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走进龙多山开展调研

走进龙多山开展调研

时值农历三月初三,合川村民挈妇将雏,捧香奉供前往龙多山祈福求愿。三月初三春正长,龙多山上看烧香,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空间,由李双雄老师带领数位学生研究员赶赴龙多山开展民俗调研。
定格的场域
    龙多山位于合川区龙凤镇、赤水镇与潼南县东北檬子乡交界处,距合川区主城60公里,距潼南县城20公里,主峰在合川,海拔619米,相对高度242米,为区内地势最高处。是古代巴国、蜀国的争夺地和分界线。山下有旧赤水县遗址,山上有佛、道两教庙宇,人文古迹众多。
龙多山景点可分历史遗址传说和自然风光两类,历史遗址传说景点有:巴蜀分界石,在山北面,一巨石中部断裂,传为古巴、蜀两国分界线。故事景点有:静老崖、飞仙泉、飞仙洞、飞仙石、灵隐崖、仙台、癞蛤蟆石等。自然风光景点有号称“龙多八景”的:鹫台献瑞,飞仙流泉,怪石衔松,晴岩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耸翠。相传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广汉仙人冯盖罗在山上炼丹,一日全家17人飞升仙去,从此龙多山闻名于世。唐后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山上建放生池,由此,龙多山扬名域外。

鼎盛的香火
三月三,龙多山,是深入当地民众心底的文化意识,每年的此日,生活在周边的民众会不约而至,周边及更远地方的信众也会赶赴龙多山进行烧香朝拜。据合川区龙凤镇文化部门统计,龙多山所在地龙凤镇有3万人口,而每年三月三日朝山的信众及游客逾10万人,燃烧香、纸、鞭炮共计8吨左右,这一数量在繁荣香火的同时,给管理部门也带来极大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交通疏导、环境治理、安全保障三方面。


相融的信仰
    龙多山一山二教,两教相合,信仰相杂,以“龙佛寺”为主的佛寺建筑和以“太清宫”为主体群的道教建筑遥相呼应。前来朝山的民众在朝拜方式上几无区别,本次调研小组甚至在道观里面发现了刻有“佛”字印记的法器,也在佛寺里面听到祈祷的信众口中念叨“求玉皇大帝保佑我……”的祷词。研究小组针对这一问题随机采访了部分民众,采访中发现,佛、道在他们的意识中几无区别,都是可以护佑他们的神灵,至于信仰,也仅限于某些口头传说和临时的需要。

千载承袭的习俗
    研究组在采访过程中,针对“是什么驱使你来朝山”这一问题,得到最多的答复是“老辈子都这样”“祖上留下来的”……正是这一积淀千年的习俗,让生活其中的民众毫无意识的参与到这一仪式当中,这一习俗先于个人而存在,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模仿成人,沿袭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体现了民俗对于特定场域民众的教化功能和模塑作用。在调研中,研究小组也总结出了三月三朝山习俗对生活其中的民众的其他作用: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可以将某种生活方式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维系功能,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也维系着群体和民族的文化心理。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