挑担围鼓资料,让更多人去关注它的现状,激起同学们承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实践课题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
所属地区: 湖北 • 荆州
文化遗产名称:荆州挑担围鼓
遗产编号:Ⅱ-14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北 荆州
遗产级别: 省级(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进演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
四. 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预设中,课题的完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 走访荆州市文化局、荆州市群艺馆、荆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这些部门是非遗保护的主要机构,他们掌握着大量的非遗信息,其中包括非遗传承人的详细信息,走访这些部门,有助于调查的开展,少走弯路。 我们会事先与这些机构的负责人取得联系,预约之后前去拜访。
2. 拜访“挑担围鼓”的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掌握着“挑担围鼓”最多的信息。 我们将采取访谈的形式与传承人接触,深入的了解“挑担围鼓”,做好录音和录像,掌握第一手材料,并进行整理。
3. 走访“挑担围鼓”流行的区域:流行的区域就是这一特有的民间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 我们将走访这些地方,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聊天式采访,了解他们对“挑担围鼓”的认识,并做好记录
4. 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任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问卷的填写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想法和一定程度的预测非遗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五. 预期成果形式
1. 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挑担围鼓”的历史、基本介绍、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困难及可行性对策、传承人的情况、市民对它的认识
2. 影像资料:在采访的过程中所拍摄的DV
3. PPT展示:其中照片包括“挑担围鼓”的演奏器材图片、传承人的照片、采访中的照片
4. 访谈稿:与传承人之间的对话稿,作为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存档
5. 总结:每个参与调查的成员写一份总结,汇报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挑担围鼓的认识、调查的感受等
六. 实践前准备工作
1. 资料的收集: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关于挑担围鼓的信息,对这一非遗项目有一定的了解
2. 在民俗学老师(孙正国老师)指导下,深入研究课题,为调查找准方向
3. 器材的准备:DV、录音工具、记录本
4. 制作统一的体恤衫、太阳帽、工作证
5. 设计调查问卷
七. 实践期间完成的任务及计划安排
在实践期间,我们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走访非遗保护的相关机构
2.做好对传承人的访谈
3.走访“挑担围鼓”流行的区域
4.完成调查的同期拍摄工作
调查结束后,及时的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写好调查报告和总结。
调查的计划和安排:
首先是人员的安排,在调查中,王小艳主要负责与被访问者对话,舒甫圣主要负责访谈信息的录音和笔录,李婵婵主要负责DV的同期拍摄,潘娇协助访谈和相机拍摄,张联江负责联络和应对突发性事件。分工根据调查需要进行调整。
其次是日程安排:7月9日至11日,前期准备阶段;
7月12日至20日,走访相关机构及传承人;12日至13日,去荆州市文化局,群艺馆,民间艺术家协会;14日,去吴生荣老师家;15日,去朱家兴老师家;16日,去陈官保老师家;17日,去李楠杰老师家;18日——19日,根据访谈效果灵活安排,作访谈补充。
7月21日至25日,走访“挑担围鼓”的流行区域。21日至23日去梅台巷、胜利街;24至25日去草市。
7月26日至27日,调查总结阶段。
[ 本帖最后由 太阳鸟 于 2010-8-4 22:2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