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读三月江南笔记 (二) 断桥残雪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走读三月江南笔记 (二) 断桥残雪

走读三月江南笔记 (断桥残雪













断桥是白堤的源头。断桥相连白堤。杭州西湖上的东西白堤常常是外来游客第一站。白堤是西湖旧十景之首“断桥残雪”全程开篇。传说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雪挂在门檐上。桥上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从来属于西湖十景之一。断桥这里最为好看,也最为养眼的节气,显然该是春季夏初了。今年恰好。我们北人一行有心。跨过徽州民间,淌碎千岛湖水,来到西湖白堤。这里曾经,南宋王土。旧影玲珑。眼前白堤。白沙之堤。白堤又被称做沙堤或者断桥堤。桥堍有御碑亭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和保俶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梧桐,组成一幅一枕如画景色,迷人不已。



观音菩萨早先说过:“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好象最早文字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张祜。他的《题杭州孤山寺》有云: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诗中一句断桥荒藓涩,可知断桥原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平板石桥。宋代断桥有叫它宝佑桥。元代因桥头居住着一对以卖酒为生的段姓夫妇,又称为段家桥。现在断桥,是公元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曾经大修,古朴淡雅风貌基本未变。断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断桥与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断桥位于外湖和北里湖间,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瑞雪初晴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冰消雪化湖波荡漾,望去正至雪残桥断。桥阴面还是白雪皑皑。所以阴面仍然断桥不断。


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成为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湖东,总揽全湖之胜。白堤历来属于杭州西湖乃至整个江南标志。丰富。和悦。体味。营养。我们从白堤东岸进入西湖。断桥已经没有残雪。三潭正在想象映月。平常断桥向日。偶然桥面积雪。雪照融露褐色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白链到此中断。故以“残雪”之名。这一个三月里,我们没有看见雪景初霁。原来苔藓斑驳古石桥上的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觉,仍然潜埋下断桥残雪独特景观伏笔。摇曳喜欢白堤柳帘。






杭州西湖自古拥有有四大爱情桥泠桥残桥断桥跨虹桥。断桥是西湖最出名的桥。泠桥、残桥、断桥是古代的爱情桥。跨虹桥是现代爱情桥,也是众多情侣约会相游的地方。断桥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缠绵悲怆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断桥流传的许仙和白娘子动人爱情故事,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众多桥中最著名的桥。越剧《白蛇传》里面白娘子吟唱所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 …… 肺腑话语,催人泪下。抚摸桥栏,追古思今,每个来到西湖的性情中人恐怕都会生出无限感慨与追思。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旁分草绿,鹤惊碎玉啄栏干。


雪中西湖乃西湖观景中的极品。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夜湖不如月湖,而月湖则莫如雪湖”。我们行至“断桥残雪”看见,清康熙帝御笔石刻立碑。在此,想到了唐代的钱塘十景,宋代的临安二十四景,清代的西湖十八景等等。想到了有关于与湖雪相关景点:雪霁孤山寻梅灵峰踏雪探梅湖心亭望雪六桥堤上赏雪湖畔围炉听雪等文字,也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偶尔回脸能够看见。白堤之上,我们自己游历队伍人员面貌丰富:汉族。傣族。彝族。藏族。苗族。朝鲜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一行北人。






据说,二十余度江南天气是自然感情摄取季节。我们由黄山顶雪来到杭州西湖时刻,天气晴朗。云淡26度。妆新着白居易《忆江南》诗句熠熠拥有那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公元772年出世。十四岁时候初游杭州,时隔四十年后的五十三四岁,白居易被唐代官方任命为杭卅刺史。做了西湖这里的地方行政长官。当时官阶相当于现在地级专员或者副厅级干部。白居易的诗文经常提及花草鱼湖。芙蓉菊柳,每每书写。描花绘影,往往投情。系人戴物.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后人缅怀政绩,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是个北方太原人。但是白居易的文化贡献且在江南。白居易担任杭州剌史时,修堤蓄水,灌溉民田。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50余岁上面被任命为杭州剌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春天出任苏州剌史。所以他的这一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钱塘湖又是西湖的别名。



白居易七律《钱塘湖春行》为人所熟知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流连忘返。乐天咏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比较爱好明末张岱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其中意向言拥有断桥残雪以及言月影也。






这首《西湖梦寻》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面,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不由自主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优美诗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断桥观瞻,湖山神髓,岂独残雪?断桥残雪 ……





[ 本帖最后由 乌尔沁 于 2010-3-16 15:28 编辑 ]

TOP

这样的游记有看头。照片也很美。春游西湖尚能见雪,是难得的。

转一篇钟老的散文,希望能与楼主的文章相映成趣,但愿没有扰了楼主的行文。

TOP

钟敬文:《西湖的雪景》

西湖的雪景
                                                      ──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幽赏的朋友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秋季游人已暂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挟荷风荐爽”,都是要教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媚芳馨的情味中,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销魂么?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以论于一般人罢了。高深父先生曾告诉过我们:“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超尘脱俗,别具天眼,揽景会心,便得真趣。”我们虽不成材,但对于先贤这种深于体验的话,也忍只当做全无关系的耳边风么?

