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者称全国论文买卖去年销售额近10亿

研究者称全国论文买卖去年销售额近10亿

研究者称全国论文买卖去年销售额近10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00:43  汉网-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昨日向本报披露,滥下论文指示,导致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等种种乱象。

  沈阳和他的团队开展了3年多的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专题研究。昨日,他拿出其中一组数据:我国现有一般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约9468种;查询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可知,我国国内2008年发表于期刊和学术会议的论文约有248万篇。

  另一组数据是:我国每年有100万高校教师、约100万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0万科学研究人员、500万以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国企工程技术人员、70万农业技术人员、360万以上卫生行业技术人员有论文发表需求,合计超过1180万人。

  排除部分人员非每年必须发表因素,每年仍有数百万人有发表需求,却注定没有机会。这数百万人中,相当比例迫于毕业、评职称期限临近,具有刚性的论文发表需求,只能求助于网上或网下的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学术期刊解决。

  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

  沈阳说,明知期刊容量有限,全国大大小小的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为何还要给学生、科研人员、公务员甚至普通职员下达严苛的论文发表指标?

  惧于反剽窃软件转而购买论文

  全国论文买卖去年销售额近10亿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买卖论文市场分为高额赢利性版面费市场、非法学术期刊市场、代写论文市场、代发论文市场、论文荣誉市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昨日介绍,为研究,他们与非法论文中介网站QQ交流,同时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方法统计。2008年6月2日,互联网上中文仅“代写论文”一个关键词搜索量超过3.5万次,这是他的研究团队近年网络监控该数据的峰值。

  代写论文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为何与大学生临近毕业离校几乎同期?沈阳分析,代写市场的买家中,高校本科、专科毕业生占很大比例。卖家及枪手很多是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数量庞大的本科、专科生买家群体因论文只需提交校方审核答辩,无须发表,因而没算进1180万有论文发表需求队伍。但他们无疑是买卖论文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反剽窃软件今年上半年在全国高校大面积推广,抄袭论文风险大增。抑制剽窃论文行为的同时,客观上带来更多买家寻求论文代写中介,或直接联系枪手买论文。同时,论文代写市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如中介和枪手们承诺论文质量有保障,还保证论文具有原创性,不会被反剽窃软件测出,这些都助推了2009年论文代写市场的活跃。

  再看看论文代发市场。这里,不仅非法期刊代发买家提交的论文;只要付费,大批正规学术期刊也发表买家从非法网站、中介、枪手处买来的论文。由于论文代发市场营销模式更便利,他们赢得更多回头客。

  论文荣誉市场更是令人瞠目。花上800元人民币或更多,卖方能为买方提供论文的国家级评奖(这些评奖大部分都是虚假评价),包括盖章的评审鉴定和奖状证书。

  沈阳介绍,据他的研究团队统计估算,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到2009年,其规模已膨胀5.5倍,论文买卖的销售额近10亿元。

  1本非法期刊年纯利72万

  作者不少来自重点大学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沈阳昨日介绍,根据他的研究团队网上调查和实地走访,他们总结出虚假期刊具有以下特征:内容庞杂,行文不规范,如英文译名不准确等;在形式上,期刊较厚,字体超小,不宜阅读,没有广告。正规杂志为弥补收入不足,会有适当的广告;而非法期刊为掩人耳目,一般不拉广告。

  据分析,平均每一本这样的期刊刊载169篇论文。从169名论文第一作者分布看,高校是主动或被动上当受骗的“重灾区”。统计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发现,不少来自国内重点大学。

  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虚假期刊厚度平均为256页。以1个页面收费300元计算,整本期刊可收费76800元。为使利润最大化,不法分子还进行论文评奖,要求用户附上数百元以参加论文评奖;此部分收入大约每期可增加5000元左右。扣除成本,1期杂志利润为60040元;如果1年印12期,当年利润约为72万元。

  这些非法期刊凑够论文就开印。有些非法期刊社只有两个工作人员,却能同时印刷十几种非法学术期刊,所牟取的非法年利润超过700万元。

  为验证某些非法期刊的发行情况,团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以“中国××杂志”,在Google中搜索,返回页面达到1.8万项;以非法期刊的出版机构“中国××研究会”为搜索词,返回页面达到29100项;以“中国××××研究会获奖”为关键词,返回结果为699项。

  经手工统计发现,获奖者遍及全国各地;各地教育机构都以获奖为荣,并未细查期刊真假。1本非法期刊就有如此多的返回结果和社会影响,可见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对当今中国的数字出版和学术秩序已构成很大威胁。

  研究者称至少4700人去年从国外买英文论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研究者称至少4700人去年从国外买英文论文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00:47  汉网-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沈阳的研究不限于中国,他还研究36个国家的英文论文买卖。他采集了640个英文买卖论文网站链接,对IP日流量大于1000的网站进行流量分析,估算出英文论文买卖交易总量为1.05亿美元,即约7.1亿元人民币。

