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来龙去脉--龙凤申遗(一)

来龙去脉--龙凤申遗(一)

说明:之一至之六系转载,之七之后乃本人撰写,这叫做“抛玉引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耐心看。


有关龙的研究我国学者一直在探讨,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至今为止学术界认知分歧主要集中在图腾说和鳄鱼说两派:
  图腾说:这一派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闻一多先生。他在《伏羲考》中系统地提出了龙是图腾的见解:“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他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注1]图腾说力图弥合先秦古籍中各种龙的记载,意在用一个固定的图腾统一所有龙的意象。闻一多先生的这一推测并没有得到考古学证据的支持。而且,从三皇五帝时期的战争记录表明,在一个氏族打败或消灭另一个氏族之后,战败者的图腾是消失而不是“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图腾说的矛盾在于和图腾定义相忤逆。追根寻源,我们在佛罗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书里,找到了法国人类学家雷诺在1900年提出的图腾信仰的十二教条,所谓教条就是研究图腾现象时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正是这个教条规定了图腾物必须是动物,所以我国的研究者,总是陷在动物的框框里。有关龙的原型有十几中动物原形之多。的确,龙本身在远古也一直是被中国人认为是一种动物的。《辞海》对龙作了两条比较具有科学性的解释也依然不脱动物的窠臼:“(1)古代传说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2)古生物学上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兼有翼的爬虫。”(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是有缺陷的,因为远古时代记载的龙,没有一条是在地上爬的“爬虫”,中国龙从来就是站立的、战斗的龙。)
  鳄鱼说:最早提出龙的原形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现代学者何新也认为:“云,以及云和雨的功能性关系,就是产生龙的意象的基础。““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何新在《龙:神话与真相》专著中持“龙的生物原型是上古存在于中国古陆的鳄类或鲸类动物”[注2]这一观点。持这一观点的还有王大有、刘城淮、王明达、祁庆福等人。这一观点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在于:古陆的鲸类或爬行类都是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生物,而古籍中记载的龙象多数是一种千变万化的天象,起于地,达于天的。
  此外,有关龙的原型尚有“闪电说”(朱大顺)“龙为虹说”(胡昌健)“ 树神说”(尹荣方)“恐龙记忆说”( 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但是多属于个人意见,没有形成学术气候。
  我的见解是:龙的原型是一种自然天象,就是那个时代经常肆虐的龙卷风。
  一,先秦历史文献里关于龙的记载:
  龙在自然界活动是有季节性的,大约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这点可以从《说文》中找到依据。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注3]
  可是这种鳞虫之长很奇怪,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它是长条的动物,变幻能力很强。“欲小则化为虫蝎,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注4]
  龙出现的时候一定伴随着云,而且是乌云。“云气多黑润者,其下有蟠龙。”《通卦验》“龙举而景云属”《淮南子》注意这里景作影解释,意思是当龙向上升腾的时候,有云气如影随形。
  更奇怪的是,龙在中国各地出现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易•系辞》里总结了这种现象:
  “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
  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
  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
  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注5]
   比较一下《辞海》给龙卷风下的定义:“范围小而时间短的猛烈旋风。直径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中心气压很低。……常出现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状下垂。如达地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带往他处;经过水面时,常吸水上升如柱。龙卷风移动速度每小时约数十公里,所经路程,短的只几十米,长的可超过一百公里。”实际上,龙所具有的不同颜色是由于龙卷风发生地的地面地理情况决定的。黄龙发生于黄土地带,赤龙和黑龙也是由其裹挟的土壤的颜色决定的。青龙则是水生龙卷(蛟龙),阴霾下显示青色。而白龙也是水龙卷,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白色。
  黄帝升天就乘的一条黄色龙卷风,升天的地点在今天关中地区岐山和黄河之间的荆山。注意,这里的土壤颜色也是黄土。由于这里在今天看来不是龙卷风多发区,所以引起的恐慌就更震惊更广泛,更何况是黄龙将黄帝卷上了天。我们来看《史记•封禅书》集解记载的详情: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注6]
  文中“有龙垂胡髯”很显然就是《辞海》定义中的“云形呈漏斗状下垂”。这件事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黄帝的被神话与此事关系甚大,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吕思勉先生就认为“明明极不经之语,偏能引地理以实之”,这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真实的。东汉的纬谶之学也借此附会:“中宫大帝,其尊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春秋纬文耀钩•史记索隐引》。甲骨文“龙”字就直接脱胎于这个事件。在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中龙字(见下图甲乙)的象形最初就是上达于天的龙卷风。同样的意思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还有很多。殷商周三代龙字的演变有力证明龙的原型就是龙卷风,见附图:
  
   甲 乙 丙 丁 戊
   《甲金篆隶大字典》徐无闻[注7]
  
