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的冷思考

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的冷思考

申遗热潮中,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的冷思考

本报记者 舒晋瑜 

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9-11-27 08:00:00 中华读书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滚滚而来的热潮中,我们在追究原因时应该反思:是因为我们离开它太久了,我们太想念它、太需求它了。我们急需要有一个热烈的环境去讨论、并有责任回答实践中所提出来的诸多问题。”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学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化传统与民间信仰——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

民间信仰是文化有机体的重要构成

  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民间信仰被定义为宗教,认为是原始宗教的继承者,而现代宗教是原始宗教的改革者,民间信仰的历史更为悠久。那么,作为继承者,发展到今天,民间信仰自然是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一种活态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认为,民间信仰是一种大众文化,作为老百姓为主的文化现象,在当前我们还不能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学理来看待,还需带有策略性的思考。

  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并不是对立的现象。民间信仰及其表现于语言的神话、传说和表现于行动的仪式是任何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王秋桂表示,在中国,民间信仰除了承袭远古的巫术信仰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糅合儒、释、道三教的教义。民间信仰的传统当中儒、释、道、巫这四类人构成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有机体。既然是一个有机体,它就不断发展延续。

  民间信仰的研究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关注的重要对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地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出现了诸多成果,尤其在具体的区域性个案上,以及发现田野资料的分析上,比以往更为丰富和有创见。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提出,中国对民间信仰的学术性的研究,逐步地被导向所谓“对策研究”和一些商业化的考量。“比如说像现在我们政府在评定一些什么项目,地方上都非常热衷,但背后总是会有一些强烈的商业化的倾向和意图。关于文化大一统和我们日趋发现的在民间信仰上体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性、地方多样性所进行的讨论就非常重要。”

  30年的民间信仰表述路向,正从他人的传统到自我的文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分析说,这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热,从政府到学界到老百姓。信仰是一个集体行动,一定要有社会空间和资源。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复兴、民俗复兴、民间信仰复兴、宗教复兴。在这样一些事实里,学术界做了一些工作,不管持有怎样的态度,至少把民间信仰等复兴呈现出来了,这是被讨论和被承认的前提。

“非遗”之后的民间信仰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直率地坦承自己对于“文化遗产”这个词的经常使用表示不满,“大多数媒体在运用这个‘文化遗产’的时候,给一般老百姓,或者是一般文化官员的印象,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就像人死了以后的遗产,可以利用它来作为资产这么一个想法。”他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以更为适宜的“文化传统”替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叫法。他很担心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制作的后果,会不会使得唱腔方面、身段方面在最精密微妙的一些艺术的展现丧失掉。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余少华以世纪初香港民间传统音乐为例,说明传统的未必都在民间,也没有必要把传统跟创新对立。

  实际上,随着整个经济的腾飞,特别是百年来向西方学习、对自己传统文化进行摈弃的过程当中,已经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从国际上看,遗产保护当中所谓民间力量特别强大。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学教授潘守永认为,当前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四种核心力量,即政府的主导与推动力;学者的学术指导与影响力;遗产传承人/群体(考古遗产的所在地群众,或工业遗产的所有企业)的文化自觉与内省力;体制机制(包括市场、旅游)的创新力。他说,这四种关系,前三者之间是利益相关群体,相互之间有矛盾存在“兴奋点”的差异。处理好这四种力量的协调与平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就能够步入良性轨道而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现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割裂的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非遗’出现之后,我们把整体的民间信仰的事项割裂开来,是为了使它找到生存空间。”正在对华北地区的民间组织进行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指出,整个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对整体性的要求非常重要,割裂可能会带来整个文化内涵的浅薄化。

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重建

  德国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简涛提出,申遗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保存传统文化,保留、保存我们的优秀文化。可是太专门地人为地设定一些目标,就是对我们原有的民间信仰或者其他的进行扭曲或者肢解,有些背道而驰。“为了适应、符合申遗的要求,千方百计地把原有的这个东西进行改造,来迎合这种需要,不利于原有的民间文化的保存和研究。”

  是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做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说:“什么样的民间信仰可以符合文化遗产的标准?第一点是传统性,民间信仰是有历史渊源的,有一个传承过程,这是起码的标准;其次是按伦理性去进行鉴别、考量,能够对社会团结,对民众生活健康的民间信仰可以做文化遗产;第三如果要把一些传统的民间信仰作为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其濒危性应该考虑。”萧放认为,对于其他的民间信仰也应该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关注民间信仰的复兴或重建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在今天浮躁而功利的社会里,有一些民间信仰其实也在向西土上发展。