  沈阳发现,每天约654个中国IP访问这些买卖论文网站,1年就是23.9万个;按2%—6%购买成功,则2009年有4774—14322名中国人购买了英文论文。因国内高校对英文论文发表奖励更高,这些买来的英文论文,一般在英文会议或海外的英文期刊上发表。沈阳还发现,最近两年,每年有近100人购买高端的国际级别(SCI)学术论文。

  从绝对量而言,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买卖英文论文的情况较严重。就人口基数而言,乌克兰、新加坡买卖英文论文较严重。而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等国情况则相对轻微。

  沈阳说,对比中文和英文买卖论文市场现状可知,中文论文买卖的情况要比英文的严重。这种现状折射出中国在学术道德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

  “论文崇拜”毒害很大

  记者万建辉

  按当前标准

  袁隆平评不上副教授

  国内期刊满足不了全国发表论文的需求,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为何还要给学生、科研人员、公务员等下达严苛的论文发表指标,而且“捆绑”上他们毕业、升职的前途命运?

  沈阳昨日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崇拜”!单位论文发表数量越多,发表级别越高,就表明越有水平,各种荣誉与利益分配来得就越快越多。

  全国合法刊物1年可发表论文248万篇,与1180万人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供需比为1∶4.76;也就是说,接近5篇论文得“挤”1个合法的发表论文的版位;绝大部分的命运是:“落马”。

  单位如何将论文“压”到个人头上?一般的过程是:细化为考核指标,下达到具体人身上。然而,这1180万人面临的现实是,论文无论是自己写的、抄的还是买的,都可能面临高价版面费,或根本无正规渠道可发表;于是,花钱求助于论文代发中介,在正规的或非法的期刊发表。

  沈阳说,按当前重点大学副教授论文评审标准,袁隆平是评不上副教授的。但全国副教授以上职称者,超过袁隆平对学界和世界的贡献者又有几人?论文崇拜在我国流毒之深、之荒谬可见一斑。

  建议立法

  管制买卖论文

  面对买卖论文快速蔓延之势,沈阳建议:国家应立法管制买卖论文,明确认定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惩治买卖论文等不法行为时,公众和公安机关能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论文交易之后,将虚假论文发表于非法期刊问题,是中文论文交易的特点。新闻出版部门应稽查,发布非法学术期刊目录,惩处不法分子。对于买卖论文校园广告,应责成学校有关部门将信息反馈至公安部门,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买卖论文行为。沈阳同时建议:参与制定全球范围内的远期规划,组织制定“全球学术道德公约”,强化监管,降低论文需求。

  沈阳同时还提出“治本之策”:探讨研究成果发表、项目评审、学者评价制度的组合拳政策,出台《中国学术规范法》等。

  当前我国论文发表制度已到改革临界点,应尽快取消非研究人员评审职称需要论文的规定;尽快取消非研究性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论文答辩和论文发表要求,采取自愿答辩制度;采取措施,避免部分高校硕士生、博士生因为生活困难成为论文枪手;尽快降低论文在应用性学科的评价权重;大学排名大幅度增加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口碑权重;尽快启动国家级网络论文发表平台,出台各项政策鼓励期刊尽快网络化,鼓励网络先发表,再评审。

  构建国家级

  论文网络发表平台

  如何解决现有期刊体系发表论文数量有限的缺陷?如何让发表出来的论文真正推动科研、助力产业?沈阳提出,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国家级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平台,论文发表者可随时将论文贴到平台上,同行业学界人员组成评审组进入评审系统网上打分。沈阳介绍,类似平台在美国已运转得很好了,国家承认通过网络评审发表的文章;另外,业界权威专家通过评审系统提出修改意见,作者能第一时间修改文稿,并使论文站到学界研究的最前沿。所有操作在网上公开进行,可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和交易行为。

  沈阳提出,网络发表平台的构建,应力避国内论文发表重数量、重发表级别的积弊,应注重论文本身的评价及其社会和经济技术价值。同时,应提倡纸质期刊也网络化发表,以此接受公众监督,提高论文质量,注重论文的产业转化价值。他呼吁,不能再搞评审结题就万事大吉的“钉书机工程”了。

  武汉高校大学生坦言:有发表论文的压力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沈阳昨日介绍,6类人员中的前3类还包括一部分卫生行业技术人员,他们都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需求;而我国1983种核心期刊每年可发表论文总数为53万篇,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以武汉部分重点高校为例,这些高校的博士生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中比较小的一部分)发表论文1篇,方具备毕业条件。在数量有限的权威期刊发表论文难度极大,最高的单篇版面费超过3万元。所以,博士生们经常会在论文署名时将导师名字加在自己名字之前,以导师的声誉开路,论文容易发些,同时还能化解发表的经济压力。

