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壮的年节祭祀研究
——以广西大新县恩城乡苏屯为个案
李莉森(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09民俗学)
边远的大山深处,世代聚居着一个以黑为美的族群,他们依赖黑色的石山进行农耕生产,他们远离城市的繁华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虔诚地信仰着万物有灵,他们近年来被广泛的关注,学者们都称之为神秘的黑衣壮。顾名思义,黑衣壮特指以黑色布料为主色制作和穿着衣服的壮族支系,现聚居于中越边境或离边境不远的那坡、靖西、大新、宁明、天等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大石山区,地处偏僻,受外界影响较小,现有人口共280多万人[1],至今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习惯。依赖气象变化的农业生产使得远古的黑衣壮人常常感到无助和威胁,于是祈福于各路神灵,逐渐形成了多神信仰体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翼翼地避免侵犯到神灵,在特殊的时日还会举行虔诚的献祭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在黑衣壮的聚居地之一广西大新县的村落中,一年中的春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七月十四等节日都要举行祭祀,其中,以春节的祭祀最为隆重。春节祭祀有家祭和庙祭两个系统,祭祀的对象主要有家族祖先、花婆、观音、土地爷等。其中恩城乡的苏屯是个相对小的村落,距离县城约19公里,现有居民41户,共181人,人均耕地1.7亩,主要耕作物有水稻、甘蔗、玉米等,因为常年缺水,土地生养能力较低,其作物亩产量普遍低于县平均值,故当地村民收入水平并不高。虽然如此,其年节的祭祀还是具有较为完备的形态。
当地的年节祭祀主要是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初四,有一整套从迎神到送神的行为,体现着人们对年节祭祀的重视和该传统流传的相对完整性。祭祀时要先在家中祭祀守护家庭的祖先、花婆、观音后还要到村庙祭祀守护村落的众神,两个系统的祭祀拥有一样的步骤,但是由于小农经济所形成的家庭观念较重故在具体的时间上是先进行家庭祭祀后进行村庙祭祀的。
一、家庭祭祀
1、大年三十请神。
黑衣壮的请神活动是以清洁神台和奉献祭品为主要内容的。黑衣壮人的家中都有一处神台,通常是正对大门的墙壁前,墙上贴上彰显祖宗功德的宗堂[2],面前摆放祭台,是家庭祭祀的主要地,标志着与先人沟通的神圣空间。除此之外,家中的其他地方还根据不同情况分散着供奉个别先人的供板。请神之前要将神台打扫干净,但是具有通神性质的是清洁香炉和神像。黑衣壮通常用香炉来标志神灵的所在,不设灵牌和塑像,供养观音菩萨的家中会有观音神像。大年三十清早则需要用柚子叶擦洗香炉和神像。据说柚子叶是阴间的清洁剂,能荡涤晦气和邪魅。然后用新烧的稻杆灰和几枚硬币放入自然风干的香炉中,有的还在香炉的外壁贴上红纸片以辟邪。香炉清洁完毕后将代表祖宗的香炉摆在神台中央,因其在壮族人民的多神信仰中处于最高地位,故通常其香炉的形制也是最大的。供养观音菩萨的香炉摆在右边略高处,供养花婆的香炉在左边。
请神的主要目的是犒赏祖先的功绩,祈求神灵的保佑,而与神灵的沟通是通过贡献祭品实现的。黑衣壮在收拾一新的供桌上会摆上自家刚做好的咸粽、糍带、沙糕、糯米饼、云片糕等,还要摆上糖、饼、果、酒。除此之外,杀鸡之后要用一个小碗盛鸡血摆在供桌上并点上香,鸡煮熟后要整只上桌且鸡头朝里,同时要摆一条煮好的白肉。这些便是黑衣壮祭祀的主要食品,祭品准备好后,酬谢神灵的仪式即将开始。
2、 初一到初三酬神
酬神活动从初一零点开始,零点一到家家户户便开始鸣放鞭炮、焰火,伴随着邀请先灵的声声炮响,家中的代表则点上蜡烛、高香,用新沏的水给祖先斟茶、倒酒。而初一这一整天,香火是不能间断的,这不仅意味着祖先借着香火来家中共享美食,也意味着本家香火延续不断。另外,期间只要杀鸡,必须把鸡血孝敬祖先,煮熟的鸡也必须先孝敬祖先。而孝敬的方式则是点一柱供香。因为黑衣壮人相信住在天界的神灵吃不到实在的物质,但是他们能通过供香上升的烟气吸取到贡品的精华。对于亲朋好友所携带的拜年礼品也要先摆上供桌献祭。而在献祭活动后,家人把作为牺牲的鸡拿下供桌食用前,要先在家门口点一串鞭炮,通过鞭炮的响声邀请祖先们一起来进食。
