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泾川西王母祖祠“十最”﹙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3﹚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张怀群】泾川西王母祖祠“十最”﹙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3﹚

我们无法走遍中国每一个县,考察西王母有形遗产;我们也无法读遍中国每一本古籍,尽阅西王母无形遗产。但利用网络,则基本能掌握西王母有形、无形遗产信息精华。比如,在百度网上能在西王母词条下搜索出图文38万多篇(幅)。我用“十最”概括泾川西王母祖庙文化遗产,主要是“十最”容易上口,也是在反复比较西王母网络信息之际,泾川“十最”便自然显露了出来。凡外地没有或没有泾川的早,或没有泾川的美,或没有泾川的大,我就纳入了“十最”。目的是为了把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精华条理性的推广到更大空间。
一、泾川有最美的西王母塑像
        清代以前,人们只能从画像砖、石刻、壁画、典籍、民间绘画中看到西王母形象,有人首豹身、人首蛇身、虎齿豹尾、蓬发戴胜和民间老奶奶形象。整个演变过程是由半人半兽、原始丑陋、凶恶狰狞到慈祥和善。西王母,这位伟大的女神、美神,到底是什么形象呢?在上世纪泾川王母宫西王母塑像出现之前,笔者因阅历所限,竞未看到比泾川王母宫西王母塑像更美的形象,或者说,泾川西王母塑像是我从物质文本、文字文本、网络文本中见到的最美的西王母造像。
         这尊塑像,是由出生在距泾川王母宫30公里许的白水乡的戴国华创作的,戴国华本人我至今还未谋面,他在塑这尊像时才30多岁,当时并非科班出身,而是来自民间,来自生活。他把汉代典籍对西王母形象的文字描述“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变成了活生生的灵气涌动的造型,在5米多高的塑像中,把现代塑像要求的透视、体态结构比例处理得非常合理。你端详塑像中的西王母面容,是没有任何痛苦、遗憾的表情,似乎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十分满意,有从容、大气、超脱、纯粹、圣洁之感,中国人对女性成熟之美的向往和渴求,全都在面容和体态上体现。把文学作品描写的女性之眼和眉、鼻子和口、面颊与脸型的美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用雍容华贵不足以概括。在塑像的西王母的心中,装着天地与人;在精神世界中,已经到达了人类要到达的圣地。她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位美的偶像媲美,中国人理想中的女性美、母亲美,定格为现代人审美视野中的西王母之美。21世纪,人类自觉追求生活艺术化、形象审美化、生育优秀化,把一个美的盛世正推向更高层次。西王母形象,必将成为今日中国人崇拜的偶像之一,也使人类追求美的极致有了审美的参照。这尊西王母塑像在21世纪前夜诞生,正是把养育了我们需要我们报恩的母亲之美和进入圣殿需要我们膜拜的母亲之美,即世俗美和脱俗美得以完美结合,把高雅与通俗的造像语言充分传递,让人人都能读懂。从古至今,造型艺术不断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认为惟有戴国华为西王母塑造出了人们理想中的西王母形象,更通俗地说,每一个人只要在泾川西王母塑像前凝神半小时,就能找到自己生身母亲的音容笑貌,分明是我们的生身之母在眼前。
         西王母的侍者,东王公和侍者的塑像,都出自戴国华之手,也都有超凡脱俗的艺术感觉。衷心欢迎还未到过泾川的各位台胞能早日一睹西王母最美的造像。
二、泾川出土了最美的西王母图腾虎中华民族图腾龙形成一体的战国时代铜壶  
         1974年,在泾川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龙虎壶一件,学名为“龙提梁飞虎凤纽铜壶”,壶身是一头生着翅膀的飞虎,四只虎爪自然支撑,虎头巧妙地制成壶嘴,虎的尾巴翘起成半圆形与虎头双耳相接,成为壶的提梁。其实提梁是一条弓着身的长龙,龙头依偎着虎头。壶盖极精致,盖上小纽是一只举目远望的凤凰,也有人认为是三青鸟。这把铜壶,把西王母游牧民族的图腾虎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图腾龙真实的结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图腾符号在战国时代就出现在泾川,为泾川是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数据。