  连在校本科生都有一定的发表论文压力。记者昨日联系到武汉地区几所高校的一些大学生。一所重点高校的刘姓大三学生说,评奖学金和保研,是否发表论文虽不是必要条件,但在评选中占有很大权重;大家都互相比着,重点在是否发表论文,和发表多少、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发表,但也让许多临近毕业的师哥师姐愁眉苦脸。

  另一所重点高校硕士生小叶说,她所在学校硕士毕业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论文。她不清楚自己能否在毕业前发表1篇论文,身边同学都有压力,平时都不聊这个话题。

  业内人士称,许多发表论文的规定和要求不完全来自学校。一些高校教师接了研究项目,结题需要论文凑数,便把论文任务分解强加到学生身上。

  买卖论文对社会危害深重

  买卖论文看似生意,实则学术腐败,根子在考评体制。不合理的考评体制,造就了不正常的发表论文的需求。“论文崇拜”等思维流毒、荒谬行为,皆因体制而生。

  改革体制,治理乱象,当然刻不容缓。我们更应看到论文买卖对社会的多重危害。

  论文买卖产业化会对改革形成阻力。买与卖就是利益交换,双方都有利可图,利益链因此形成,并逐渐固化;大家依赖体制又共同维护不合理的体制,从而阻挠对体制的改革。在这一点上,论文领域的故事与别的领域没有不同。

  论文买卖会造成国家诸多事业领域水平下降。发表论文得凭真本事,买卖论文骨子里就是个“假”字。有论文发表需求的不仅在高校,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等都数量庞大,几乎遍布各个技术领域。水平不达标的“南郭先生”混进这些岗位,论文发得不亦乐乎,荣誉和资金接踵而来,造成表面的虚假强大和繁荣,内里其实脆弱、低水平。

  论文买卖还会造成社会道德水平倒退。买卖论文是不道德的行为,然而压力超越负疚,利益压倒耻辱感,久而久之,便不觉其臭,学术神圣性一再降格,伦理标准和道德水平一退再退。不论对社会还是个人,这都是令人遗憾的局面。

  论文买卖对社会的危害有多深重,改革的需求就有多强烈和迫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教授5年在国际期刊发表279篇论文遭质疑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1日03:1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昨日,本报报道了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发表70篇造假论文的事件。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2004—2009年这5年间,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在该期刊上发表了数量惊人的279篇论文。为什么他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论文?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前列,“垃圾论文”是否占据了大量比例?“论文大国”的后面,到底有多少是造假的,有多少是“技术含量较低”的?

  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高产”论文并非不可能

  《晶体学报》收录也有“据”

  编辑:昨天刊登报道的“《晶体学报》中国论文风波(上)”中,提到井冈山大学两位教师两年内在同一刊物上发表70篇造假论文的现象,同时又提到了黑龙江大学一位署名为“Shan Gao”的作者,5年内在《晶体学报》发表279篇论文。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要知道,在国际期刊上发一篇论文是很难的,有的大教授一两年都很难发表一篇科研论文。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为什么《晶体学报》能提供如此多的机会?

  曹红涛:获知这个线索后,我今天迅速赶到黑龙江大学,在该校的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见到了这位作者,他叫高山,是一名教授。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我一直在等待今天的采访”。

  高山坦承,2004年到2009年期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了论文200多篇,具体篇数他没统计,差不多平均每周发两篇吧。但他介绍,这些论文完全是他辛苦得来,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论文数量,也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听专家介绍,一般来说,要确定一个新的晶体结构,必须经过“化学反应合成—培养单晶—获取表征数据—软件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才可能形成论文材料。但《晶体学报E卷》收录的论文要求不同。高山解释说,这个学报是网络版,实际上就是个晶体结构数据库,只要它认定你的数据新颖、准确、合理,经过一两轮修改,慢的二三个月、快的一个月就能上网。《晶体学报》虽然影响因子低,但对结构解析而言确是权威期刊。

  高山教授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很有自信。他说,自己的团队起早贪黑,培养的晶体多,再加上解析及时,投论文熟能生巧,故此多发论文很正常。据我在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了解到的情况,高山是在2004年9月评上的教授职称。

  赵亚辉:说实话,在展开对井冈山大学教师“批量造假论文”事件的调查时,我最初也觉得难以置信。尤其是两年在同一期刊发表造假论文70篇。但在请教了不少业内权威专家后,我也稍微改变了一下态度。我采访的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黄勇研究员就介绍,国际上有一类科技杂志,好比一本大字典,每篇论文代表一个新字。总字数有数万,常用字可能只有几千。

  所以,在像《晶体学报》这样的科技杂志上短时期内刊登数篇、甚至数十篇论文的,并不是没可能。

  造假成本过低

  论文抄袭频发

  编辑:看来,我们对于科技期刊确实是“隔行如隔山”,科技期刊原来也有不同类型,对论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既然老老实实搞研究,也能在《晶体学报》上大量发表论文,为什么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要造假呢?

