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所思】沙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新媒介

【非遗·所思】沙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新媒介

“非遗·所思”读书沙龙第二期于2014年11月30日下午14:30-17:0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办公室开展。创意写作中心、上海作家协会作家方刚老师、远景学院吴慈荷老师、图书馆李臣老师参加了本次沙龙。会议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孟令法老师主持。
本次沙龙活动就赣南师范学院穆朝阳博士的《大众媒介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一文展开讨论。孟令法老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兴起与发展,以及在我国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会上老师和同学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大众媒介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现列举部分老师与同学的观点:
李双雄(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试图将传播学和文化传播伦结合,不去讨论它的优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种文化能够传播的必要条件有哪些?首先是文化的本身,需要有传播的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方面的需求;其次是传播手段,即技术能够达到传播该文化的水平,会保证文化的完整传输;第三是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接受能力必须达到认同该文化的水平,另外受众的生活区中确实有对该文化的需求,不管是生计的需求还是娱乐的需求。

方刚(老师):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导致了很多非遗项目的缺失。很多旧观念、旧思想、旧风俗都在这次运动中销声匿迹。文化大革命也是对非遗项目的一次毁灭性的的打击。由于这两次运动文化出现了断层,我们对于那些生活礼仪的非遗项目的传承现在已经无法进行,这些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我们也只能通过在博物馆里用泥人捏出一系列的流程,将这些非物质形态的东西以物质为载体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展出中传播出去。

李臣(老师):中国很多的非遗项目之所以在世界非遗上没有申报成功,是因为一些项目在中国可以是一种民族的象征。例如黎族的火把节,但是上升到世界非遗项目的话还不够,它不能代表我们整个中国,希望政府部门增加对非遗传承人的补贴,只有在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才有可能将非遗项目给传承下去。这样也才有人愿意去学习,愿意去传承。

夏成楠(学生):我们现在的传播媒介一般都是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不过大多数人几乎都不怎么看报纸、听广播了。我们可以将一些非遗项目穿插在影视节目当中,或者在网络上以游戏的形式传播非遗。

王先(学生):我们可以将一些非遗项目的学习加入小学课本的教学中,从小孩子抓起,毕竟小的时候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并且因为是小时候学习的,那些思想在脑子中的根基也会比较深。

秦远(学生):第一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高度重视,经常以一些广告的形式传播非遗项目,以及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希望政府部门加强跟的联系非遗传承人。经常组织传承人下乡表演。第二希望将非遗项目普及到大学的选修课中,与学生的B类学分挂钩。

罗介媚(学生):在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中国范围内的熟知度并不高,即使在很多传播媒介都有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化,但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只在字面上,对于具体的却不得而知了。传播的方法方式从以前的口口相传到报纸再到传媒的出现,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是多样,使得获取的知识更多。但是,非遗的传播对象与范围方面却是有断层,在年幼者这方面,课本读物中含有非遺。在青年人以及老年人这方面,悉知非遺的人却不多。

李丹聘(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觉这篇文章运用了一些学术理论和学术用语,不太容易懂。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社会遗传”的三功能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适应时代环境,没有继承者,面临消失的困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原来的文化,一层不变,没有加入新的文化进行创新,也面临危机,而传播是创新的一种方式,我认为继承、创新、传播三者密不可分。本篇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大众媒介传播的优势,但关于其劣势提到很少。我觉得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处又有不足之处。许多西方文化通过大众媒介得到传播,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影响甚大,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不一定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的内涵,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产生误解、扭曲和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后,得到社会的关注,但其后的发展迷失了方向,过度的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我认为如何正确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非物质文化很关键。我认为大众媒介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它对非物质文化起传播作用,如果非物质文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进行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算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了传播,但这种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小的,不能引起当代人们的共鸣。

本次交流会是一次学术的盛宴,在各位老师与同学的交流中,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在目前的状态下,包括我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中尚未开启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课程,这让大部分同学甚至老师也很难进一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相关保护措施和理论的进度,而更多的普通百姓也需要更多途径获取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祖先留下的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