         这把铜壶集龙、虎、凤为一体,但以虎头、虎身、虎爪为壶的主体,其造型凝重丰满,旷达简拙,充满大气,饱含商周遗风。在它面前,唐三彩、景泰蓝就只有纤巧而无大度了,它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明高度,我只能用叹为观止形容,其大美,其气度,不亚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铜奔马。该壶把龙虎世俗化,把帝王之相民间化,而虎又是长着翅膀的,其“飞虎”之意至少是天上人间之意,使西王母由部族首领到神话人物的演变过程不再抽像。在这件国宝身上,“东方苍龙,西方白虎”之天象融为一体,东部农耕先民华夏族祖先的图腾龙和西部游牧民族即西王母戎族祖先的图腾虎难舍难分,相依相存,是西王母戎族部落虎的传人与中原民族龙的传人融合的完美证据。这件战国时代的无价之宝在泾川出土,实际是通过它在无言地倾诉着商周时代帝王与西王母部族首领在泾川一带交往的历史。同时,该壶的本质是一件酒器,也使泾川瑶池西王母宴的历史性变得更为真实,而不尽是后人的联想。
        该壶完全可以放大 许多倍复制成泾川广场或瑶池的标志,瑶池泉的矿泉水可以从壶嘴中循环流淌。从龙的传人形成是容合了西部古民族虎的传人这个中华民族根源意义讲,这把放大的龙虎壶对泾川、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有追溯民族和谐是怎样的过程之意义,其造型的审美价值亦可与中华民族图腾符号的价值比高,作旅游品牌的文章更是潜力无限。但愿目前用计算机担纲城市和景点设计的20多岁小青年能尽早在昼夜做不完的城市景点扩张设计中静下心来,认识这个在战国时代就定型的中华民族图腾符号的意义,景点中有形式无内容、有建筑不知道功能、有共性无个性的低俗设计就能减少。
三、泾川是皇帝亲自朝拜西王母次数最多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与西王母交往最多和钟情西王母文化的皇帝是周穆王和汉武帝。周穆王西征犬戎至泾河上游,这是正史中记载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周代的疆域并未越过六盘山,周穆王在六盘山以西至河西、新疆地域间驾八骏马巡游只能是文学描写。而周穆王到过西王母古部族地域即泾川一带,确是史实,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周穆王与西王母共赴瑶池宴,二人唱和了《白云谣》、《黄竹歌》的文化典故,正是以这个史实而产生。其实,两个君主是唱和了一曲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邦国和平友好之歌。
        汉武帝时代,泾川王母祠始建。汉武帝与西王母文化的情结生动而迷人。汉武帝来泾川到底有多少次?一说是7次,一说是9次,我反复查阅《汉书·武帝纪》、《二十五史·汉书本纪》,发现汉武帝来过泾川11次。从元鼎五年冬十月至后元元年春正月,在24年间,他11次来泾川,或经过泾川,在这个史实的大背景下,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朝西王母,泾川西王母祖庙建于汉代的史实就成为可能。
由于泾川古称回中、安定,汉武帝11次泾川之行的地名记载有所不同,比如“逾陇,登空同”。“幸回中”。“通回中道”。“行幸回中”。“行幸安定”。“行幸回中”“还幸回中”,“行幸回中”。“西至安定”。“至安定”。“遂幸安定”。
        如果汉武帝11次泾川之行是史实,还有因与西王母部族交往而知名度极高的周穆王的泾川之行,泾川和西王母祖祠应该是接受皇帝朝拜次数最多的王母宫和地方。
        汉武帝16岁做皇帝,24岁起巡幸天下,一生中大的巡幸活动有22次,在泾川一带就来了11次,其次去东海7次,去甘泉宫6次,去泰山5次,其余地方去了4次、3次、2次,大多数是一次。泾川一带成了汉武帝一生中到达次数最多的地方。东海有蓬莱,泾川有瑶池,汉武帝去东海、瑶池,仅仅是一个祈求长生不死的皇帝作为吗?这是历史之谜,文化之谜。
        清代以前的泾川西王母宫建筑群中有周穆王祠、汉武帝祠,这是证明西王母是由皇帝首先供进庙堂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史实的物质文本,能证明是周穆王与西王母以国王身份最早谱写了远古的邦国和平之歌,能让今人知道人类和平的实现和永久是靠国王起决定性作用的。还能说明周穆王汉武帝是让中原农耕民族和西部游牧民族交容,才有了今日中华民族、才有了今天各民族大团结局面的为数不多的英明天子。从这个视觉、思路讲,复原周穆汉武祠的意义不可谓不大。周汉天子与王母之情结,应该也是影视歌舞的绝好素材,这笔遗产在泾川回山己沉积了几千年,正在期待天才艺术家们正视。
