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广西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 徐杰舜
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广西的民族关系都是朝着民族团结的大方向前进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西的民族团结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改革开放30年来, 广西的民族团结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也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教育上,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广西的民族团结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广西各民族在发展中坚持了一条良性互动整合的路线。
历史:互动和整合是广西民族关系的主流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方,互动和整合一直是广西民族关系的主流。壮族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一部分壮族逐渐认同于汉族,同化于汉族。与此同时,历史上同化于壮族的汉族亦不是个别现象,特别是宋代以前,迁入广西的汉族由于人数少,规模小,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壮化”,成为壮族的一分子。有些汉族人迁入广西后,虽未同化于壮族,但也吸收了不少壮族的文化,变成了“壮味”很浓的汉人。广西汉族与壮族的这种双向互化,使壮汉民族心理逐渐认同,这是广西民族团结的中坚,也是历史遗留给广西的深厚积淀。
综观历史,自秦至清的2100多年中,广西各民族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短暂的,从来都没有成为广西民族关系的主流。秦开岭南对西瓯、骆越的征服持续了3年,汉武帝平南越时打了两年,南北朝时广西发生的少数民族反抗南朝的零星起义时间持续最长的坚持了7年,但这在从秦灭六国到南北朝灭亡的800多年中,只是弹指一挥间。隋唐两代历时326年,在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黄洞蛮”起兵反抗,虽然黄乾曜与黄少卿父子的反抗从至德元年(756年)到乾符四年(877年)时断时续地进行了121年,但在隋唐的历史上只占1/3多一点的时间。两宋共历319年,其间爆发了壮族首领侬智高领导的反抗宋廷压迫的起义。这场始于庆历元年(l041年)、终于至和二年(1055年)的大规模起义,持续了14年。明代统治的276年中,发生过广西历史上有名的大藤峡瑶族壮族大起义。这场爆发于正统七年(1442年),直到隆庆五年(1571年)才被镇压下去的起义,虽历时129年,仍不足明代统治时间的一半。清代统治的267年中,在清后期道光三十年(1851年)爆发了源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坚持了14年,影响了全国18个省份。然而,这14年在清代的历史上也只是短暂的一瞬。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广西民族互动整合的轨迹有两条,一条是桂北平话人的形成,另一条是桂南平话人的形成。
桂南平话人是北宋时期宋王朝派狄青率领数万大军南征侬智高后留下的戍兵,他们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明一统志》引元志云:“今邕人皆其种类,故语言类襄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桂南平话人之源。桂南平话人作为汉族的一部分,在近千年的风雨沧桑中顽强地保持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比如,与壮族一样过“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并备上祭品去扫墓;与壮族一样喜欢赶歌圩,唱山歌;在平话中,还吸收了不少壮语借词……
秦汉以来,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许多人迁到广西北部,与当地少数民族互动,形成了统称为“桂北平话人”的三江六甲人、富川本地人、贺州都人、梧州人、铺门人、武宣拐人等。他们虽然都认同汉族,但基因分析的结果却表明,从遗传结构上来看,桂北平话人并非汉族的后裔。从桂北平话人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父系遗传方面,桂北平话人在遗传结构上保留了一定的汉族血统,但更接近于南方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源自侗台或者苗瑶语系人群。桂北平话人并非真正意义上汉族的后裔,而是在语言、文化和自身认同感上被汉族同化了的南方少数民族。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桂北平话人的形成是自秦至唐1000多年来,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互动整合的结果。桂北平话人虽然认同汉族,但从根上来说,他们的祖源是广西少数民族,他们应该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桂南平话人的形成是自宋至今近千年来,汉族与壮族互动整合的结果。桂南平话人虽然是汉族,却有被少数民族同化的印记。这两条轨迹连起来,形成了历史上广西民族互动整合的主流。
现状:和谐是广西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广西民族关系现状如何?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可以说是广西民族关系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广西的一些自然村,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已成为婚姻关系的潮流,过去极少外嫁的瑶族姑娘开始外嫁,过去不嫁瑶族、壮族的汉族女子也有不少嫁进了壮家瑶寨。
如果说婚姻关系是民族关系的测试剂,那么民间信仰的互动整合则是民族关系的润滑剂。贺州八步区都江盘古庙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都江盘古庙本是瑶族祭祀他们的始祖盘古大王的场所,一般每3年左右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择吉日举行“还盘王愿”仪式。现在,这一瑶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不仅吸引了瑶族群众参加,也邀请壮族、汉族民众参加。在都江盘古庙的墙壁上公布的为盘古大王雕刻神像以及迎神转座建醮捐资的名单里,有瑶族,还有壮族、汉族。更有意思的是,都江盘古庙本身就是各民族互动整合的综合体,不仅建筑为汉族客家人的一排三间、中厅全部敞开的形式,而且在正面内墙上画着一条黄色长龙。庙内神像中,除盘古大王神像外,还供有汉族敬奉的观音、八仙等23位神像。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底蕴,广西各民族民间信仰互动整合的态势堪称宗教信仰“和而不同”的典范。
风俗习惯层面的和谐是广西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那么,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状况又如何呢?对此,平果铝业公司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1987年成立的平果铝业公司(以下简称平果铝),坐落在广西平果县城西郊的右江之滨。据统计,全公司7500名职工中,有壮族1834人,占员工总数的25%;汉族3863人,占51%;其他少数民族1803人,占24%。可见,平果铝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平果铝的建成及投产,极大地促进了全国重点贫困县——壮乡平果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仅以地方财政收入来看,1992年平果县的财政收入只有2200万元,1999年超过了2亿元,到2007年已接近15亿元,其中平果铝的贡献占46.66%。“借铝兴平”,平果铝不仅促进了平果县的发展,对于整个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了重大作用,它在填补了广西铝工业空白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广西电力、煤炭、化学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夯实广西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贡献了巨大力量。
如果说像平果铝这样的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广西民族团结,那么,边境建设大会战则把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从中心延伸到了边缘。广西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那就是广西“老、少、边、山”都姓“穷”。广西边境一线的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个县(市、区),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总人口达242万多人,其中壮、瑶、苗、京、彝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边境地区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水平一直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质量差,贫困面大。这8个边境县(市、区)中,有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5个是区级贫困县。贫穷落后的状态既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民族团结。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广西实行了一条战略性的措施,从2000年8月起到2002年9月,果断地开展了边境建设大会战。
边境建设大会战总投资21.6亿元,建设项目1.7万个。这项措施的实施,使边境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住茅草房、点煤油灯、走羊肠小道已成为历史,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村委会没有办公用房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这个被百万边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边境建设大会战,不正是广西和谐的民族关系从中心延伸到边缘的生动展示吗?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