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会场——节日文化调查与研究(1)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综述
第一分会场——节日文化调查与研究(1)综述
这场关于节日文化调查与研究的专题讨论中,各位学者、老师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个案分析,为我们呈现了节日民俗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近况,为我们展现传统节日在当代被重建的原因和过程。
来自芬兰的张明女士,通过对古代中国天文观测记录文献《尧典》,和孔子对古代天文、历法、和人文历史的收集整理编辑,作为输入信息这个角度出发,是探讨古代“日食”和传统春节习俗的一种独特的研究。张明女士介绍了春节与太阳、月亮、地球和恒星有关,还有相关的天文知识,追寻中国人编排日历的初衷,与现代科学理论比较和再处理。以求揭示:中国人在确定自身所处的地球与宇宙空间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对自然存在“日食”所进行的观测认识处理过程中,对神秘的宇宙和自然之道,即对那个最深和最终的现实存在的探索和表达,以艺术性的民俗节日象征来体现大自然的精华,创制出 “春节”为代表的中国月亮太阳综合历法的独特文化范例,探讨人类对“空间“物质形态变化的观测处理导致“时间“的抽象,即 “存在与时间”或者“存在与思维”的内在联系作为输出,试图为世人研究中国文物、文化、文明打开一个新的的窗口。很多老师对张老师的这种研究方式表示欣赏和赞叹。
王鑫和张金荣则向我们展现的是北京新兴节日节庆的发展状况、特点、问题及建议和北京端午习俗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北京古老城市的节日发展状况。徐赣丽老师评,两位的出发点很好,但是似乎对于文章深度的掌握还不够。比如,在对新型节日的发展状况和北京端午习俗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之后,接下来要进一步表现什么问题,以及文中分析的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对北京新兴节日和端午习俗产生影响,也没有做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看到更进一步的讨论。
另外,马光亭、张成福、周丽妃三位报道人则向我们提供了在当代社会中,节日发展与其中的影响因素的三个典型的案例分析。马光亭老师的青岛即墨田横祭海节调查,试图探讨当地政府如何将一个自发的祭海活动打造成展示地方文化与推介土特产的民俗博览会,向我们展现了这个节日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的阶段政府权利的不同在场。这表明在现代节日中,政府力量的参与对于现代节日有着重要的影响。张成福老师的2013年青岛“东夷渔祖郎君节”的调查,是在源于受到公众民俗学在国内的传播的影响,在这个调查报告中,“东夷渔祖郎君节”这个节日在动员区域历史自然资源、地方精英和社会团体、动态民俗文化资源方面较全面地体现了民俗文化被动员的方式和实际效能。这为我们研究同类型的节日时的各方面的民俗资源的调动提供案例分析。周丽妃老师的福建湄洲岛元宵节的调查,为我们详细展现了当地元宵节的民俗活动,通过描写湄洲岛元宵节闹妈祖的传统、以及组织的方式,总结湄洲岛闹元宵的特色以及当地百姓对元宵节的传承与发展。徐赣丽老师评,对于湄洲岛闹元宵传统习俗的扎实的田野调查,值得我们在场的人学习。这个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传统节日的调查案例。
而黄洁的《被记忆的传统 ——桂北侗寨的送火仪式与灾难叙事》这篇文章,以桂北侗民年终的送火仪式为中心,结合火灾的记忆、口述与仪式所在的社会文化空间,理解侗族民间灾难认知及其在他们生活世界中的意义。重点在于理解当地人灾难记忆的表征、自发应对灾难的方式,及这些方式与他们的记忆和传统的关系。评议老师评,黄洁同学的文章非常好,因为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在会场有限的时间内讲不完,希望大家下来能够看文章详细了解。
这场关于节日文化的专题讨论,是我们民俗学界在现当代语境下,众多研究节日民俗的缩影,反应了我们对于节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基础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较好的反应了社会、政治、历史、民俗资源等因素对于节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