四、泾川王母宫创建最早有文献明确记载
        泾川西王母祖庙到底始建于哪一年,泾川现存的宋代、明代碑刻说:“降汉宫兮若是”。“兹宫为吾郡千年之胜迹”。泾川馆藏的清代《共成善果》册说:“建自西汉元封年间”。这三条记载都说明了时代,但没有确切的年代。
        2002年6月,在我陕西省图书馆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数据,在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甘肃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母西真宫,在泾州回中山,汉元封元年建,宋学士陶谷撰文,元季重修”。元封元年,是公元前110年,距今2116年,这是明确记载了王母宫创建年代的文献。《四库全书》在台湾多有馆藏,请各位台胞查阅参考。在《全唐诗》中,唐代诗人胡曾写有《回中》诗一首:“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点明了泾州在汉代有王母祠。在明代《陕西通志》中,记载了泾州王母宫内有唐代崔立的诗碑:“九光飞鞅去何遥,千载灵踪隔降霄,汉殿杳沉青鸟信,昆丘谁听白云谣” 。“千载”、“汉殿”是对汉元封元年的旁证。
        如果以此考证,泾川西王母祖庙确是国内外建立最早的西王母祖祠。
五、泾川有目前存在的最早的西王母祠碑刻:宋开宝碑
        泾川西王母宫现存一块宋开宝戊辰岁(公元968)碑,名“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由宋代四朝元老、翰林学士承旨八座刑部尚书知制诰陶谷撰文并题碑名,大书法家上官亻必  书,碑高2.83米,宽86厘米,960字,是国内幸存的记载西王母史迹和祖庙的最早的碑刻,(当然,比这更早的肯定不少,可惜不存在了)清代叶鞠棠《语石》评价此碑说:“宋篆不及十碑,此其一也”,“乃秦陇之间名迹也。”并且说平凉崆峒山、麦积山、成县天井关,宋人题名廖廖无几。有六部典籍评价说:“宫山一块石,为西北生色”。
        这块碑刻记载道:“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坛敧杏朽。”特别记载了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四荒之国,记载了周穆王、汉武帝与西王母文化的情结。又记载了五代张铎三次在泾州做官,曾进京受到赵匡胤款待,在他的任上重修了王母宫。据《陇右金石录》记载,泾川王母宫在民国时不但存有明代兵部尚书彭泽的《重修王母宫纪》碑,还存有宋、金、元、明、清碑刻15块,其中有宋《上之回诗碑》,金大定二十五年王母宫题名十一碑,有元代重修王母宫碑。据统计,宋至清代,回山西王母碑共有48块。
六、泾川有记载西王母史迹诗文最多的古代地方志《泾州志》
        清乾隆十八年张延福著的《泾州志》,收录了宋、明、清记咏泾川王母宫的诗、赋、文、记81篇,是国内地方志载西王母祖庙和遗产最多的地方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元[シ森]著《泾州乡土志》、清宣统元年(1909)杨丙荣著《泾州采访志》,民国19年(1930)张振江著《泾川县采访新志》,民国34年(1945)邹光鲁著《泾川县志稿》,都以相当篇幅记载了泾川西王母遗产。以此累计,泾川5部古代地方志记载西王母达300篇以上。
        《泾州志》记载的泾川西王母祠诗赋,堪称史诗,其中的“陇头”、“祠宇” 、“昆仑脉”、“宫祠”、“王母祠”,可起史诗互补作用。当史不传时,诗在传;诗不断时,史在断。
        从较大范围看,地方志中能写西王母,比国家正史写西王母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是能最直接反映地方民众对西王母的信仰、尊重,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因而是最可信、真实、难得的史料。
七、泾川有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庙会