  赵亚辉:黄勇研究员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解释原因。他说:造假的成本太低,代价太小,利益太大,造假者因此肆无忌惮。黄勇解释说,有些研究工作原理和理论是很清楚的,有些数据和结果可能也是可以预测的,甚至研究做出的结论和解释也是一致的。某种情况下,这也可能成为一些造假者的机会。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在国内不少大学,发表SCI论文会有数额不等的奖励,多的甚至上万元,在评职称、评奖等多方面,SCI文章数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假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利益,比如奖金、职称等,这些利益又成为继续造假的驱动力。从根本上,这也是井冈山大学搞工学的刘涛讲师,为何偏偏搞起了晶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如果对待这种事件不能严惩,必将更深远地影响中国的学术环境。”黄勇说:“这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要让科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论文数量大国

  泡沫需要刺破

  编辑:一个人,5年279篇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成果中,类似这样的论文占到多少比例?单纯以数量论,我国早已进入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但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批评的一点是,中国是论文数量大国,但算不上论文质量大国。我国目前的论文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赵亚辉:中国已经是一个论文数量大国,但远不是论文质量大国,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我最近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得到一些数据,2008年度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年增加2万多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日等国家。但是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这反映出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水平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1999年到2008年,来自中国的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只有106篇。2008年,我国论文中只有约10%的论文被引次数高于世界平均值,也就是说,10篇中只有1篇超过世界平均被引用数。而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的比率来看,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国和德国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为6%。

  编辑:看来,科技水平真不能“唯数量论”。昨天报道刊登后,有不少在读博士向我们讲到了他们的无奈。他们希望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能够更客观一些,比如更加重视发明、专利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单靠几篇论文就评判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在他们看来,论文跟实际生产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把论文作为衡量标准有很大的不科学性,容易造成“论文数量第一,实际水平很低”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这种评价驱动了不正常的现象。

  赵亚辉:的确如此。大家为什么都急着发论文,甚至不惜造假?一些专家就直言,主要原因出在当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上。在各种考评和验收中,论文都被看做一个很重的指标。其实,对于一项研究,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科学意义,是其对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而不应是论文。“而当前,为了生存,中国很多研究者不得不花很多心思在论文上。”黄勇对这种现象直言不讳。

  “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访华时也曾接受过我的采访,他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人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编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文风波”的调查反思,了解国际期刊收录刊发论文的一些特点,打破“国际论文”的神秘;更希望,科技界与学术界不仅要端正学风,对抄袭、造假“零容忍”,还要修正相关评价体系,使论文数量大国能成为论文质量强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浙大论文造假教授被开除后在湖北高校工作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04:17  现代快报
  日前,有消息称,从浙江大学消失后的贺海波,再就业于湖北某高校。7月4日,该校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对这一消息予以了证实。他称,目前,贺海波不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只是做些整理材料和建设实验室的“打杂”工作。医学院另一名负责人表示,这只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恳请媒体不要过度关注。

  2008年10月16日,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德哉的一封检举信,将自己的学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一个月后,因涉嫌抄袭、剽窃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共计发表8篇假论文,浙江大学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教资格,并将其开除。

  日前,有消息称,浙江大学论文造假副教授贺海波再就业于湖北某高校。7月4日上午9点,记者前往这所大学展开调查。

  一楼大厅的保安说,他在这里工作了很久,从来没有听说过贺海波老师。询问了进出医学院的10余名大学生,也没有人听说过一名叫贺海波的老师。医学院一名值班的女工作人员查看该院系所有的教师花名册后称,她从来没有见过贺海波这个名字。

  一名知情人士称,贺海波来校后,一直非常低调,很少露面。该校绝大部分师生都不知道贺海波这个人。

  贺海波是如何再就业湖北高校的,他还从事科研吗?对此,该校医学院负责人作出了说明。

  去年8月,因为学科的发展需要,该校面向全国招聘医药学方面的博士。当时,贺海波向学院投了应聘简历。经过一系列考核,双方达成聘用协议。此时,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并没有爆发,学校也不知情。今年3月左右,造假事件发生后,贺海波来到该校医学院上班。但是,学院并没有安排他从事教学和科研,只是让他做些整理材料和建设实验室的“打杂”工作。

  该负责人解释称,贺海波还年轻,他有妻子和孩子要照顾,学校只是给他一条“生路”,同时,也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名领导说,贺海波曾跟他深谈过,他只想过平凡而平静的生活,不想被媒体关注。“他被浙江大学开除,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据《长江商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