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闭幕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闭幕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闭幕

图/文 马千里


    2017年7月26日下午,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闭幕。本次研讨会暨暑校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和日本民俗学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呼伦贝尔学院科技处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处承办,包括历时10天的学术讲座和田野调查。闭幕式由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处处长敖特根教授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敖其教授对此次研讨会暨暑校进行了总结。总结主要涉及学术演讲讨论和田野实践活动两部分。敖其教授将学术演讲讨论部分分为四个部分,即:(1)地域文化与综合研究;(2)学术史研究:(3)非遗保护的经验研究;(4)传统与变迁。
    “地域文化与综合研究”部分包含了敖其教授、常海教授和次仁央宗教授对呼伦贝尔和西藏地区地域文化的综合研究方面的讲座,分别涉及呼伦贝地区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与巴尔虎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深受地理环境影响的西藏地区藏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学术史研究”部分包括美国学者迪姆·罗仪德(Timothy Lloyd)教授对美国民俗学历史与现状的介绍,以及日本学者川森博司(Hiroshi Kawamori)教授对日本民俗学研究的主流与发展趋势的剖析。
    在“非遗保护的经验研究”部分,朝戈金会长对社区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多方协作机制进行了总结,讨论了非政府组织在非遗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纳日碧力戈教授解读了非遗的物质性,认为非遗是有形与无形交融的综合性经验,强调了实践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性。李松主任以节日研究为个案,从神圣性、公共性、狂欢性和艺术性等四个方面对节日类非遗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这一类非遗保护中的问题。总之,三位学者都主张非遗保护实践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相结合,以促进文化多样性。
    在“传统与变迁”部分,霍华德·萨克斯(Howard L. Sacks)和朱蒂斯·萨克斯(Judith Sacks)教授的讲座以小提琴手的生活史为背景,讨论传统是如何被交替创造出来,并影响当地文化的。玛吉·霍尔茨伯格(Maggie Holzberg)教授从美国公共民俗学者的视角,通过三个案例阐述了民间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日本学者桑山敬己(Takami Kuwayama)教授以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为例阐述了1945年以来日本乡村的变迁与传统的延续。这一组讲座都关注了民间传统传承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大体上都表达出既要关注传统,又要在变迁大潮中注重民众诉求的观点。
    此外,敖其教授还对此次研讨会暨暑校的实地考察活动进行了总结,希望学员们通过考察进一步加深对民间智慧的认知和体会。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副院长乌云达来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乌云达来副院长、敖其教授和迪姆·罗仪德教授等领导和学者还为全程参与此次活动的35名中、美、日三国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经过为期十天共同的田野考察和学术讨论,三个国家的专家和学员之间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了解了各个国家民俗学研究或非遗保护的若干状况,初步建立了个人之间的联系,也为今后的合作研究和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圆满闭幕。



呼伦贝尔学院副院长乌云达来致辞




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敖其教授致辞




参会专家与学员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