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丈量文化的厚度(三)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合川的乡村也逐步被改造,众多传统村落即将被钢铁水泥所淹没。2014年10月18日,我院非遗中心十位学生研究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涪江徒步10多公里,探访正在消失的村落。
本次探访以合阳街牟山村为中心,沿涪江逆流而上,经袁家河嘴、观音岩、岩洞湾、进入牟山村,然后经点灯山、简家沟、出水沟,沿沙坪大道折回。总行程约15公里,访谈了5位村民,观看了两处古建筑。
一行人沿江而上,走完城乡结合部,进入第一个村庄后,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是断壁残垣和留在墙上的血红色“拆”字。在废墟中,我们依稀看到村民以前生活的痕迹,农家建筑的造型,生活的功能区划分都有明显的标志,从遗留的生活器具和物品中能够简单解读出一个家庭的成员结构和生活状况。
沿着村庄的小道,碰到了第一个村民,她后背的兜篓装了满满的叶子菜,她告诉我们整个村庄都被挖掘机推平了,村民住到了安置房里面,也很少能够见到了,在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的喜悦和不悦,只是淡淡的谈着村子的变迁,唯一让她不开心的是村子的道路被毁了,遇到下雨天就很难行走。
顺山而下,我们走到了一个正被拆迁的村子,几台挖掘机在轰鸣作业,随着一铲一铲的填埋,山下的村庄在一点点的由绿色变为土黄色,在掩埋的边缘我们看到了一座门形建筑,从石材和建筑风格可以初步判断为上世纪中到民国期间的建筑,因主体建筑已经被掩埋,也找不到碑刻,具体时间和建筑类型很难判断,周围也找不到可以咨询的村民,所以只有带着遗憾离开。
沿着河边的小道继续前行,进入了牟山八组(原梓童庙村),这个村子处于征地的边缘,背山面水,农田平整,尚有些许村民在田间作业,挖红苕,施农肥,岸边还有几个垂钓的老人,一副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气息。路遇几个老者在打川牌,一老太太向我们介绍了村子的名称和基本情况,当提到城镇化和农民搬迁的时候,她露出难以言表的表情,含糊其辞的语言中既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又有不可割舍的邻里乡土情结。
返回的路上,我们经过荒山,这里原来是一个农副加工厂,因修建公路已经废弃,站立在荒山最顶端,后面是郁郁葱葱的农村植被和庄家,在暮色中渐渐的模糊下去,脚下是已经打好地基的建筑雏形,前面钢筋水泥组合的城市建筑与暮光融为一体,几盏信号灯不断的闪烁,凝视着这里的变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