        据宋代碑刻记载,宋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是重修王母宫竣工的日子,当时的碑文中说:“合征幼妇之词,庶尽上真之美”,即王母宫满足了儿童妇女的愿望,也表达了天上真人的美德。这一年,是泾川西王母庙会的开始。明代彭泽的“重修王母宫记”碑,对庙会又有描述:“第兹宫为吾郡千年之胜迹。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夹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王母宫内的王母殿、王皇阁,周穆王、汉武帝行祠,雷坛、玄帝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涝、疫疠之祷而设也。”清代庙会在清光绪七年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中有记载:“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钟,凡有祷祀无感不应,每岁三月间,远近朝山进香者,不知其几千百人。”正如清干降《泾州志》靳学颜诗云:“游客年年策马来。”宋明清碑刻史料都说,泾川西王母祖庙不仅传承西王母史迹,还吸收了当地老百姓的民俗之意,既是亲夹交游的去处,更是祈福纳祥,盼望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的所在。庙会凝聚着乡耆民众之意,也就是民众之会,祈雨、抗涝、防病、免灾是关键的民众心理需求。
据专家考证,宋代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王母宫重修庆典后,一直相沿成习,每年都有三月庙会。由于王母宫山下有北魏佛窟,每月十五日是佛教的法会日子,王母宫庙会就推迟了五日,在三月二十日隆重举办。延续到民国年间,有泾川省立中学教师张文亭连续五个年头的三月二十日的日记记载,这一天,中学例放春假一天,师生列队去赶会,公务员也放假。日记中说:四十年代战争期间,驻军站着岗,当地民众、各界人士还是与岗哨擦肩而过赶庙会。近20多年来,庙会一年比一年规范、盛大,最多的一年一天来10多万人,回山一天门出现交通堵塞长达数小时之情境,山体几面大路小路全是人。台湾同胞朝圣团的到来,又使庙会从1990年起有了全新的内容。
        这个庙会有以下特色:前三天开始,筹备会,告示,迎贡,仪仗出行,贡献,敲钟,献万民伞;庙会当天,进早香,少女用露水洗手,朝水,奏乐,祝寿,求子(偷馍),  拴福,唱戏,自乐班表演,回山万人游,购物,小吃展,赛吃(家家扶老携幼到庙会现场临时搭建的小吃摊、小饭馆吃一次),夜市、放河灯,法会,台胞还愿等20多项活动。购物和当代的县城商贸大会结合,南北二十省展销团定时来泾,长达20天。台胞还愿,成了近17年来新的内容。著名民俗学家柯杨先生说:“泾川西王母庙会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甚至成为心系两岸,促进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
八、泾川是当代两岸交往中台胞朝拜西王母来得最早、最多的内陆县
        1990年10月7日,这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史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由台北松山慈惠堂堂主郭叶子女士率领的240多人的松山慈惠堂访谒团来到泾川回山下回中降西王母处,在摩崖浮雕前朝拜西王母,这是第一个赴泾川的台湾西王母朝圣团,从台湾到泾川的西王母朝圣之旅从这天正式开通,台湾泾川西王母文化传播的历史开始书写新的一页。
        在这之前,台胞千辛万苦在大陆寻西王母文化之根,访西王母之祠,先后到山东、新疆,最后认定泾川。
        1992年,郭叶子女士率先捐款重修王母宫,黄雪香率兄妹修复回屋,寒来暑往,西王母大殿、回屋、东王公大殿等古建筑群先后于1994年、1999年竣工。目前,在回山的柱子、碑刻、巨匾、基座上镌刻着台湾台北松山慈惠堂、三重市凤德玉宝殿及台北、台中、台东、台南、高雄、嘉义、三重、彰化、新店、南投、新竹、宜兰、桃园、屏东、苗栗、新庄、云林、汐止、基隆、凤山、中和、大里、丰原等市县800多个为重修王母宫捐资的团体和个人的芳名,他们的功德,将与西王母祖庙一起长存。
