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基本问题】东亚区域民俗文化中的中国

【基本问题】东亚区域民俗文化中的中国

————我理解的民俗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从大的文化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是一个以文化的多元与共存为主题的世纪。
    历史上借重坚船利炮的西方科学文明曾经一度视世界各地的文化为“野蛮”,但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
    全球化成为浪潮的另一面,与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同步,区域文化传统的整理和发扬也正成为大的潮流。
    在西方科学文明尚未席卷世界的前近代,长期以来中国曾经是东亚地区文明中心。以中国民俗为原型拓展而出的地域民俗文化构成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特征。正因如此,从上古直至20世纪初,在这一地区独特的民俗传统持久存在,并在日本、朝鲜半岛、古代琉球王国、越南等国家和东南亚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文化积累。从数量上有多达数百万计的汉文文献,其中很多是直接与民俗学相关的,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新时代思考中国文化外在辐射能力的重要参考。
    收集与整理这些历史结晶,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认为今天思考民俗学的中国实践,也应当把目光放远到中国文化影响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古代琉球王国、越南及东南亚地区。
    这部分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三部分:
1、对东亚地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民俗发展的历史清理。
2、对东亚地区民俗文献、书籍及古记录的收集、编目整理与出版。
3、立足于上两项工作基础上对未来中国民俗如何影响世界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这是当代中国民俗学者今天能够进行也应当进行的文化建设。也是立足于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基础上瞻望世界未来发展时应当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TOP

欢迎晓峰兄参与讨论!窃以为这个视角很不错,若能再具体一些,也许更好?

TOP

户兄,请教一下这个帖子可以贴图吗?怎么贴?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在编辑框里插入附件。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晓峰兄,俺也是论坛新童鞋,谢谢论坛管理员童鞋给晓峰老师的说明。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欢迎晓峰兄!晓峰兄能以“文化的多元与共存为主题”讨论东亚历史,真是让人羡慕!我这辈子是再没有这样的幸福机会了。当然,弟也以为,东亚的历史上也存在过文明对野蛮的征服(例如乌丙安老先生给我们讲过的藏传佛教征服萨满教的故事),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如灭佛之类的事件)。但是,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最终或选择了“三教合一”的方式,这种不同文明、不同价值之间的融合方式,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与之密切相关。

TOP

晓峰兄的这个观点,是不是说的是,儒家文化圈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我觉得晓峰兄之所以提出将中国放在东亚这样一个区域范围内来讨论,主要还是想说中国的民俗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是具有共同性的,而这种共同性就是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这个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民俗在整个区域民俗中的地位,另一个是中国民俗与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应该适合做区域比较研究吧。不过这类文化比较研究好像并不鲜见吧。但是,根据晓峰兄的规划,这确实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啊,非一时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TOP

感谢晓晖兄、吕微兄与西北狼兄的回帖。
本想贴图说话,从文书切入。但努力半天还是贴不明白。因为这边是日文系统下的汉字输入,所以只能放弃。

那么就权借高丙中老师的《民俗生活:如何从革命对象到服务对象》这一题目来说话吧。

以时间体系为例,不论旧的体系的解体(放弃中国的阴阳合历采用西历)和重新建构(在具体展开中出现的中国的孔子纪年、黄帝纪年和日本的神武天皇纪年以及朝鲜半岛的檀君纪年等),都是在同一个大的近二百年文明发展史中历时性完成的(这方面在日本的中国学者刘建辉有非常有意思的“二百年史观”)。但又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是同一个历史逻辑在区域多元化的次第展开。如果再把琉球、越南、东南亚的部分参考进来,这部分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同样的问题其实存在于民俗学的众多方面,高丙中老师列举到的空间设置、工具、生产与生活用品的变化、观念体系(信仰、审美习惯)都有非常丰富的资料可供研究。而其中的文化传统要素,不仅限于如西北狼兄指出的儒家文化。而是多元的,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层次和纹理,结构和功能。

所谓“ 建立正常现代国家的意识”的说法,是与“非正常国家的历史”相对而展开的言说。正如上述时间体系变化所暗示的那样,前述历时性展开是在同一个文化空间或者说文化区域展开的,这是一个复杂但又规律井然的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装置的结构生成与演变。所以讨论这一言说的一个重要角度,正和地域文化的同构与多元相关。同构为我们提供比较的可能,多元为我们提供多个参照系统与参照系数。这一切会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的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鲜见”与否,而在于它切实地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革命对象”到“服务对象”的转化之多种展开以及历史进程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一意义上,吕微老师回帖谈到东亚文明的历史进程最终或选择了“三教合一”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不同文明、不同价值之间的融合方式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是极好的研究题目。以我正从事的“日本天皇长期存在问题研究”为例,在国内时我主要从神道的仪式进行思考,但到这边深入进去才发现深层还存在佛教的”灌顶“,中国道教的泰山府君祭,是一个”三教合一“的非常好的事例。与此呼应的还有琉球王国王权继承过程中巫女祭祀权的展开以及朝鲜半岛李朝的祭祀体系的民俗学观照。如果放开目光从单纯的”儒家文化圈“远望而去,可以看到一个极为广阔的学术领域。其研究我认为是立足于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基础上瞻望世界未来发展时应当迈出的重要一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