  图中甲和乙是殷代的甲骨文的龙字,是龙卷风上天的象形。丙是龙卷风的夜像象形,它上达北斗七星。北斗属紫微垣,古人十分重视北斗,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注:“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说明了黄帝和这个龙字以及北斗七星之间的联系。东汉纬谶学也是借此而生发的。注意第四个龙字,它就是黄帝被龙卷风卷上天的象形,文字下半部是龙卷风象形,上半部是个“帝”字。图戊是周朝尊母龙金文,从中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一事件的历史痕迹。从这个事件的意义上说繁体字龙的左半边应该是个“帝”字。在西汉汉印徴中这种结构的龙字还常常被使用。《汉语大字典》中至今也还保留着这个龙的异体字。其实它才是正宗的龙的繁体。上面的分析使我们得知,龙字的发展进化的过程也是古人对龙卷风渐进的观察和认识的过程。
  在秦汉以前古籍中龙的名目繁多,长相各异。有有鳞的,有无鳞的;有长角的,有不长角的;有半透明的,也有带不同色彩的;有垂髯的,有流漦的。仅名称就有龙 螭龙、虬龙、蛟龙、蟠龙、虺龙、夔龙、应龙、螣蛇等等。这恰恰说明龙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非常符合龙卷风千姿百态的运动特点。上古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的龙卷风形象姿态各不相同,这是古籍和传说中龙没有一个标准原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先秦史实和文献的佐证
  据先秦史籍记载,龙从来就没有被捉住过,最有力的证明见于《左传•昭二十九年》里另有一则关于龙的纪载,也指的是这个时代: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对曰:‘……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蔡墨把捉不住龙归结于水官一职被废除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此前设立水官的历代王朝也没有关于水中捉住龙的历史记载。而凤凰就大不相同,从晚商卜辞中就有方国向商王猎获凤的记载:“甲寅卜,呼鸣网,获凤。丙辰,获五。”(甲3112)金文《中鼎》有"归生凤于王"。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罗列的引自史书的中国各地发现凤的记载更是达到42条之多。
   在历史上不仅没有活龙被捉住过,连一例静止的(死去的)龙的形象也不曾见过。龙在先秦史籍中总是以战斗的形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是出双入对的,夏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残陶器上就曾发现有龙一首双身。此外见于史籍的记载还有很多,《左传》里就记录了郑国发生的两次龙斗,一次称龙,另一次称蛇。再试举四例:
   “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国语•郑语》
   “腾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淮南子•泰族》
   “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注17】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易经》
   值得一提的是应龙和蚩尤这一对龙斗在《山海经》中一共有三段记载,是历史上确实发生的现象应该不是虚构的: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①,杀蚩尤与夸父②,不得复上,故下数旱③。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应龙和蚩尤是双双同时出现的;当蚩尤战败的同时应龙消失在南方,随后数年在应龙和蚩尤的交战地区会出现大旱。正如《商子•农战》中所记载“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把龙(螣)和螟蚼蠋等虫灾相提并论,这样的“一出而民数年不食”的危害恐怕只有龙卷风才能够产生类似的破坏性。而每当应龙再次出现时,又会伴随大雨。说明蚩尤和应龙之间的战斗也是一场龙卷风之战。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一件《楚帛书》,其中所绘的蚩尤的形象就是两条龙纵向纠缠在一起的搏击形象(见附图) 这种纵向的搏击形象应该不会是蛇神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碰巧这几天在看易思羽先生的《中国符号》
里面也写到了龙。

书里面写道,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能干很多很多厉害的事(这个不是书中原话)。
“盘古为什么有如此的神力?甘肃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盘古龙》为我们诠释了答案。因为盘古不是常人,而是一条龙。他尾巴一甩,上去的成为天,落下的是为地,身体化为万座山峰,血液变成江湖河海,头发成为森林。”

书里还说,女娲、伏羲、神农氏、轩辕氏也都是龙。

有次电视里面看到,中国红山文化玉龙(沙老,这个是不是也叫“C”字龙啊?),感觉挺像泥鳅的~~O(∩_∩)O~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洛洛不急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0-5-26 20:24 发表
碰巧这几天在看易思羽先生的《中国符号》
里面也写到了龙。

书里面写道,盘古是开天辟地的英雄,能干很多很多厉害的事(这个不是书中原话)。
“盘古为什么有如此的神力?甘肃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盘古龙》为我 ...
这个话题我准备组织八篇文章,洛洛慢慢看,别着急。
红山文化中,龙的原型以“猪龙”为主,C型龙是一种玉佩,后面的文章要谈到的。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O(∩_∩)O~
跟着沙老走
一定错不了!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沙老,那古书里动不动乘两龙,耳两龙,持两龙等怎么解释啊?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如果说没捉住过龙,那豢龙氏又做何解?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在以前的相册里翻出这张“猪婆龙”~
是08年的时候去宜兴的渤公岛上拍到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沙老,继续大作,我们追着看呢

TOP

学习了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5-27 17:26 发表
沙老,继续大作,我们追着看呢
客气啦!“续集”发在日志栏目,欢迎指教!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