        泾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郭叶子、郭清秀、黄雪香、林年雄、吴光辉、黄云林等代表人士。由于旅行行程所限,台胞每次来泾,都是行色匆匆,你们的到来,泾川人有时不能照面,接待不周,但泾川人民牢牢记住了你们美丽、年轻、热情、宽容、随和、慈惠的形象。郭叶子、黄雪香等代表人士,每年至少来一次,多则数次,最多的来泾川已达30多次。来泾川的同胞中,有男女老少,有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从台胞所生活工作的地方看,可谓遍及全岛。17年中,至少有500多个朝圣团上万名同胞来泾川祭念西王母。2005年盛夏,几乎每天都有台胞朝圣团,最多的一天来了12个团体组成的联合朝圣团。在座的和未到会的各位台胞们,你们的风采,你们的名字,泾川人耳熟能详,视如兄弟姐妹。如果在异地他乡,我们有缘邂逅,肯定能互相认出来,传达手足之情。泾川王母宫,欢迎所有的台胞都能去。泾川西王母浴苑宾馆有温泉浴,挖掘复原了西王母宴,泾川还有正宗的面食小吃,有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等水果,散发着远古王母宴上的仙味,有丰富的古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期待各位光临。
九、最权威的写西王母的汉乐府《上之回》,是赞美汉武帝来泾川(回中)的史实
        汉乐府铙歌18首,以记载中国历史大事为内容,以皇家乐府创作的权威性和以汉代乃至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歌词、乐曲、青铜乐器演奏而流芳千年,如《战城南》《巫山高》《将进酒》《艾如张》《有所思》,是我们都能记住的曲目。其中的《上之回》的回,指回中,即今天的泾川。《武帝纪》载:“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汉乐府《上之回》行世后,晋代以来文人根据《上之回》写作的歌诗颇多,南朝皇帝简文帝萧纲,南朝直散骑侍郎张正见,隋代萧悫,唐代李白、李贺、沈佺期、卢照邻、陈子良,宋代陆游,明代汤显祖都写了《上之回》,既复原了汉武帝出行泾川一带朝拜西王母史实的盛大场景,又演绎出了如梦似幻的艺术画卷。李白写道:“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秋暮瑶池宴,全舆向回中”。简文帝写道:“前旆拂回中,后车临桂宫”。沈佺期写道:“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卢照邻写道:“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陆游写道:“咸阳宫阙天下壮,五更卫士传鸡唱。重门洞开銮驾出,回中更在云霄上。”
        通过这些名家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钟情西王母文化的历史本来,咸阳、回中、萧关即陕、甘、宁毗邻的地理方位,万乘出黄道的天子出巡的盛大威仪,使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更真实,其文化地位评价更准确,充分证明西王母文化是上层文化、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
        泾川人自古传承着《上之回》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碑文中说到:“汉帝之祷灵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飞廉之馆以望玄圃,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又据民国张维《陇右金石录》记载并考证,民国时泾川回山还存有宋大观四年八月的《上之回诗碑》,张维也见到了该碑拓片并把拓片内容编撰成《陇右金石录》泾川金石部分。
        《上之回》亦史亦诗,如泣如诉,如歌如画,似梦似真,含爱含美,寓乐寓情,为泾川西王母祖庙的根基用歌与诗作着注脚,为今日以至未来创作出了一组天簌之音,仙乐之章。把它开发应用,已经有了脚本。
十、泾川是汉族地区女神庙最多的县之一,全县有西王母祖庙为代表的女神庙132座供奉女神168位
        女神庙多的地区,一般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比较之下,在北方汉族地区,把泾川叫汉族女神县是不为过的。世人只知西王母祖庙在泾川,鲜为人知泾川除了回山西王母祖庙外,全县乡村还有王母宫8座,有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女神庙群,全县共有汉代至清代的女神庙(宫、殿、洞)132座,供奉着168位女神。台胞同胞喜爱的五母(西王母、女娲、地母、骊山老母,后土娘娘)庙泾川都有。
据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张学俊调查,全县有王母宫8处,在城关镇、飞云乡、荔堡镇、丰台乡、汭丰乡、县城嵩麓寺。
