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 路漫漫其修远?
“我们究竟有多少家底?自己都不清楚”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冯骥才(作家,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
“在中国,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田青(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
专家学者的呼声强烈,同样作为“非遗”专家的拉萨市文化局副局长于占平显得十分冷静:“急有什么用?问题摆在那里,总要一个个去解决,尽最大努力。”
您所说的问题是什么?
普查!普查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究竟有多少家底?自己都不清楚。不知道底细很难谈发展。”
去年,于占平曾亲自到东嘎镇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地问,总共问到全镇有3个可以申报“非遗”的项目,“假设我的工作不全面,每个镇按有5个项目计,全市50多个乡镇,加起来还不到300个,内地城市都是几千上万个。”说起普查的问题,于占平虽然头疼,依旧充满魄力,“普查到底怎么搞,我们还要好好斟酌,必须好好斟酌!”
“传承人老了,年轻人又不愿学”
“这些项目中有些是普及范围已经不太广的,比如拉萨婚俗、白面具藏戏……”于占平拿着记者复印的“第二批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名单”,一个个分析现状。
拉萨婚俗,是藏族的传统民俗之一。但由于时代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已经不再采取以前的方式,他们对婚礼有了不同的理解。
藏戏是藏族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之一,但这次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尼木白面具藏戏的传承人欧洛巡巴已经70余岁高龄,嗓子沙哑的他唱藏戏本身已经成为难题,更别说培养接班人了。
“大部分传承人年纪偏大,很难进行传承任务,年轻人又大都不愿意学,好在现在国家每年都会给些经费,我们把这些经费拨下去,让民间艺人拿这些钱做点事情,比如组建藏戏队、不定期进行排演。”虽然存在问题,但于占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充满信心,“急不来,问题总要慢慢解决。”
“‘非遗’保护存在悖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这毫无疑问。但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去保护。时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着诸多悖论。保护的概念首先就是一个悖论。保护的原本意思就是维持原状态,让它停留在某一时空。这里悖论出现了,运动是永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会往前走,必定会有新形态出现。”
事实证明,企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固在某一时间状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曾有一位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士,自己出资,招募了一批擅长少数民族舞蹈的年轻人。为了保持舞蹈的原始状态,避免当代文化的影响,他把电视藏起来,不让这些年轻人看。结果,夜里12点,这些年轻人还是偷偷把电视搬了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悖论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与人类个体利益的冲突。刘魁立曾举例:“比如窑洞是民俗,但为了保护这种民俗,让当地老百姓再住进窑洞行吗?他们有权享受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舒适与便利。”
西藏刺绣唐卡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很多游客都会选择买一副纯手工刺绣唐卡作为旅游纪念品,但市场需求量的激增导致了纯手工制作已经很难达到供求平衡,这时就产生了矛盾,“你不能因为需要保护这门手工艺而让老百姓不加大生产、改进生产方式,让他们眼看着改善生活的机会就此溜走?”于占平认为,“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文化成果带给他们的福利,“如果老百姓不能从中受益,那么我们现在保护,总有一天,它还是要消亡的。”
记者问于占平:另一些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向了一个极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对此,您怎么看?
——“‘非遗’应当走向市场,并不是说要因此变得利欲熏心,老百姓要懂得利用文化成果增收致富,但也要懂得保护文化成果的重要性。我个人态度还是要一边保护一边发展,不能整体变味儿了。”
“‘非遗’要走向市场,与时俱进”
原生态保护与过度商业开发都不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措施。怎么办?于占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我们的名录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文本中详细记载了各项‘非遗’的地理环境、特征、历史渊源等,光盘也已经录好了,但光盘档案很不完善,今年我们要重新做,以前拍的片子每个项目只有几分钟,剪辑零乱,让人看不出所以然,我想,要让‘非遗’很好地传承下来,我们需要把细节、过程全部录下来,就像教科书一样,别人一看就懂,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再惧怕传承人老龄化了。一旦做好了史料留底,我们就不再惧怕发展,我们甚至可以鼓励改革与创新,用一个恰当的词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显而易见,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对矛盾,只有当人们具有了文化自尊以后,保护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有一个例子,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居民对当地文化保护与别的地方不一样。他们盖新房用的材料、新房表面的形式看起来跟他们的老房子完全一样,但是内里的一切设备都是现代化的。问他们为什么还要原来的房子,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尊严,因为世界上只有他们有这样的房子,所以他们必须要这样的房子。
其实,如果能将文化视为自尊,才是保护的最高境界,最好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既需要与时间赛跑,也要清醒地知道——路漫漫,其修远。
来源:西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