    自宋朝以来,平章西湖风景的,有所谓“西湖十景,钱塘十景”之说,虽里面也曾列入“断桥残雪”,“孤山霁雪”两个名目,但实际上,真的会去赏玩这种清寒不很近情的景致的,怕没有多少人吧。《四时幽赏录》的著者,在“冬时幽赏”门中,言及雪景的,几占十分的七八;其名目有“雪霁策蹇寻梅中”“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掸”,“山窗听雪敲竹”,“雪后镇海楼观晚炊”等。其中大半所述景色,读了不禁移人神思,固不徒文字粹美而已。但他是一位潇洒出尘的名士,所以能够有此独具心眼的幽赏;我们一方面自然佩服他心情的深湛,另方面却也可以证出能领略此中奥味者之所以稀少的必然了。

    西湖的雪景,我共玩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此间初下雪的第三天。我于午前十点钟时才出去。一个人从校门乘黄包车到湖滨下车,徒步走出钱塘门。经白堤,旋转入孤山路。沿孤山西行,到西冷桥,折由大道回来。此次雪本不大,加以出去时间太迟,山野上盖着的,大都已消去,所以没有什么动人之处。现在我要细述的,是第二次的重游。        
   那天是一月念四日。因为在床上感到意外冰冷之故,清晨初醒来时,我便预知昨宵是下了雪。果然,当我打开房门一看时,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白色了,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粘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详细的看去,觉得比日前两三回所下的都来得大些。因为以前的,虽然也铺盖了屋顶,但有些瓦沟上却仍然是黑色,这天却一色地白着,绝少铺不匀的地方了。并且都厚厚的,约莫有一两寸高的程度。日前的雪,虽然铺满了屋顶,但于木樨花树,却好象全无关系似的,此回它可不免受影响了,这也是雪落得比较大些的明证。  

    老李照例是起得很迟的,有时我上了两课下来;才看见他在房里穿衣服,预备上办公厅去。这天,我起来跑到他的房里,把他叫醒之后,他犹带着几分睡意的问我:“老钟,今天外面有没有下雪?”我回答他说:“不但有呢,并且颇大。”他起初怀疑着,直待我把窗内的白布幔拉开,让他望见了屋顶才肯相信。“老钟,我们今天到灵隐去耍子吧?”他很高兴的说。我“哼”的应了一声,便回到自己的房里来了。

    我们在校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左右了。时小雨霏霏,冷风拂人如泼水。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低不平的屋顶,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街上的已大半变成雪泥,车了在上面碾过,不绝的发出唧唧的声音,与车轮转动时磨擦着中间横木的音响相杂。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颇热闹的,现在却很零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当车驶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内外湖风景,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气弥漫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chu)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冷桥前近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的在那里呆立着。我不禁联想起《陶庵梦忆》中一段情词惧幽绝的文字来:

    崇颖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于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不知这时的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心里不觉漠然了一会。车过西冷桥以后,车暂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亩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后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上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实在,我初次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它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的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清冷亭旁照了两个影。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幽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的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的繁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又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口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踢壁卧, 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抄。(《雪中登黄山》)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王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许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已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在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淇淋呢。”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情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我迟回着我的步履,旷展着我的视域,油然有一脉浓重而灵秘的诗情,浮土我的心头来,使我幽然意远,漠然神凝。郑綮答人家自己的诗思,在灞桥雪中、驴背上,真是怪懂得趣儿的说法!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的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揖。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堕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其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说:“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么?”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我于是默默的兴想到智识的范围和它的获得等重大的问题上去了。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 ──至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这次的薄游,虽然也给了我些牢骚和别的苦味,但我要用良心做担保的说,它所给予我的心灵深处的欢悦,是无穷地深远的!可惜我的诗笔是钝秃了。否则,我将如何超越了一切古诗人的狂热地歌咏了它呢!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一八年一月末日写成

TOP

笛威辛亢 格外谢谢

笛威辛亢   辛苦了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客气客气,要感谢您分享了这么多的美文美图,期待更多的佳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