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播】学术报告:第二场(13:30—15:30)

【直播】学术报告:第二场(13:30—15:30)



13:30—15:30
学术报告:第二场

演讲人:
陈益源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晓春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陈泳超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陈勤建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主持人: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TOP

沙发是我的
早来占座

TOP

板凳是我的。

TOP

马扎是我的。
sa-wa-dee-krab

TOP

地板砖是我的。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本场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铁梁教授

第一位演讲人是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陈益源:

东亚地区,过去多以汉字为书写工具,形成一个跨国际汉文化区。在这东亚汉文化区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就具有许多共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又拥有独自发展出来的特色,值得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陈益源教授在蒋经国基金会等协助下,先后完成越南、日本汉文小说的整理出版工作,如《越南汉文小说》、《日本汉文小说》等,举办过多次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
陈益源教授力求结合书面文献与田野调查,陆续在越南多地进行实地考察,不断加强与越南各学术机构的实质合作关系,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带领研究生进行越南调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二位演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女士

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对学会近10年来非遗保护领域及相关的学术研究中的学科取向、学术担当和主要实践作一回顾,对学会今后在非遗领域面临的业务挑战和能力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讨论。

“非遗保护与学理研究”是专业学会的学术担当,本会老中青三代学者都在非遗领域做出了长期的努力和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反思和学术思辨,发表了一系列的前沿性成果,为我国的民俗学学科建设和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同时,学会开展了多样的非遗保护实践和学术研讨活动,在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6# 的帖子

陈教授介绍了台湾近十多年来在多项研究计划推动下,在“越南汉文学与民俗文化”方面所积累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借此祝贺大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并呼吁大家一起关心越南,越南研究在中国汉籍在东亚的传播、中国文化在东亚的影响、东亚文人交往、东亚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都跟日本研究、韩国研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TOP

由于网络原因,图片暂时无法上传,请大家谅解。

TOP

非常抱歉,由于网络原因,图片稍后才能上传

TOP

来晚了,坐地上看吧。
感谢各位在京志愿者们的辛勤劳动!谢谢你们,辛苦鸟。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第三位演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萧放教授,由北京联合大学张勃老师代讲
题目:中国民俗学会与国家文化建设——以传统节日的复兴重建为例


 
从2003年至今十年中,中国民俗学会致力于服务与完善人民生活,主要成绩之一体现在推动中国传统节日重建与复兴的过程中。
第一,中国民俗学会发挥重要的资政功能,两次承担中央与政府关于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研究课题,多次举办节日论坛,为传统节日假日化作出重要贡献。
第二,学会发挥组织力量,利用学会的专家集中优势,推进学术研究与社会文化传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挖掘、整理、继承、复兴传统节俗,服务公众,促成传统节日回归社会生活。
近十年来,学会推出节日系列丛书,发表专栏文章,举办或参与面向公众的传统节日讲座,并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社会宣传。在此影响下,学会会员在传统节日庆典的研究、调查、传播与地方节日复兴的策划设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学会会员的个人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蔚为大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图书馆回来,火速围观~

TOP

第四位演讲人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刘晓春教授
题目是:后语境时代的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之范式转换,但20世纪以来,民俗文化在中国社会同时又遭遇了“去语境化”的过程。
一、本质论:语境的理论预设
1、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流
2、传承母体
3、村落
二、语境范式面临的问题
(一)村落的终结?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终结
2、村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的丧失
3、民俗代际传承断裂
(二)20世纪至今中国民俗文化的“去语境化”遭遇:从地方文化到民族-国家的公共文化
1、前非遗时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非遗时期:遗产化、资源化
(三)本真性的困扰
三、建构论:关于语境的理论反思
四、后语境时代
首先,如何超越以“村落”为主要分析概念的语境范式。
其次,如何超越现有的民俗“本真性”观念以及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学术实践范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五位演讲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教授
题目:倡立民间文学的“文本学”


文本问题是一个通约性的问题,如果民间文学能够自立的话,我们必须在文本上有一个立足点。
文本问题,在史诗研究界已先行一步,如何把史诗学界对于的文本的定义引申到民间文学。
1 口头文本与口传文本
2 源于口头的文本
3 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它的边界在哪里,到底有多少口传因素在里边才能被承认?
4 新编地方民间文学
新编地方民间文学,完全是由知识分子的全新创作,这种创造反倒取代了原来民间的叙述,这里关于文本有很多问题。

文本错位现象
第一种口传文本是民间文学最高价值。
但对民间文学工作者而言,常常借用错位的文本。
端正观念,提倡文本的各自存在的合法性。
规范标准,要求文本提供者将文本的实际存在形态以及制作过程尽可能详细交代。
检验机制,民间文学要建设坚硬的文本基础,必须提倡开放检验的姿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