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Hurelbaatar Ujeed
个人基本情况
1958年 8 月 生, 男,中国·内蒙古·奈曼旗人,英国国籍(British),结婚,有两个孩子
高等教育背景
l 1997年10月-2002年4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读研究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l 1996年10月-1997年9月,在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读研究生。获 得 哲学 硕 士 学 位
l 1984年9月-19987年8月,在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 获得 文学硕士学位。
l 1979年9月-1983年8月,在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本科学习。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附加培训
l 2002年, 2004年 和 2007年,在剑桥大学参加了分别六周的 机算机应用培训班。
l 1998年7月,在剑桥大学影像馆参加了做人类学纪录片培训。
l 1997年6月-7月,在剑桥大学影像馆参加了人类学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班。
l 1996年8月-9月,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 参加了‘环境保护的科学’培训班。
语言:蒙古语,母语 ;汉语,流利;英语,流利;日语,阅读能力;俄语,阅读能力。
工作履历
l 2009.4 - 至今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呼日勒巴特尔协作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
l 2010.10 –至今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科尔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l 2007年8 月至今: Senior Researcher (高级研究人员), 附属于英国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
l 2003年12月至今: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学学院(呼和浩特)。
l 2002年 5月至2007年7月: Research Associate (协作研究员),副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所和社会人类学系。
l 1987年 9月至1996年9: 教师, 从事蒙古文化、民俗、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
l 1983年 9月 至 1984年8: 教师,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 (赤峰学院 )蒙语系。
学位论文和田野调查
l 博士论文:“‘Tradition’ as differently practiced by the Buryat Mongols of Russia and China” (俄罗斯和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对传统的不同实践)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田野调查:1998年3月–4月, 1999年4月–9月在内蒙古鄂温克旗悉尼河布里亚特,1998年9月–1999年3月,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
l 硕士论文:“Grass-roots Buddhism in Inner Mongolia” (佛教在内蒙古基层社会的的实践).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田野调查: 1996年3月-4月。内蒙古奈曼旗。
l 硕士论文: “Horchin-u shog üliger-un sodulul” (科尔沁笑话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田野调查: 1986年11月-1987年2月。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左后旗, 库伦旗和奈曼旗。
l 学士论文: “13-19 dugar jagun-u teuhen sorbolj bichig dehi Chinggis Hagan-u düri-yin hubiral” (13-19世纪蒙古史传文学中成吉思汗形象的演变).
科研项目和田野调查
l 《清代蒙古族的汉化和汉族的蒙古化比较研究——以土默特地区蒙古族和汉族的语言、文化和民族认同关系及其变迁为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50001); 2010年 – 2013年之间年,共七次带课题组在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进行田野考察。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系列研究》,第一期,2010年9月, 带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20名研究生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进行两周田野考察。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系列研究》,第二期,2011年8月, 带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7名研究生在兴安盟科右中旗进行两周田野考察。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系列研究》,第三期,2012年10月,2013年9月分别带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7名研究生在通辽市科左后旗进行两周田野考察。
l “Sacred landscapes and spatiality in Inner Mongolian: case study of Mergen Monastery” (蒙 古 人 的 神 圣 的 风景和 空 间 观 — 以梅 力 更 庙 为 中 心) 。合作者: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1995年8月–2009年2月。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 剑桥大学;田野调查:1992年9-10月,1995年8月,1998年7月-8月,1999年6月-7月,2000年7月-8月,2002年8月, 2005年8月,2007年8月, 2009年4月分别在内蒙古包头梅力更庙;乌拉特前旗;登口和阿拉善。
l “History and ethnography of millet cultivation in Mongolia” (蒙古种稷米的历史和民族志). A project associated with “The spread of farming across Asia - the East West millet project,” directed by Professor Martin Jones¸ Th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Cambridge University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学研究所马丁琼斯教授主持的“亚洲的农耕传播— 东西方的稷米研究项目” 的人类学子项目);田野调查:2009年3-4月,2011年7-8月, 在通辽市科左后旗、赤峰市巴林右旗; 2010年12月在蒙古国布力根省。
l “Psychic bone-setting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 documenting the practices of the ‘Black Dog Doctor’ family” funded by the Perrott-Warrich Fund. (内蒙古东部包氏正骨个案研究,Perrott-Warrich 基金会资助),2008. 田野调查:2009年3-4月,在通辽市科左后旗。
l “Oral narrative on Mongol-Chinese relations” (蒙汉关系的口头叙述). Firebird 基金会资助, 2007 ;田野调查:2007年8月,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票市.
l “Reconstructing the memory of an Inner Mongolian national cultural hero: the case of Injannashi and his family monastery” (内蒙古民族文化英雄的记忆重建:尹湛纳希和他的家庙个案研究). 合作者:Dr. David Sneath , 2007;田野调查:2006年9月;2007年8月,在辽宁,北票市。
l “‘Mongolised’ Han Chinese in Liaoning, China – a Case Study of a Family History 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funded by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British Academy. (清代蒙古化的汉人研究—从18世纪至今的辽宁王氏家族历史个案研究). 英国科学院资助项目.2007.
