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从“年夜饭”到“鸡肋”
发布时间:2010-03-09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二十五年中国小品从戏剧“变身”语言游戏 “一家独大”难长久
从1984年央视春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开始,小品这个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二十多年里逐渐成为广大观众最喜欢的艺术形式。特别是每年春晚的节目单,都是小品一家独大,最近十年更是赵本山独占鳌头,成为小品的标志人物。
走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这种特有的小品形式,从陈佩斯时代到赵丽蓉时代再到赵本山时代,历经了从摸索、辉煌到现在被观众批评甚至开始厌恶的整个过程。著名戏剧艺术家魏明伦表示,任何一个艺术品种,都必然有一个兴衰的过程,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能有长盛不衰的艺术形式。
针对今年赵本山携《捐助》再次获得春晚语言类节目评选一等奖而引起公众争论的现象,魏明伦说:“小品独霸春晚,赵本山独霸小品,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小品的衰落有诸多原因,但没有对手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
■魏明伦
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童年失学,九岁唱戏。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曾任春晚总策划、总撰稿。
小品原为戏剧学院一种考试
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品种,小品原本只是戏剧学院的一种考试形式,它是教材式的、实验式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其实是时代使然,也是春晚这种特殊的娱乐平台促成的。最早把小品搬上春晚舞台的朱时茂和陈佩斯都曾表示,当时演的《吃面条》就是借用了戏剧学院的这一考试科目。
小品在春晚中被归类为语言类节目,魏明伦表示这并不科学,“小品和相声是不一样的,小品的本质是戏剧,是扮演类;而相声、二人转之类的则是曲艺,是叙演类。曲艺是依靠出演者的语言来完成的,而戏剧则是依靠表演来完成的。小品具体划分,应该是戏剧中的喜剧小品,而不是悲剧小品,它的娱乐性非常强,当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内涵。”
小品从表演变成语言游戏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赵本山时代的到来,小品已从表演变成了完全依靠语言来表达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现在的小品在向曲艺靠近。而只剩下语言游戏的小品是否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和观众对它的观感,这是一个不好判断的事情。可以说赵本山把小品带上了一个巅峰,同时也把小品带到了一个让所有圈内人都无法把握的境地。
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小品成为每年春晚最受大家关注的节目形式,但如今,这种关注正在朝着争议和批评的方向发展。
魏明伦说:“尽管小品是娱乐性极强的喜剧,但是它必须有一定的内涵,所有千古流传的艺术全部是依靠其内涵取胜。历史上我们出现了很多有内涵的好作品,比如说陈佩斯的《吃面条》、《烤羊肉串》,赵丽蓉的《追星族》、《打工奇遇》、《如此包装》等,这些作品可以说同时包含‘讽刺与幽默’,含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我印象很深的比如说《追星族》,它其实是长叹一声的讽刺,是忧患良深的娱乐,它在笑声里让人回味,让人明白它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价值取向受到观众质疑
艺术的内涵往往是一个时代价值取向的代表,我们从很多小品中就能一眼看明白,但是这种艺术的内涵近年来正在改变,从春晚上的“忽悠系列”开始,小品正流露出了一种不太好的价值观,它在揭露骗术的同时,实际上也表达了对骗术的欣赏,这是价值取向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小品被观众议论和批评。
没有竞争对手不是好事
自从小品登上春晚舞台,就成为春晚的一个标志,没有小品的春晚似乎就不是春晚;而最近十年,赵本山则成了小品的标志,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对手的小品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历年的春晚节目评选结果显示,直至今年赵本山已连续十二年独占一等奖,这种天下无敌的状态引人深思。魏明伦说:“兴盛太过必然要衰。赵本山每年都是第一,都是压轴儿,这明显不正常。春晚舞台好像成了‘刘老根大舞台’,而独角戏的结果却是谁都没有戏唱,观众总会厌倦的。其实今年的《捐助》比去年的《不差钱》要好,最起码价值取向上没什么问题,但观众产生厌倦之后不会再去评价作品本身,而是直接连人带作品一起反感。”
不可能永远被无条件接受
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出现二十多年,中国观众也在逐渐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小品不可能永远都被观众无条件地接受。魏明伦说:“审美标准的提高要求艺术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有新的变化。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则让小品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以前人们回家过年,现在很多人选择外出旅游过年,这样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团聚看春晚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垄断地位的小品如果没有更多的发展和创新,最终其垄断很难继续,观众也很难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