  怎么样去重建我们这个民间信仰?萧放认为,首先需要非常宽松的一个氛围,其次,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让老百姓表达信仰的精神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金泽指出,文化遗产没了背后的信仰,没有了精神支柱,其产生和维护以及传承,本身都成了问题。

  “‘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的举办将会延续下去。从中国历史来看,构成几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民间信仰如果加以好的引导,对构建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能起到促进作用。”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学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孟白表示。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曾在文章中指出,出版社为学者提供服务,一般是后期介入,即出版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在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应积极介入学术研究的前期,如资助支持学者的有出版价值的研究项目,通过主办学术会议和创办期刊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多年来,学苑出版社一直也身体力行,尽量为学术界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我们总在说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走出去不是大跃进式的喊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先要有基础,而基础就是长年坚持不懈地收集、整理、出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九三学社中央的支持下,学苑出版社能提供平台加强两岸学者的交流和凝聚力,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发展,也有利于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孟白说,在本届论坛上,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同一个民间文化研究目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多学科在热点话题中产生交流碰撞,更能开阔大家的视野、触发多方面的研究思考。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

TOP

这个冷思考是必要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确实,民间信仰如何面对社会转型,如何面对非遗热潮需要学界的认真思考!
             另,本文“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民间信仰被定义为宗教”,不知指那本?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把民间信仰是排除在宗教之外的!

TOP

顶一个!

TOP

值得思考的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杏雨飞扬 于 2010-4-23 12:07 发表
 确实,民间信仰如何面对社会转型,如何面对非遗热潮需要学界的认真思考!
             另,本文“在《中国民间信仰》一书中,民间信仰被定义为宗教”,不知指那本?乌丙安的《中国民间信仰》把民间信仰是排除在宗 ...
乌先生认为民间信仰是宗教之外的,这是一种认识。而人类学把民间信仰称为民间宗教,而人类学的民间宗教和马西沙先生的民间宗教又不是一回事。
所以概念的界定很重要,尤其是统一概念的认识更重要。

TOP

以上的讨论是对民间信仰的真知灼见,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精神与物质是互渗的,信仰与现实是互通的。

TOP

我和木兰山人是一样的看法,这是当代或者是每一位中国人必须认知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里面包括中国,中国是一个世界文化宝库 就说四大发明还有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里面编写的很多中国传统手工艺 冶金、制造等,这些都是老祖宗在生活当中积攒出来的经验发明。我们不说怎么去使用它认识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中国传统”

TOP

金泽老师的话说到了根本,“文化遗产没了背后的信仰,没有了精神支柱,其产生和维护以及传承,本身都成了问题。”

TOP

好文好文。中国民间信仰,尤其是汉族的民间信仰,是真的有一个概念还是学者建构出来的?民间宗教、民俗信仰等等是不是一回事?民间信仰和宗教怎么划分?那些没有纳入非遗视野的民间信仰怎么办?这个话题真的很难。

TOP

要先有基础。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1、中国民间信仰,尤其是汉族的民间信仰,是真的有一个概念还是学者建构出来的?
这基本是一个学者建构的概念,从宗教到“没有宗教”、从封建迷信到民间信仰、从秘密宗教到民间宗教、从民间信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是一个为了表述而抽离出来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不断纠葛、排斥、整合、分隔,至今仍未得到一个统一性的共识。

2、民间宗教、民俗信仰等等是不是一回事?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这两者的关系也有差异。就如上面有同学提到的,宗教史学界曾经将民间宗教视为民间教派,而历史学界的民间宗教有时候基本就是民俗信仰。但是如果要就两个概念本身来辨析,又要明确宗教和信仰的差别,制度性宗教的划分标准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3、民间信仰和宗教怎么划分?那些没有纳入非遗视野的民间信仰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把民间信仰和宗教划分的,而且宗教总是在民间信仰的上一层,看起来,某时民间信仰还部分隶属于宗教。然而,民间信仰本身就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术语,基本就是一个大杂烩的标签而已,民间信仰内部其实恰恰是N个宗教,与我们的宗教观念是不一样的。这就要考虑到翻译的问题。英文的religion和religions都可以译为宗教,但是我们说宗教的时候,又往往是想着religion的。民间信仰纳入非遗之中,又有文化化的倾向,反而冲淡了它的宗教性,所以我更关注纳入非遗的民间信仰又会产生什么变化。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民间信仰

我认为民间信仰其实与民间宗教无疑,两者可以画等号。正如杨庆堃说的一样,它就是非制度化的宗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