田野调查:2007年8月–10月,内蒙古;辽宁阜新。
l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n multi-language inscriptions in Mongolia,” funded by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British Academy. (蒙古国多种语言碑文的多学科研究),英国科学院资助项目. 2006. 田野调查:2006年8月-9月,蒙古国六个省两个市。
l “Mongol – Chinese Relations in Liaoning, China: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and Everyday Practice,” funded by the British Academy (辽宁的蒙汉文化交流史研究 - 跨文化协商和日常实践). 英国科学院资助项目.2005;田野调查:2005年7月-8月,辽宁阜新,北票和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宁城,喀喇沁,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
l “Documenting rock art in Mongolian Plateau,” (“蒙古高原上的岩画的文档”);田野调查:2005年3-5月, 2006年8-9月在蒙古国中央省,乌兰巴托市。
l “Understanding history of Mongolian political thought through keywords: from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democratic Mongolia” (通过关键词研究蒙古政治思想发展史—从13世纪到21世纪初的民主蒙古). 合作者: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2002年5月–2007年7月。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田野调查:2003年8月-9月,2005年3月-5月,在 蒙古国。
l “Creating Super-ethnic identity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 with a case of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t Chinggis Khan Temple,” funded by the Cambridge Committee for Central and Inner Asia (超民族认同和地区认同 — 成吉思汗庙的创建和创新个案研究). 英国科学院,内亚与中亚剑桥协会资助项目. 2004;田野调查:2004年8月,呼和浩特和乌兰浩特。
l “Different ways of making history: Narrativ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andalwood statue of the Buddha among Nepalese, Tibetan, Chinese and Mongolian,” Ethnography of the project derived from fieldworks for my Ph.D. program (创造历史的不同方式—尼帕尔,藏人,汉人和蒙古人的檀香佛像的历史阐述).
l MacArthur “Environmental & cultural conservation in Inner Asia” projec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麦卡阿斯“内亚地区环境与文化保护,” 国际 合作项目 .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 1992-94;田野调查:1992年7月 – 1993年12月,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乌珠穆沁,巴彦诺尔,阿拉善和鄂尔多斯,乌审旗。
l “搜集整理蒙古族风俗习惯”,1987-1991,内蒙古教育厅资助项目;田野调查:1987年9月–12月,新巴尔虎左旗和右旗,陈巴尔虎,布里亚特, 厄鲁特和鄂温克;1988年3月–7月,奈曼旗,库伦旗和科左后旗;1989年9月–12月,东苏尼特。
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
l “科尔沁蒙古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元文化心态研究 ——以方位, 方向观念为核心”蒙古语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内蒙古,阿尔山, 2013.08.
l “蒙古族和汉族方位观的文化史比较研究——兼论当代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蒙古族和汉族建葬传统”(合著者刘晓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呼和浩特:2012年12月.
l “Approaches to Horchin-Harchin Studies”, seminar given to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China (Sep. 2010).
l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question of Tümed Mongols in the contemporary Huhhot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 seminar given to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Groupe Sociétés Religions Laïcités, Paris (June 2010).
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madic Wisdom Tradition”, presentation in 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hhot, P.R. China (June 2009).
l “Embodiment and ritualization of oral history: Mongolian oral narratives on Chingünjav” (口述历史的体现和仪式化-蒙古口述青滚乍卜的个案研究). 合作者:Sampildondov Chuluun. ‘Oral Histories of Socialist Modernities: Memori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in Central and Inner Asia’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口述史-内亚和中亚的记忆和 经验) 的国际学术会议。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 2008年12月16-17.
l “Fortune in the wind” (运气在风中). 合作者: Professor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Economies of fortune and luck: perspectives from Inner Asia and beyond’ (经济运气和幸运:从内亚角度透视) 的国际学术会议。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2008年6月 5-7.
