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运永:铜鼓声声奏五音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12日 11:24 来源:广西日报
牙运永:铜鼓声声奏五音
记者 李湘萍
高音清脆明亮,似泉水叮咚;低音浑厚低沉,如春雷鸣动。在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的入门处,音乐铜鼓婉转灵动的乐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纷纷拿起小鼓槌逐一敲打鼓面,倾听大小不一的铜鼓发出的美妙之音。
这一组音乐铜鼓出自东兰民间铜鼓制造工艺师牙运永之手。温家宝总理还敲过牙运永制作的铜鼓。2010年2月12日,温总理到东兰县教师谭安益家慰问,谭安益的女儿谭莹莹用牙运永制作的一组铜鼓演奏了一首《新年好》,温总理凝神听完后,拿起鼓槌也敲了一遍《新年好》,祝福老区人民新年快乐,并在谭莹莹的写字本上写下“音乐铜鼓”字样。
牙运永花了8年时间来实现他铸造音乐铜鼓的梦想。他执著于这个梦想源于他生长在一个铜鼓文化浓厚的乡村——东兰县长江乡。在古老的传说中,铜鼓敲起来就有了灵魂,可以与天地、神灵沟通,保佑乡寨平安,所以铜鼓既是乐器,也是一种特殊的礼器。在牙运永的家乡,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或是传统节日,村里人都会敲起铜鼓,以鼓传情,有时还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农闲之时,相邻各村也常聚于村郊山头赛铜鼓,赛的是铜鼓的音量、音色和音质,比的是鼓手坚强耐久的意志和村寨群众的团结精神。东兰铜鼓文化的“活态性”使这一古老习俗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我家乡那8面传世铜鼓只能敲出4个音,音还都不准。我从11岁开始就想着要铸造一套能准确演奏音乐曲目的铜鼓。”浸润在铜鼓声中成长的牙运永,从广西工艺美术学校民族工艺专业毕业后,几经周折,回到东兰县城中学做美术老师,为的是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儿时铸造音乐铜鼓的梦想。同一个学校的数学老师谭安益被他铸造音乐铜鼓的坚定劲头所打动,不断给他鼓励与帮助:“我们学校有化学老师、物理老师,技术上的难题他们可以帮解决,物质上的困难我跟你一起克服。”
遍访一番民间艺人和专家后,牙运永说干就干。不多时一大难题就摆在面前:温度太高,熔出来的铜硬度不够,温度太低,又熔不了铜。苦恼之际,一位化学老师指出“症结”所在:应用坩埚来熔铜。果真“药到病除”,第一次“达标”成型的铜鼓坯胎让牙运永信心倍增。
牙运永随之遇上了另一个难题:鼓面薄音质脆,鼓面厚音质沉,如何才能让铜鼓准确发音呢?物理老师帮了大忙,他告诉牙运永:铜鼓乐声由鼓面的厚薄、大小、硬度决定,而厚薄用“热模”控制,大小由模具大小控制,硬度则靠配方控制,铜鼓的原料不光是铜,还有锌、锡等,配方不同,音质也就不同。一语点醒梦中人。牙运永为了能炉火纯青地运用“热模”技术,还专门到南宁的铸造厂去“偷师学艺”。经过成千上百次的研制后,2008年第一套可以敲击出我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铜鼓乐模问世了。
精益求精,再接再厉,牙运永终于在2009年铸造出一套能敲出11个音的音乐铜鼓。它既保留了传统铜鼓的古雅神韵,又融进了现代的铸造工艺,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能完整演奏不同的现代音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音乐铜鼓这一新奇的民间乐器,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馆滚动播出东兰音乐铜鼓的演奏盛况,受到游客的极大赞誉。音乐铜鼓是民族艺术开出的新花朵,为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