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

第二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

发布日期:10-06-13 09:08:00 点击次数:298  
   (记者 李波)群贤毕至,少长云集。 6月 12日,正值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荆州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 在我校召开。来自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三峡大学、荆州市区县文化系统的相关专家、学者,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省级传承人,以及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非遗社团的代表共 200余人参加了论坛。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易法新,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家宝等领导应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荆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卫平主持。

    开幕式上,副校长李家宝致欢迎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希望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好人类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从总体思路上提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要与本地域的标志文化相结合、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要力争做到“三代人”并存发展(第一代指年龄稍长的老艺人;第二代人指骨干力量的中青年艺人;第三代人则是未来的接班人),做到代代相传,避免传承危机的出现。

    随后,论坛分两个小组进行了讨论。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各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荆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卫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与关注度;二是政策性的支撑问题;三是旅游市场的培育问题。同时,他建议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报告提供给政府,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我校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修祥指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要做到合规律、合目的,要在非遗等传统艺术形式中融入现代的元素,加以转化和利用,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建议加强对非遗资料的搜集与保护,在高校开设非遗选修课、招收传承人,同时做好非遗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使其转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力争创造经济效益。此外,其他专家与学者也都做了简要发言,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闭幕式上,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罗义华分别代表两个小组作了总结发言。各位专家、学者还共同观看了由我校文理学院学子自编自导的一部反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生存状况的专题片——《十年的守望》,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高校之间在非遗研究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探索了高校与政府在非遗方面开展合作的途径与方式,对于促进我校在地方非遗方面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鼓励、吸引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非常及时而深入的会议小结!
我们希望这一个平台,能够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环境,能够创造一个传承机制!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