l “Reconstructing the memory of an Inner Mongolian national cultural hero: The case of Injannashi and his family temple” (内蒙古民族文化英雄的记忆重建:尹湛纳希和他的家庙个案研究). 合作者: Dr. David Sneath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8年6月。
l “Being Chinese and being Mongol: a study of Mongolised Chinese with the case of the Wang families of Liaoning, China” (清代蒙古化的汉人研究-从18世纪至今的辽宁王氏家族历史个案研究). 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剑桥大学。2007年11月。
l “Autonomy in Practice” (自治的实践). 合作者: Dr. David Sneath 。“Defining the Field: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April 2007.(研究领域的定义:当代中国研究的主题学术会议)剑桥大学, 2007 年四月。
l “Patterns of Chinese migration and changing Mongols-Chinese relations in Liaoning in 18th – 19the Centuries” (18-19世纪辽宁汉族移民模式和蒙汉关系的变化).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6年3月。
l “Creating super-ethnic identity and regional identities in Inner Mongolian Autonomous Region - with the case of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t Chinggis Khan Temple” (内蒙古的创建超民族认同和地区认同 - 成吉思汗庙的创建和创新个案研究).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5年3月。
l “Evaluation of törü in history of Mongolian political thought” (蒙古政治思想史中的 törü 一词的研究). 合作者: Professor Caroline Humphrey 院士。 “the French/British workshop on Inner Asian Statecraft and Technologies of Governance”(法英两国合办的对内亚的国家管理和统治技术的研讨会.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2003年10月。
l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history: with the case of the Sandalwood Statue of the Buddha” (创造历史的不同方式-檀香佛像的个案研究).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2000年2月。
l “The revival of Buddhism among post-socialist Buryats in Russia” (佛教在俄罗斯的后社会主义 布里亚特的复兴).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ongolia from City to Country”, Copenhagen.“蒙古从城市到乡下”国际学术讨论会,哥本哈根,1999年11月。
l “Buddhism in local context of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基层的佛教实践).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1997年11月。
l “Change and reviving of tradition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蒙古传统的变革与恢复). The Mongolian Society and Department 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in Indiana University, U.S.A.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蒙古学会和中亚西亚研究系讲座,1995年4月。
l “Socio-political change in present-day Inner Mongolia” (当今内蒙古的社会政治变革). The Asia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亚洲基金会,华盛顿, 1995年3月.
l “A survey of Mongolian culture in the present-day China” (当今中国的蒙古文化概况).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ater Mongolia in Twentieth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二十世纪全蒙古”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2月.
l “On the questions of the four culture areas of Mongols in China” (当代中国蒙古族四个文化区域的划分).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的学术讲座,1990年5月.
教学和专业兼职
l 人类学田野考察方法与实践 (研究生培训)-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0年, 2011年, 2013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2007年,2009年,2010年, 2011年,2012年, 2013年。
l 本土人类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2009年,2010年,2011年
l 民族学研究方法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2年
l 文化人类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3年
l 科尔沁历史文化化研究专题 -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3年
l 内亚地区佛教和萨满教(seminars on Buddhism and Shamanism on Inner Asia Paper)- 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系列研讨讲座. 2004年1月-4月. 合作者: Dr. Hildegard Diemberger.
l 蒙古文字历史导论 -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系列讲座. 2004年10月-12月.
l 中国人类学 - 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研究生课程 。 2004年10月- 2005年6月。
l 硕士研究生导师,剑桥大学音乐系人种音乐学专业。
l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 2003年12月-至今。
l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籍特聘教授: 2010 – 2013.
l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中心执行主任。1994年-1996年。
l 内蒙古师范大学人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1996年-至今。
l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2年5月-2007年8月。
l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2002年5月-至今。
l 剑桥大学 ‘内亚’ (Inner Asia)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ISSN 1464 - 8172).
主要著作,论文
著作
l A Monastery in Time: The Making of Mongolian Buddhism (一个寺庙的历史:蒙古佛教的形成). 合作者: Caroline Humphrey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3年.
l 《文化接触——民族文化的变迁、延续与民族认同:近现代呼和浩特土默特蒙古族和汉族移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比较研究》 – 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50001最终成果,将2014年出版)。
l 《语言、文化、文化心态和民族认同: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汉族移民的“蒙古化”、“本土化”和蒙古族的“汉化”、对汉文化的“本位化”》,合作者:刘晓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850001最终成果,将2014年出版)。
l 《科尔沁社会文化史研究》(系列研究,第一辑), 主编,将2014年年初出版。
l ‘Tradition’ as differently practised by the Buryat-Mongols of Russia and China, submitted to Inner Asia Library, Brill.(俄罗斯和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对传统的不同实践).。
l “Shine Bargu-yin neigem ba soyol” (新巴尔胡蒙古的社会和文化). 已投稿於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l “Horchin-u jang agali” (科尔沁风俗志)。合作者: 乌仁其木格。1988.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论文
l “蒙古族和汉族方位观的文化史比较研究:兼论当代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村蒙古族和汉族建葬传统”
(合著者:刘晓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蒙古学集刊》2012年第3期;《第三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
l “文化接触:“表层的涵化”与“深层的本位化”——以呼和浩特土默特蒙汉杂居村的神圣景观和历史景观为案例”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学集刊》2013年第1期。
l “土默特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的“本土化”和被蒙古族的"本位化"”(合著者:刘晓峰)《西部学刊》2013年第10期。
l “一种语言两种文化:所谓‘汉化’的土默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实践和重构”(合著者:刘晓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学集刊》2013年第3期。
l “科尔沁蒙古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元文化心态研究 ——以方位, 方向观念为核心”蒙古语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将2014年年初出版)。
http://shms.imnu.edu.cn/n104c25.jsp
[
本帖最后由 史笔昭世 于 2016-9-26 08: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