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说明】
吉木阿龙是雷波县年轻的毕摩,2003年我曾对他做过专门访谈,还拍摄过他们家世传的3套经书,其文字系统的图画性质非常强,很特别,如图所示。吉木家支的世传文献异常丰富,曾经写进当年的一篇文章:
早已听说,雷波县八寨乡朱龙村的彝族世传毕摩(祭司)吉木阿龙代表全家将祖传的一批古代彝文实物共计十七件,郑重地捐赠给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历史博物馆。去年十月,为亲睹这批文物的真迹,我借回乡进行史诗田野作业的机会,专程来到了这座全国有名的专题博物馆。一进序厅便看到了吉木家捐出的这批彝文古物,叹为观止:其中既有皮书、布书、纸书和铭文(三枚铜质印章),还有鲜见的竹简、骨书和木牍,几乎囊括了彝文古籍记载过的各种古代书写的载体形式。据阿龙毕摩介绍,这批文物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既有宇宙洪荒、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等神话传说的记载,也有族群分支、婚姻世族、战争迁徙、祭祖仪轨、历史人物等史实性的内容……(巴莫曲布嫫:“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读书》2003年第10期)
除下面的三卷经书外,曲木铁西童鞋在后来的田野中又有诸多新发现。这本专著便是学者与阿龙毕摩共同攻关的初步成果,在彝文文字学意义上可谓意义重大。
(巴莫曲布嫫摄于2003年1月18日)
吉木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初步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作者:曲木铁西 吉木阿龙 杰觉伊泓 黄建民
丛书主编:文日焕
基本信息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105101160
·条形码:97871051011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吉木毕摩家支世传的这批彝文文物文字是迄今为止唯一保存有非现代读音的古彝文,而且有不同于其他彝文文献文字的显著特点。自2003年年初曲木铁西和吉木阿龙开始对其进行语音描写、吉木阿龙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外,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研究。彝文的历史较长,但彝文产生于何时?有几个发展阶段?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由于缺乏可靠的材料,大都处于臆测和假说。吉木毕摩家支世传的这批彝文文物古籍,大部分文字具有“一文多音”现象,说明了彝文在其发展历程中有过"一文多音"阶段,这对彝文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乃至对文字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彝语历史语音学的研究,由于缺乏历时语音材料,目前只依靠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对比研究得出结论。吉木毕摩家支世传的这批彝文文物古籍有其完整的语音系统,有助于彝语历史语音学的研究、乃至有助于彝语语法和语义的研究。
作者简介
曲木铁西,彝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方专家。学术专长:语言学和教育学。发表有《试论彝语名量词的起源层次》、《试论彝语义诺话颜色词的语义分析》、《试论彝语义诺话动物名词的语义分析》、《语义学: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双语教育的概念及其分类》、《双语教育研究二题》、“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是发展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基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试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提升中一央民族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目标、差距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若干思考》等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专著《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学》、《彝语文基础知识》、《凉山彝族社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发展研究》;出版合著《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等多部。曾获吴玉章学术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序
第一章 吉木家支及其世传彝文文献文物概述
一、吉木家支分布与历史渊源
二、吉木家支彝文文献保存地地理与自然环境
三、吉木阿龙家庭及阿龙生平述略
四、吉木家支彝文文献文物概述
五、吉木家支彝文及其文献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 吉木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的语音系统及其特点
一、语音系统概述
二、文献文字语音系统的特点
第三章 吉木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的特点
一、吉木家支彝文文献文字的特点
二、从吉木家支彝文文献文字中体现出的另外一些特征
第四章 吉木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的描写分析
吉木家支世传彝文文献附录
一、治病经
二、社会传世经、轶事经、训世经、毕摩训世经、
文字传世经
三、天地自然史经
四、断案经
……
序言
《指路经》里说,彝人神灵的故土在兹兹蒲喔。因此,彝人认为兹兹蒲喔是彝人祖先的居住地,是彝人的天堂。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彝人来讲,凉山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是我们精神的寄托之地。我生长在四川乐山峨边彝区,从没去过凉山,直到1983年大学即将毕业时,安排去凉山实习开始,就与凉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工作、学习、还是爱情和友情等等,都与凉山不无关系,至今不知去过凉山多少次了,差不多年年都去,而且有时一两月跑一趟也有过。在凉山,你会自由地呼吐胸中积存的浊气和闷气,精神放松而超脱,思想得到梳理,心灵受到洗礼,你会感到这地方空灵、明净、清新而透明。
