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播间】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四组讨论

【直播间】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四组讨论

“圈”里“圈”外
——义乌穆斯林文化“圈”的互动研究
白莉(南京师范大学)
白老师在介绍义乌穆斯林文化“圈”的种类,按地区分布
义乌穆斯林文化“圈”形成的动力:自然力、认为动力。载体是清真寺餐厅,而不是清真寺。义乌穆斯林文化在义乌的嬗变,如:女孩观念变化。
亲们:注意啦!尤其是对穆斯林文化有兴趣的同人。白老师阐述互动的延伸:摩擦和创新,形成群体意识。最后指出其文化困惑

TOP

板櫈、座次与合餐——秦汉坐席、座次与分餐纠正
刘德增(齐鲁师范学院) 哈哈,刘老师脱稿!
果然是山东汉子,声音洪亮!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当代合阳农村修谱活动的调查与研究
李志斌
明代以来,合阳农村普遍重视修续族谱,清代至民国更是村村修谱,家家参与。解放至改革开放前,农村修谱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为农村修谱活动开辟了宽松的环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农村修谱活动快速发展,并成为当代农村普遍的民俗活动之一,其特点:一是修谱祭祖,相沿成风。二是活动规模空前,非同凡响。三是修谱更注重内容和质量。农村修谱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村风民俗的改善。最明显的,一是家庭关系和睦。二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秩序稳定。三是村民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四是提高了农民文艺活动的兴趣。农村行政组织应主动引导,县志办公室及民俗工作者,应帮助农村提高修谱质量,搞好族谱收藏,使修谱活动更好地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山东枣庄地区“仁兄弟”现象的人类学考察——以枣庄市市中区涝坡村为例
王明远(枣庄学院)
盟兄弟与拜干亲、结干姊妹被人类学家统称为拟亲属,拟亲属是民间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枣庄地区的“仁兄弟”就是这种拟亲属中盟兄弟的典型代表,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目前正处于一种急剧变化的状态,本文就以涝坡村案例进行研究。

因偶遇而与“仁兄弟”结缘。

TOP

回复 4# 的帖子

从人类学角度探析社会组织民俗中的仁兄弟的互助制度。产生根源:男权社会、独在异乡为异客安全感的需求、当代的情况

TOP

回复 5# 的帖子

冲突与调适: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中内在机制的调适功能探究
刘兴禄(凯里学院)
湘西用坪还傩愿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走上了重建之路。其重建过程中存在着傩法师“坛头”的争议和跨族群学艺的异议等诸多矛盾冲突,在化解过程中,还傩愿内在机制表现出强大调适功能,彰显着民间智慧的力量。

TOP

回复 6# 的帖子

想要了解湘西民俗的亲们可以关注一下刘老师。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掌着湘西地区民俗学的话语权。

TOP

回复 7# 的帖子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一定的现实与学术意义!

TOP

回复 8# 的帖子

全场老师们完全被刘老师的论文吸引!萧放老师更是屡屡提笔记录。结论:还傩愿内在机制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虽然现在弱化但条件成熟就会重新建立;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传承需要考虑其内在机制的规律与演变,警惕人为的制定表演规则,并区别对待!

TOP

回复 9# 的帖子

城镇化进程中的“香头”权威与社区秩序——基于上海郊区县民间信仰的实证研究
李高
在现代社会,城镇化的进程则是对传统的反复爬犁与不断粉碎,然后再进行重新的建构,从某种意义可以如是说:这是一个间接地重造社会的过程。其所爬犁之处传统已经碎片化,则民间信仰可依托的传统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将逐渐消解、消逝,但是民间信仰并没有消失。
文本着重探讨民间信仰中的精英人物——香头,以城镇化为背景,探讨香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分化与类别,分析香头权威的建构与其底层动员能力;进而,再探讨香头以及归属其的信仰群体在基层社会秩序建构中的作用与地位问题,分析香头(包括归属香头的香客信仰群体)与基层社会的整体关系。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色香味俱全的论文!

TOP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效果

从新角度解读民俗!从社会管理、文化认同等五个角度阐述城镇化的病态对民俗文化的冲突。认为为城市文化的流逝与传统与民俗文化的抽离,在新的文化要素的融合下呈现出新的民俗或者以伪民俗的形式呈现

TOP

回复 12# 的帖子

从民俗学角度解读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及城市、民俗的双向互动。
新型城镇化可能瓦解民俗的根基,同时也置于民俗之中。指出营造一种俗民社会。
民俗文化反哺的潜在维度。从文化生态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和谐机制、创意资源机制、身体技术机制、认同机制,指出民俗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

TOP

萧放教授简评

评:
1、杨旭东老师:对莲池会的探讨有一定的科学性,从政府角度研究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2、白莉老师:阐释清楚有条理,是很好的一个材料,对汉族地区宗教生态的一个很好的反映。
3、刘德增老师:没有墨守陈规,指出汉代就有凳子的观点。

TOP

萧放教授简评

刘兴禄老师:从傩文化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阐释其内在调和机制是一种非常好的见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