        有九天圣母宫22处,九天圣母即九天玄女,是西王母文化系列的重要人物,以助黄帝战蚩尤而著名,泾川玉都明代九天玄女庙为最大,其它在城关、泾明、窑店、梁河、汭丰、张老寺、飞云、玉都、黑河、罗汉洞、黄家铺,其中数乡镇各有三家。
        有送子娘娘、育婴圣母殿21处,分别在飞云、回山、城关、丰台、窑店、泾明、红河、玉都、黑河、汭丰9个乡镇。骊山老母、地母娘娘殿7处,分别在丰台、张老寺、县城、飞云、泾明。
还有海龙圣母殿、黄龙圣母殿、皇甫圣母殿和无极老母殿、宣天圣母殿、圣母娘娘殿,晶氏娘娘殿、娘娘殿、痘疹圣母殿、九娘子祠19处。女菩萨殿56处,菩萨67位。
        为什么在泾川汉族地区,有这么密集的女神庙呢?县城各乡各大村落几乎都有女神庙,女神庙在泾川呈覆盖全县之势。我认为,是远古时代西部民族女神崇拜的遗存使然。
        泾川的女神崇拜有以下特点:一是母亲崇拜,母性之光崇拜。无论哪个民族,爱母亲是天性。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类,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祖先崇拜。西王母故乡的民众自上古起就把女性先祖的崇拜推向了第一位,把女性先祖崇拜为女神,因为女神是远古人类最早的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远早于男神,是神话之源,也是历史之根。西王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戎族首领,西王母祖庙在泾川,泾川民众自古尊崇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女神,是必然的。把崇拜母亲生育了人这一理念,普及到了有文化与不识字的全体民众之中,是母系氏族社会留在泾川最具体的遗存。
        二是女性英雄崇拜。泾川玉都九天玄女庙,是陇东影响最大的,以它为代表,全县共有22处。九天玄女助黄帝战蚩尤,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战神。泾川地处戎族与中原民族的社会交往、战争接火、姻亲交融之地,从汉至清,历代战争沿丝绸之路从未停止,泾川民众为求和平,必然崇拜英雄,特别崇拜女性英雄,把她们尊为能救众人之苦的女性英雄化身。
        三是民族大团结的载体。许多女神,都是少数民族,汉族地区的泾川人民崇拜女神,是不同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认同,是不同民族的民俗趋同的体现。
        四是是生殖崇拜、土地崇拜、水崇拜、爱情崇拜即人生最基本的崇拜。
        五是女性地方化、平民化,泾川的女神,许多都有娘家,娘家就在本县;有墓,也在本县,这是把集合了女性优点于一身的偶像地方化,使崇拜者更能坚信这些女神就是本家、本村、本乡、本县的祖先。
        六是女性美的崇拜,女性智慧崇拜。泾川女神庙中,其偶像都是智慧女性的化身,都是针线茶饭技艺能巧夺天工,生存能力超群的不脱离人间烟火的女性代表。
        泾川168位女神崇拜现象,是西王母祖庙在泾川的历史背景,人文土壤,有了这样的独持地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西王母祖庙在泾川就是必然。
        泾川女神庙遗存分布草图已完成,我们将以全县山水风貌原景和庙景共同构成一幅微缩景观,在王母祖庙永久展示,并继续深入研究,欢迎各位台胞有兴趣时来共同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泾川西王母祖祠“十最”,是十个吸引点,十个魅力点,是旅游品牌中的十个卖点,正呼唤着各位台胞,正期待你和它们见面、对话、交流。
                                            2006年11月19日                                                
﹙笔者出席了2006年11月26日至28日在台北举办的2006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并发表该文﹚




发表2006海峡两岸(台北)西王母论坛/台湾《新世纪宗教研究》2007年3月第五卷第三期/转载互联网网站1000余家【张怀群】

[ 本帖最后由 张怀群 于 2010-4-9 17:15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