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值得耐心一读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值得耐心一读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全译本《资治通鉴》序  王立群


    中国的史学著作特别完备。先秦的《春秋》《左传》《国语》已是史学名作,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记》,将中国史学著作推向高峰,后世遂有“二十四史”;但是,“二十四史”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纪传体确实是一个创举,可是纪传体也有一大缺憾,一个朝代的历史分别载在不同的人物传记之中,很难让人一下子从时间顺序上看清一个王朝的历史。这个缺憾由一个人弥补了,他就是北宋的司马光。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资治通鉴》,给人们提供了一部可以比较容易地通晓中国古代史(战国至五代)的史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之后,又出现了《续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书,因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史籍中的《通鉴》系列。

    说它“比较容易”读是相对于大量纪传体史书而言,《资治通鉴》的篇幅小,又把分散在各个人物传记中的史实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加工整理;但是300多万字的数量仍然让今天的读者望而生畏。

    即使有人愿意一点一点地读下去,文言又是一大障碍。于是,有了台湾著名学者柏杨白话版的《资治通鉴》,流传甚广,不少读者正是通过这部书认识了柏杨先生。柏杨先生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以现代语词代替古代官制,二是创立了“柏杨曰”的史评方式。其中,以现代语词解释古代官制对后来者影响极大,成为当今大陆大众历史读物的惯例。

    其实,在台湾还有另外一种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即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全译”本《资治通鉴》(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1月版)。这部巨著是多人合作,合作当然有合作的长处,也有合作的短处;这部二十七位教授合译的“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是优是劣?我想,这应当由读者去鉴定。

    这部巨著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保存了繁体字原文,又以当下大陆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排版,这是它与柏杨版《资治通鉴》相比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有关繁简字的讨论非常盛行。废简用繁的呼声不绝于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繁体字保存了中国文化,简体字破坏了中华文化。事实果真如此吗?

    非也!

    繁体字确实在构字方法上(六书)有文化含义,这是不少简体字不能具备的,但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并不是汉字构成的“六书”,而是经典。《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等中国古代重要经典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为重要的载体,至于这些经典之作用繁体字或是简体字印刷则在其次。所以,不论是繁体字或者是简体字,只要能够为今人所读所识,它就能起到传承中华文化的功效。这部文白对照全译本《资治通鉴》即是一个明证。

    一部经典的价值在于它能久远的传播,并能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相信这部书绝对上不了今日畅销书的排行榜,但是,它却比那些昙花一现的畅销书更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练。因为这是一部史学经典,因为司马光一位史学大师!相对于今日官封、自封的各种大师,司马光是一位彪炳史册的大师!但是,他也仅仅是一位史学大师,而不是“统吃”中国文化的“大师”!

TOP

回复 1# 的帖子

传承文化的不是六书,而是(文化著作)经典。值得深思。

TOP

其实内录的很多都不是上品

TOP

一直想好好看看来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