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川名片

汉川名片

抢救
  汉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极其丰硕,“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楹联奇才黄良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民间奇人何三麻子,传奇状师柳炳元,善书、民歌、楹联等艺术形式广为流传。
  然而,民间文化受到极大冲击和破坏,流失速度惊人。2002年底,汉川市提出“文化兴市”战略,将文化产业正式纳入县域经济建设范围,成立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对善书、民歌、楹联等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
  汉川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对传统文化传承人及专业人才队伍进行保护和培养。同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编成地方教材,纳入本土教育计划,在中小学校开设教育课,设置传统艺术表演专班,聘请传统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拨款200多万元,对历史悠久,濒临消亡的汉川善书进行原生态的抢救和保护,分期分批对重点善书老艺人的重点书目进行全程录像,建立电子档案。
  汉川的善书、民歌、楹联专班收集了两百多本艺人整理的善书案卷手抄本,编撰《汉川善书》、出版了《汉川民歌》和《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汉川分卷》,在仙女山公园兴建了楹联艺苑。
  去年4月,汉川市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挖掘
  去年12月7日,在汉川市马口镇最大的善书馆里,罗连苟贴出了“今天演出《打碗记》”的海报。每天,前来这里听书的老年观众有近百人。
  如今,在汉川市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和马口镇等地,已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善书演讲队伍,目前,善书艺人已由原来的 5人发展到18人。支持和鼓励文艺工作者研究善书,撰写理论文章,有一批善书研究理论文章在全国和省市刊物发表。
  楹联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奇葩,在汉川民间有一大批楹联爱好者。在全省楹联大奖赛中,汉川连续五年获得冠军。汉川市将楹联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繁荣丰富楹联创作的内容,使楹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全市城乡楹联文化活动蓬勃开展,12个乡镇相继成立了“诗词楹联学会分会”。市里还投资百万元,在每个乡镇入口处建嵌联龙门架,在仙女山公园建设对联文化风景区。
  汉川还在全市广泛开展楹联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争取更多的市民参与。汉川老年大学长期开设诗词楹联课,部分中小学已把楹联文化列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中。该市每年举办一次春联大奖赛,积极主动给各单位、部门、家庭创编对联,群众性诗联活动深入人心。汉川市诗词楹联协会已举办了10多届诗词楹联大赛,涌现出了一批“楹联机关”、“楹联学校”、“楹联之厂”、“楹联之村”和“楹联乡镇”。
  创新
  民间艺术如何流传下去,汉川将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赋予民间文化新的内涵。
  融合。将传统文化取长补短,互相发展,如汉川善书不断吸收汉川民歌的曲调和风格,对同于本地音色区域中的其他曲种的音乐加以改造,创立、丰富了善书的唱腔。
  推陈出新。善书艺人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作新的善书内容,向人民大众宣传新道德、新风尚,使善书不断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如创作了善书案传《湖乡情》、《新农村》等。汉川善书成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知名的国际文化品牌。
  与时代发展同步。汉川民歌歌词、曲调比较单一、简短,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改编,推出了脍炙人口的《依呀调》、《汉川斗笠好》、《新农村风光好》、《新放牛歌》等,2007年,从《汉川民歌》集中精选出20首民歌进行再创作,并录制成光碟,四处传唱,深受农民群众喜爱。
  汉川还大力打造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又大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据初步统计,每年参与者达5万人次,辐射带动40万群众。
  特别是2004年至2006年,日本学者阿部泰记远渡重洋,4次到汉川,与国内善书研究者探讨善书的源流沿革、艺术风格、历史作用、保存现状,有力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研究

TOP

感谢路路小姐对长大论坛的支持哟!
汉川善书已成为国内相关遗产的核心,日本学者的关注,扩大了这种影响,推动了汉川非遗工作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件极其可贺的大事!
现代传媒的力量,必须被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是其破坏性,一方面是其建设性,我们的路路小姐是站在后一方面的实践者,希望能为家乡非遗的传播与保护,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