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 保护 不能流于形式

"非遗" 保护 不能流于形式

     (承蒙版主厚爱,继续发帖支持!!!)

            当下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极高,但落实到具体的传承人和传承机制,却一直是流于形式。我们可以看看当下保护非遗的几种途径;

        1.国家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各级政府积极学习和宣传.
        2.高校专家教授和研究部门组织对非遗的研究,并发表学术研究成果
        3.地方政府组织申报非遗(多数是为了得到文化品牌,获得经济效益)
        4.民间自我保护


        看似我们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保护机制,而且从具体样式的保护到具体内容的研究都有文化部门和学术组织在做.但是这种保护从本质上讲是流于形式的.

        首先,文化遗产是文化形态中比较特殊的一类.非遗的保护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传承人和传承方式.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经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的技艺不是传统的教于学的模式,我们常常提到的心授就是其中很重要一种.保护非遗,就应该从传承的一点一滴做起,否则,即使把一种技艺传了下来,也只是形式上的.

       其次,非遗的保护触碰到很多体制性的障碍.例如:政府的保护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体制外的很难插手,但是我们民间的很多东西是体制外的,它们的地位还没得到政府的确认,所以当这些民间艺人希望得到保护时(常常是经费支持),政府也只是爱莫能助.

       再次,商品经济时代,一些打入市场的非遗产业往往能很好的传承,因为有人出钱,就有人去用心地来"生产",姑且算一种传承.但是某些与市场要求不符或者其经济价值还未被充分挖掘的非遗品种就被人忽视掉了.而且,地方政府要利用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方式来招商引资,如果经济唱不了戏 ,哪就要拆文化的台.

       最后,研究机构或者专家学者的研究一定要运用到实践中去.保护最终的目的是留住遗产,不是留下一堆学术成果和理论知识来给后人看.怎么运用于实践,我想又是一个机制性问题.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非遗.但是现实是我们缺乏必要的条件: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没有经费支持,缺乏对民间工艺的了解,也没有来自传统的熏陶和必要艺术的功底.


       但是大学生也有很好的条件去做传承的工作,如果真的需要大学生来做具体的实践工作,文化部门就应该和高校合作,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帮传承人解决实际困难.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就是因为大家都意识不到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重要才使其频频流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