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沂蒙煎饼欲冲击国家“非遗”申报资料难搜集

沂蒙煎饼欲冲击国家“非遗”申报资料难搜集

                                         沂蒙煎饼欲冲击国家“非遗”申报资料难搜集
                                                       2010-04-2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蒙阴县一位妇女正在烙煎饼。 记者 马峰 摄


  临沂人烙煎饼、 吃煎饼的历史有多悠久,到现在仍然没有准确的说法,但至少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家家户户会烙的煎饼,如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在烙了。

  在大家越来越关注“非遗”的今天,煎饼也梦想着能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平邑等个别县区已经将煎饼评为县级“非遗”,蒙阴县一家生产煎饼的公司,也已经启动“申非遗”资料搜集,希望有一天能让煎饼申报上国家级“非遗”。

  缘起虽无考 传承数百年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电视连续剧《沂蒙》里,于宝珍带着儿媳妇烙煎饼的场景,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认识了沂蒙煎饼。

  至于煎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现在临沂农村相传的,多是一些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蒙山望海楼下乐于助人的土秀才田壮,因为得罪恶霸被关进大牢,恶霸扬言49天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

  后来,田秀才的妻子巧珍在睡梦中得到蒙山娘娘的指引,摊制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就没多盘问。

  就这样,过了49天,田秀才不但没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

  山东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楠说,还有传说煎饼是诸葛亮发明的。相传诸葛亮被围在沂河、涑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铜锣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

  无论哪个传说,目前都没有详细的记载,煎饼到底起缘于什么时候,也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煎饼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手艺代代传 今朝能者少

  仅仅在十几年前,临沂农村还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虽然那时几乎每个农村妇女都会烙煎饼,但这并不意味着煎饼的制作工艺有多简单,相反,烙煎饼有着复杂的工艺制作过程。

  从事了近十年煎饼生产的吴楠说,要烙出一张煎饼,至少得两天时间,头一天泡粮食,第二天把泡好的粮食磨成糊,然后才能上鏊子烙。

  烙得好的煎饼很薄,以至于临沂人带着煎饼到外地吃时,许多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都以为在吃“纸”,薄如纸,正是煎饼的一大特点。

  而从另一方面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煎饼也需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沂南县湖头镇68岁的肖大娘感叹地说,以前姑娘出嫁前都得早早学着烙煎饼,婆家要看手艺的,但现在农村里几乎没有几家还自己烙煎饼吃了,多数是一些机器煎饼,会烙煎饼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可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烙煎饼这个传统工艺就会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煎饼申“非遗”资料难搜集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刘婧说,煎饼“申非遗”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它属于“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这一范围,目前,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煎饼已经榜上有名。

  刘婧表示,煎饼作为历史悠久、又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食品,其制作工艺应该进行保护和传承。

  从事了十年煎饼生产的吴楠,近几年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煎饼的传统制作工艺。她欲通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不断发扬光大,打响沂蒙煎饼的品牌,扩大沂蒙煎饼这个特色食品的影响力。

  吴楠已经着手整理煎饼申遗的有关历史资料。但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煎饼,做法虽代代相传,但一直是靠人们口口相传,缺乏归纳和推广,更缺乏一些历史记载,这给申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吴楠说,能否成功申遗还有待相关部门论证,但是近来外地一些特色小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也给她带来了希望。吴楠希望能通过努力,逐级申报后,让沂蒙煎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记珍)

[ 本帖最后由 folkman 于 2010-4-23 22:41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