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拥有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文化地标。这些名胜古迹为历代文人所吟咏品题,出现了“金陵览古”、“金陵百咏”、“金陵胜景图”之类的诗文和画作,并逐渐形成了“金陵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等说法。
从《金陵五题》到《金陵百咏》
中唐诗人刘禹锡写过一组吟咏南京名胜的诗,总题《金陵五题》,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五篇。这组诗中品题的五处,足以作为六朝南京的代表,多为后人所持续关注,《金陵五题》也可以说是刘禹锡所选定、所品题的“金陵五景”。
晚唐诗人孙玄晏(一说孙元晏)的《咏史诗》所咏皆六朝史事,故亦称《六朝咏史诗》,其中所咏如乌衣巷、结绮阁、临春阁、望仙阁、淮水、江令宅等,都是南京的六朝胜迹,与《金陵五题》可以后先呼应。这组诗通咏六代,不限于南京一地,所以,其关注南京历史遗迹的集中程度不及南唐诗人朱存的《金陵览古诗》。
朱存的《金陵览古诗》原有二百首,遗憾的是,这一组诗如今已经散佚不全,从现存篇目来看,可以确定所咏都是南京的历史遗迹,并且都以“地”命题。
其后,南宋诗人曾极颇具规模的组诗《金陵百咏》,可以说是《金陵览古诗》的嗣响。《金陵百咏》亦以胜迹为标题,由一百首七绝组成,每首诗前几乎都有一节散体文字,对该地作简明扼要的历史地理叙述。
金陵胜景图与金陵四十景
明洪武年间,史谨作《金陵八景》诗,提出“金陵八景”的概念。
由诗歌转换成图像则迟至明代中期,最早见于记载的“金陵胜景图”并不是由金陵本地画家创作的,而是吴门画家文征明游金陵后创作的《金陵十景册》,但画已佚,十景的名称及面貌均无法查找。
现存最早的“金陵胜景图”是明嘉靖年间,福建惠安黄克晦游金陵后所作绢本设色《金陵八景图》,包括《钟阜晴云》、《石城霁雪》、《凤台夜月》、《龙江烟雨》、《白鹭春潮》、《乌衣夕照》、《秦淮渔唱》、《天印樵歌》等八景画面,可惜的是《钟阜晴云》、《龙江烟雨》现已散佚。现存金陵八景中的六幅馆藏于江苏省美术馆。
明隆庆年间,文征明之侄文伯仁绘有《金陵十八景册》,现藏上海博物馆,十八景分别为:三山、草堂、雨花台、牛首山、莫愁湖、摄山、凤凰台、新亭、石头城、长干里、白鹭洲、青溪、燕子矶、太平堤、桃叶渡、白门、方山、新林浦。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京人郭存仁作《金陵八景图》卷,是现存金陵本地画家所作最早的金陵胜景图,现藏南京博物院。其绘画风格仍明显受到文派山水的影响,每幅皆有题诗,楷、隶、篆书均有,创立了“金陵胜景图”的典型样式:各景虽单绘但装裱成长卷,这区别于吴派以册页形式表现胜景的方式,具有金陵本地的特色。
明代万历前后,金陵文人中兴起了一股精选胜景重新品题的风气。先是,盛时泰以祈泽寺龙泉、天宁寺流水、玉泉观松林、龙泉庵石壁、云居寺古松、朝真观桧径、宫氏泉大竹、虎洞庵奇石、天印山龙池、东山寺蔷薇为题,分别吟咏。此十题较侧重于自然风景,亦被人称为“十景”。
接着,余孟麟又选中生平游览南京名胜二十处,包括钟山、牛首山、梅花水、燕子矶、灵谷寺、凤凰台、桃叶渡、雨花台、方山、落星冈、献花岩、莫愁湖、清凉寺、虎洞、长干里、东山、治城、栖霞寺、青溪、达摩洞,各为赋诗题咏,合成“二十景”,焦竑、朱之蕃、顾起元等人迭相唱和,这些诗作后来合为一集,题名《雅游篇》。
其后,朱之蕃又将金陵二十景扩充为四十景,“景各为图,图各为记,记各为诗”,编成《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正式确立了“金陵四十景”。“二十景”所涉及的名胜基本涵盖在“四十景”之中,与前者简单的两字或三字地名相比,后者的四字词组没有照搬地名,而是试图重新品目,给予画龙点睛的点评,具有更强的形象性和描述性。朱氏“金陵四十景”品题影响深远,清初遂沿袭这一名称。
到清代,金陵四十景进一步成熟,并已逐渐向金陵四十八景发展。清康熙六年,江宁知府修《江宁府志》,嘱付“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绘“金陵四十景”。高岑的《金陵四十景》,基本沿续了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成为金陵胜景图像的集大成者,并刊于康熙六年修成的《江宁府志》中。这说明最晚至康熙初年,“金陵四十景”这一品目已经从明代稳定承继下来了。有学者考证,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有《金陵景物图诗》,现存二十三首,很可能就是受到高岑画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