3、 初四送神
三天的酬神活动结束后,初四是“收台”的日子,收台是将请来家中过年的祖宗送回去,简单的仪式就是把献祭的食品都撤下来,由家人共同分食。收台也意味着整个年节祭祀的结束。但是收台之前除了给神灵供奉足够的食物之外,还要在他们酒足饭饱之后,通过焚烧的方式向他们供奉纸钱、纸衣的生活用品,以保证祖先在他界丰衣足食。
家庭的祭祀是黑衣壮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不甚隆盛,但是却具有自身的条理性且流传得相对完整。除了家庭祭祀之外,年节祭祀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系统,即村庙的祭祀。
二、 村庙祭祀
1、 祭祀对象
所谓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能生万物,养育人类繁衍生息,其功德厚大,就奉若神明。自古以来,人们以土地为“神”,尊土地为社神,民间称“土地公”。在依赖土地为生的农耕民族中,土地公被认为能保佑地里的庄稼丰收、人们生活平安富足,所以必须要修土地庙,按时祭拜土地公,黑衣壮也如此。故在黑衣壮聚居的每个村社中,都一个属于全村人的土地庙,但是供奉的不仅仅是土地爷,其实是保护整个村子的以观世音菩萨为首的众神,当地人管它叫“庭众”,俗称叫“庭布”,而称村庙的祭祀是“奉神”,即供奉众神灵的意思。
2、 村庙
庭布地址和周围的环境需要慎重选择的,因为代表的是神灵所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般而言,一个村的庭布是在村头的位置,能抵御一切不洁净的事物危害本村。但是苏屯的庭布却是在村中央,据老人们说,原来的庭布也是在村头,屋顶用捆在一起的稻杆覆盖,有天夜里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大风掀掉了顶上的稻杆堆,整块落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大家就决议把新的庭布建在此处。苏屯现在的庭众是60年代修建的,门宽3米,进深3米,高2米,内部构造简单,只有一个高1米、宽1.2米的水泥台,上面居中摆着一个大香炉,两侧各供一尊观世音神像,除此之外,还有十一个小瓷勺和十一双筷子,瓷勺是盛装献祭给神灵的酒的,筷子是供神灵使用的。村民祭祀时,将祭品摆放完毕后,要在中央的香炉上插上三支香,门口两侧各插一支,还有一支要插在正对门口的一个大石块旁,据说这是众神驾临的地方。还有一支要插在龙枝的底下,是孝敬神龙的。所谓龙枝,其实是棵纤长弯曲的榕树枝,据说几年前是一杈小树枝随风吹来落在旁边的大树中,后来依傍着大树长成了蛟龙腾飞的形状,村民便认为是守护着庭众的神龙,故将它供奉起来。
3、 村庙的功能
村庙是精神上的支柱,辛勤耕作,经营生活的村民们从虔诚的孝敬中获得的是心理的安慰。同时村庙作为整个村子的神圣场所,具有维系全村团结的功能。村庙的日常维护由村民选举的委员会主管,而在二月二的全村祭典中每家每户都要派出代表参与祭祀。至于庭布周围的花草树木均属于公共财产,只能用于全村人的共同事件,任何人绝不能私自拿走,否则会遭遇不幸。老人说即使树上干枯的树枝落下,拿来当柴火烧熟的肉都要给全村人分食。
村庙的祭祀是黑衣壮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祭祀时虽然处于家庭祭祀之后,是因为历史上小农经济的生存模式以及家祖为大的思想观念形成的,但是村庙所受到的崇敬并不亚于家庭的神台。这两个系统并存着,形成了黑衣壮祭祀的完整形式。在没个年关节时反复多次的献祭以及对众多神灵的崇拜,正是淳朴的黑衣壮人民万物有灵信仰的具体实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和寄托。
[1] 何农林:《浅谈广西黑衣壮族及其在边境旅游业中的作用》,《广西崇左市文博文集》(第一辑),崇左市文物管理局,2009年12月,第181页。
[2] 宗堂:即张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记录本家祖先或在村庙中记录当地守护神功德的纸张或牌匾。宗堂有用大红纸张底、金字写的,约2.5尺宽、3尺长,忌讳折叠,一年一换;也有用塑料等能长久维持的材质制作,常年不换。主要内容是中间一列竖排写着“X家堂上历代一派宗亲之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