本研究同样来自凉山雷波县一个风景秀美的小山村,这批文物随吉木家支先辈走过了漫长的迁徙历程,最后在这个小山村陪伴吉木家支14代人,约数百年的历史之后,于2000年公诸于众,彝学界一片哗然,这批文物文字的字体、读音完全与现代彝文相去甚远,与现存各地的彝文经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我是从我岳父巴莫尔哈舅舅那儿得知的此事,但当时一是苦于无经费,二是心存疑惑,其价值到底有多大?2002年春节,在岳父大人的鼓励之下,我专程到凉山州博物馆参观了这批文物,并和这批文物的传人之一,吉木阿龙先生见了面,和他就相关的许多问题进行了访问了解。吉木阿龙讲,他们家姓吉木到他有14代了,属沙马曲比家支,是世传毕摩家族。吉木阿龙有许多祖辈都是有名的毕摩,他们家祖辈到他这一代有一套特殊的学习和承传毕摩的习惯和制度,即除其他家支毕摩传承的教育习惯外,吉木家的毕摩还要学习世传下来的文献文字及其读音,做毕时可用两套文字的读音进行。吉木阿龙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振奋,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相比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之一就是彝文的文字性质决定了所有的彝文经书都没有或无法知晓其早期的读音,有幸的是吉木家世传有完整原读音的彝文文献,这对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无疑是一件大大的幸事。但是,当我选择几个字问其读音时,我又陷入了困惑,因为这些字的读音听起来有些怪异,不过,也就是这种怪异现象使我产生了好奇。于是,在2003年新春开始,利用假期,自费与吉木阿龙一起合作研究。
2003年寒假期间,我们从吉木家世传的彝文文献中,选了1500多个表示自然现象、事物名称、动植物名称、人体名称、人称、数量、颜色、动作名称等词的字,根据吉木阿龙的发音,记录了这1500多个字读音,并初步整理出了其语音系统。假期结束后,我回北京,继续整理,吉木阿龙回到家中,把他所发的音,重新让其父亲听一遍,若有不准确之处,就让阿龙的父亲重发,并进行录音摄像。到2004年初,完成了语音系统的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又整理、总结了文献文字的语音特点。在2005年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我们提交了《凉山雷波吉木毕摩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语音系统及其特点》,并在会上作了宣读。论文只是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包括有研究的和没有研究的,没有产生多大的反响。但是,其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记得上午宣读论文时很是兴奋,但到了下午,情绪却无缘无故非常低落,觉得很奇怪。到了半夜肠胃就开始翻腾,起初还是隐隐作痛,但到凌晨三点就疼痛难耐了,并伴有上吐下泻,上医院又怕吵醒别人,就这样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我以为我肠胃或胰腺出了大事,但到医院血样、尿样、化验、B超等等一番折腾后,结果什么毛病没有,到了中午只是感觉困,有些虚弱,头天晚上的病痛荡然无存。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们的研究完全自费,经费的承受能力确实有限,这样就把研究搁置了下来。
2006年春天,中央民族大学正式启动“985工程”,我们的项目也有幸通过国内一流的专家的审核,同意列入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心的课题,并于2006年暑期继续进行研究。研究开始前,吉木阿龙亲自做了一个仪式。仪式的目的,就是祈祷平安、健康做完该项目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进行了两年,不论在凉山,还是在北京,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不断调整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方法,研究工作基本是顺利的。只是到附录部分时,却不太顺利。
选定四篇经书作为本研究的附录后,本可以扫描录入,由于吉木家的经书页面很大,无法进行扫描,因此只能拍摄录入。本研究的主要成员吉木阿龙和吉觉伊泓经过反复几次拍摄录入,都不如人意,拍得不错的页码传到北京又全成了乱码。于是我又匆匆赶回凉山,对四本经书重新拍摄录入。在拍摄前,我提醒吉木阿龙要做个仪式,他说不用,他只是念了几句祷语,并用一个树枝再我身上擦拭了几下,就开始拍摄,我、吉木阿龙、我岳父我们三人花了一整天,完成了拍摄录入,虽然举了一天的相机,手臂酸痛,但拍摄效果却异常的好。心情自然就放松,当夜睡得非常安稳。第二天黎明时分,我岳母把我从梦中叫醒时,却着实让我吓了一跳。原来岳父大人从后半夜开始上吐下泻,肚子疼了一宿。毕竟70出头的人了,我们很快把岳父送到医院,检查、输液,输了一上午的液体,下午回到家中时,已是完好如初。但奇怪的是,第二天吉木阿龙也发生了同样的事。而且,吉木阿龙却输了好几天的液体,才见好转。当然,这些事情只是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花絮”而已,毕竟我们完成了本课题的初步研究工作。
汉族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把汉族的历史向后推进了一千年。可见研究文字意义非同小可。吉木家支世传的彝文文献文字的发现和研究,我们认为其意义重大,价值很高。因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本课题的初步研究。之所以叫初步研究,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只根据吉木家支世传彝文文献文字的特点,采用现代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做了描写和分析,在很多方面没有推断和结论性的东西,意在提供给大家共同研究。
这里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文日焕先生,感谢凉山州博物馆伍晋刚及其他几位馆长,是他们无私的帮助才使本课题的研究得以立项、得以顺利进行。
是为序。
曲木铁西
2008年9月22日于北京
(正式出版时本序有删节)
书摘
第一章 吉木家支及其世传彝文文献文物概述
二、吉木家支彝文文献保存地地理与自然环境
(一)保存地片区的自然环境
文献保存地,是在雷波县马颈子工委的曲依乡牛龙村,离工委约4公里,牛龙村位于龙头山脉向东面延伸的基祖山的半山上。彝族格言说,村落上方有森林,是砍柴打猎的场地,下方有河流,是背水打鱼之处,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样的村落可谓是个理想的居住地。吉木家支的祖先选择这个地方居住,足以证明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吉木特阔老人回忆:上面的山(村)叫基祖山,村里的猎手以前常常在山上点燃烟火,敬告山神,表示他们要来打猎。山谷充满猎狗的叫声和猎手的喊唤,猎狗与猎物搏斗,猎手们骁勇善猎,村民分食兽肉的快乐……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情景让老人难以忘怀。基祖山里有很多山洞,是村民死后遗骨藏放地,村子对面是瓦托村,临近的村寨海安扎坪、卧毕吉倭等。在村子辖区内耕地大部分都是坡地,呈40度左右,其他都是林地、牧场,面积较大,基祖山向西数十公里,就是吉耶硕诺龙头山,这一广大地区,是历代部落征战和抵抗朝廷的天然屏障。吉木家支从木耳沙赫那一代迁到这里居住,已有12代了。
……
插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