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薪火何以相传
懂古文的未必懂戏曲,该用心唱的却用形唱
戏曲薪火何以相传
2010年6月2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这些清代升平署保留的戏衣、道具的图谱比我们今天的戏衣、道具精细多了,其中的很多绣活,今天都失传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激动地站了起来,手里翻着线装的《庆赏升平》、《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
这是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和京昆室近日联合举办的“关于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提案办理协商会”的现场。这次协商会就京昆室委员提交的有关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16件提案集中进行办理。
“直接参与提案工作,把委员的提案集中办理,这在京昆室历史上还是首次。”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张国祥说。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吴江委员提交了《关于整理研究清代升平署历史文献资料的提案》。升平署是清朝内廷负责管理文化艺术的专门机构,其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文献。
让吴江委员着急的是,“现在懂古文的人,未必懂戏曲;懂戏曲的人,又未必懂古文。再不下力气抓紧研究这些东西,怕是后人再看这些材料时,没人认识是什么,只当是看画而已了。”
由于升平署的历史文献专业性较强,整理研究工作难度比较大,这批珍贵的文献资料始终未能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而能研究这些材料的人正在迅速减少。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表示,国家档案馆御史馆存有升平署的一些文献和实物,我们决定将其找出来集中整理。考虑到很多懂传统艺术的老艺术家年事已高,我们将调整工作计划,提前整理这些材料。
后继乏人不仅在戏曲文献研究中存在,在戏曲表演中更为明显。“在京剧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走法。走步这种基本功,我们过去一练就得两三年,现在一些戏校连走步的课程都没有了。”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叶少兰说。
叶少兰的话激起了与会委员们的共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了奢望。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维康委员用“复印机”来形容当下的一些继承——形似而神不似。
“现在一些戏曲演员只重视表面的东西,是用形唱,不是用心唱。这两种结果是大不同的。”曾长期分管文化工作的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王生铁与李维康有着类似的观点。
“如今一些戏曲教学成了单纯的模仿,流派成了模仿秀。生命力被扼杀了。”北京京剧院演员谭孝曾委员认为,“传承要有变化,变化要有规则。”多年关注戏曲人才培养的他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确立戏曲流派与个性化传承的传习制度的提案》。
“重视基础,苦练内功。”王生铁认为,发挥传承作用,师傅带好头,正确处理师傅和导演的关系,才能让戏曲演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叶少兰委员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强化中专基础教育确保京剧人才培养的提案》提出,强化中专基础教育,聘请优秀教师并把他们的工资待遇提升到与大专教授相等或稍高一些的适当水平。
“在那么多文化关系、文化方式问题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没有法律制度的引领、规范和保障,没有一套完善、成熟和定型的文化法规体系,文艺生产力很难获得解放和发展。”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这次会议的马博敏委员语速急促。她建议,应乘编制“十二五”规划之机,着力研究和制订文化立法五年规划。(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