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门旧影:鲁迅三昧书屋梦意(二)
今天鲁迅故居愿意被人叫做新台门。新台门位于绍兴东昌坊口西侧,其实这也是一座大型的规矩台门建筑。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百草园占地 4000 余平方米。从前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鲁迅故居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摇曳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石库台门穿小天井眷念看见台门。这里是当年安放轿子的地方。从台门斗侧门进去,有一安静水井。过了长廊到桂花明堂。过桂花明堂可以进入鲁迅先生卧室兼书房。穿过天井看得见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新台门是鲁迅故居的名称,不懂得绍兴人的命名习惯,到底是街道名称,还是宅院名称。与北方宅院相比,多了几分灵气。鲁迅故里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
公元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 ( 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1949年以后当地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鲁迅故居,恢复旧观,陈列过去,跳远旧影。
喜欢眼前这一种清式风格的建筑,回旋长廊,黑白墙壁,雕梁画栋,精美角落。仿佛任何一个小小从前地方能够述说一段台门历史,讲述一个台门秘密。鲁迅故居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房舍丰富,多达百间。进门有一小天井和一厅堂,厅堂北面隔天井是5间楼房,是鲁迅早年住处。讲解述说,鲁迅生于西梢间楼下。楼上东面一间是鲁迅与朱安新房。新台门楼下有鲁迅母亲鲁瑞及祖母蒋氏的房间。再往北来是一干净灶间。鲁迅有自己的文字讲,他是在这里认识了章运水即那个小名闰土的人物。新台门最后面是有名的百草园。百草园分大小园两部分,面积2000平方米,鲁迅以百草园素材写下了大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同胞周作人在他的知名文笔《新台门》和《雨天的书·十字街头的塔》当中有过这样的郁郁文字:“我从小就是十字街头的人。吸尽了街头的空气,所差者只没有在相公殿里宿过夜。因此我虽不能称为道地的‘街之子’,但总是与街有缘,并不是非戴上耳朵套不能出门的人物。我之所以喜欢多事,缺少绅士态度,大抵即由于此,从前祖父也骂我这是下贱之相”。周作人这里所说的“街头的空气”其实仿佛是指了那些与市民阶层的市民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神联系。这是培育周作人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土壤与文化背景。鲁迅故居新台门是一条不长的旧老街道,不过十几户人家。但是,一个家就是一个世界。一个鲁迅就是整个台门。生活浮游,谈笑哭骂,诗书太羹,蕴含着台门民生社会特有悲欢。
对于幼年时代的鲁迅,台门之内,是一个世界。是一个现世,是一个牢狱。这里当时,处处散发着死尸气息的味道。少年鲁迅的台门外面,又是一个世界,一个开放和具有引力的世界。活力蓬勃,熙攘生动的世界。三昧书屋一直都是鲁迅家乡绍兴的一间知名景观。实在说,直观面前的三昧书屋,它还是比较阴暗的一式房间。少年鲁迅到三余书屋读学时候,三余书屋改名成了三昧书屋。这时候三昧书屋的直观意思,有一些不同三余书屋了。按照鲁迅胞弟周作人解释,这三昧书屋,应当说的是
: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菹醢。有专门研究鲁迅的历史学家以为,这所谓三昧,典出于史书《李淑书目》中“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乃为书之三昧。”
绍兴的新老台门还是探究绍兴人性格的一个发生窗口。绍兴台门太多,台门太密,也造成绍兴文化过重也过深。有人把星罗棋布的绍兴台门与纵横交错的深巷长弄联系起来作个比如,就是网眼与网的关系。从网眼里跳出去的都是大鱼。比如,鲁迅从网眼里跳出去了成了一代文化巨匠。比如蔡元培从网眼里跳出去了成了学界泰斗。比如范文澜从网眼里跳出去了成了著名史学家。比如章学诚从网眼里跳出去了成了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曲径通幽,陶铸缜密,高槛内敛。史载,高院大宅的绍兴人,上自督抚,下至州县,能人皆爷,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晚清四大重臣章士杰、马家鼎、程埙、娄春海,等等,都是从台门里走出来的绍兴人。新老台门人。
今天绍兴新老台门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但是我还是不知道,那一些抑扬评到了文化遗产单位的高山远水地方比如丽江那里,能够问世几多绍兴的新老台门那样的文化人物呢。好象,文化或者文化遗产大约应当起码是由文化人物组成的。而且,真正的文化或者文化遗产一定拥有人性和生命。文化或者文化遗产应该不是一幅幅活动之中的山水画面展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