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吉林发现约200年的历史木版年画作坊和传人

吉林发现约200年的历史木版年画作坊和传人

吉林发现约200年的历史木版年画作坊和传人

人民网 2008年11月10日10:31  来源:新华网



  不久前,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白城市民协和白城博物馆等单位,在吉林省通榆县发现了木版年画文化遗址、传承人和传承系统。

  据了解,这些木版年画主要来源于闯关东的中原人带来的手艺和家族传承,在东北大约有200年的历史。吉林省白城博物馆馆长宋德辉介绍,清朝中叶以后,东北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贵族开始大量出卖荒地和草地,吸纳中原破产农人进入科尔沁沙地从事开荒和耕种。从那时开始,大批中原农人来到这里生活。通榆中国木版年画的传承系统以刘长恩、刘佩行、朱家安、李向荣和高静等人为核心传承主体。刘长恩(1931年-1996年)主要作品有《打猪草》等;刘佩行(1953年-2006年)主要作品有《过年》《上寿》等。这些作品均收藏在白城博物馆。他们都是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千佛山人,曾祖父那一辈闯关东到白城、通榆一带生活。朱家安(通榆中学美术教师)、李向荣(民间木版年画家)、高静(民间剪纸艺术家)等人的爷爷和太爷辈都是山东登州人。

  据介绍,他们作品的艺术题材早期依然是中原一带的传统题材,如门神、灶王、观音、戏曲人物、历史人物、送福等,后来结合东北民间生活与科尔沁草原沙地上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产生了一大批既有中原传统内涵又带有东北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木版年画,如《打猪草》《过年》《童子磨宝》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民国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通榆中国木版年画曾风靡一时。“文革”期间,通榆年画遭到了厄运,许多传承人遭到迫害,大家纷纷转行。知名通榆木版年画传人李向荣将自己几百幅珍贵年画木版忍痛劈掉当柴烧了。通榆木版年画从此绝迹。(记者 周长庆)

TOP

吉林发现木版年画作坊传人 填补北方空白

http://news.QQ.com  2008年11月07日13:43   新华网 



通榆木版年画 曹保明摄影



童子磨宝 曹保明摄


新华网吉林频道11月7日电(记者周长庆)不久前,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吉林省白城市民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和白城博物馆,在吉林省通榆县发现了中国木版年画文化遗址、传承人和传承系统。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介绍,通榆木版年画的来源和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原闯关东的流人带来的手艺和家族传承,在东北大约有200年的历史了。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果,填补了我国北方没有木版年画的空白。

贴年画习俗是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生态习俗,这种习俗遍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最著名的年画三大产地是山东的潍坊、杨家埠,河南的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近几年我国的文化遗产工作者又在陕西的凤翔县,湖南的隆回县,广东的佛山县相继发现了中国木版年画的作坊和传人。可是东北地区一直没有关于木版年画作坊和传人信息的出现。2008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和中国民协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给吉林民协以明确指示,在东北寻找中国木版年画的传承走向和线索,以便了解和掌握民间这一重要文化形式在民间民俗生活中的传承力和艺术生命力。

据吉林省白城博物馆馆长宋德辉介绍,在满族入主中原后,清朝统治者便把包括白城在内的嫩科尔沁草原大片土地划给蒙古族王爷管辖。这一是为感谢蒙古族贵族协助清朝推翻明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功绩,同时也是为采取分地和联姻等政策,解决清入主中原身单力薄的内心忧患。但是到了道光和咸丰年后,清王朝感觉自己已经羽翼已丰满,特别是僧格林沁与八国联军交战败下阵来,他们就开始采取对蒙古族贵族逐渐疏远的对策,这使得东北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族贵族也开始对朝廷丧失了信心,于是开始大量出卖荒地和草地,吸纳中原破产农人进入科尔沁沙地从事开荒和耕种。从那时开始,大批中原农人闯入这里并长期地生活下来。

据专家介绍,通榆中国木版年画的传承系统以刘长恩、刘佩行、朱家安、李向荣和高静等人为核心传承主体。刘长恩(1931年-1996年)主要作品有《打猪草》等;刘佩行(1953年-2006年)主要作品有《过年》《上寿》等。如今这些作品均收藏在白城博物馆。他们都是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千佛山人,曾祖父那辈闯关东到白城、通榆一带生活。朱家安(通榆中学美术教师)、李向荣(民间木版年画家)、高静(民间剪纸艺术家)的爷爷和太爷辈都是山东登州人,也是曾祖父带领家人闯关东来嫩科尔沁草原向蒙古族王爷买地开荒生存下来。

以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山东为重点的中原木版年画传承系统早期在山东均开有民间木版年画作坊和画店。这批人落脚东北吉林后,便在嫩科尔沁沙地上的通榆生存下来,从此开始了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作品的艺术题材早期依然是中原一带的传统题材,如门神、灶王、观音、戏曲人物、历史人物、钟馗、桃符、回头鹿马、喜鹊登枝、童男童女祝寿、送福、招财进宝等等。而艺术手法依然是红纸(染纸)、蓝纸(染纸)等等。后来结合东北民间生活、农耕与科尔沁草原沙地上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产生了一大批既有中原传统内涵又带有东北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木版年画,如《打猪草》《过年》《童子磨宝》等等,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民国期间和建国初期,通榆中国木版年画曾经风靡一时。据《通榆县志》记载,每逢大年,县内人有祭祖、祝寿、贴年画习俗。就连周边的包拉温都、瞻榆、糜子荒一带蒙古族村子也有这种风俗。但到了"文革"时期,通榆年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一批画家被批为封建迷信,许多传承人遭到迫害,大家纷纷转行。著名通榆木版年画传人李向荣也将自己几百幅珍贵年画"木版"忍痛劈掉当柴烧了。通榆中国木版年画从此绝迹。2004年通榆木版年画曾经申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渊源和来历分析中年限不够而没有入选。

据介绍,此次普查中的又一重要收获是在通榆县文化馆的历史文化展示中发现了"童子磨宝"这件标致性展品。这是一件高95公分、宽56公分的铸铁艺术品。上面是一童男童女正在推磨,磨盘上有元宝流出。一只小狗立卧一旁,对磨观看。人物和动物形象十分生动可爱。整个人物穿戴和造型完全是一幅中国木版年画的艺术形态和艺术构造。这是一件当地某酒作坊或油坊,豆腐坊的字号的幌子,意在"水中取财"。正是年画所表现的题材,这也说明了通榆木版年画久远的传统思想延续和艺术风格特征。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收获在于我们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寻找到了中国木版年画的传承路线和传承历程,填补了中国北方没有木版年画的空白,为中国和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又增添了一项珍贵的内容。我们将尽快把通榆木版年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记入世界文化遗产史册。"(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